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_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中国论文,贫困论文,脆弱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运用脆弱生态环境成因指标划定了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范围,并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是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的大小因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农业比重和不同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而不同。根据不同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不同的特点,提出要因不同地区而区别对待其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 脆弱生态环境 贫困 关系

当前国际上倡导的持续发展,强调良好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生态环境与经济、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深受重视。但由于划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标准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区域和范围,再加上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的研究方法、角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为弄清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真正关系,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以脆弱生态环境成因指标为依据,划出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区域;然后,以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和海南之外的26个省、区为研究区域,以省、区级为单位,采用回归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关系进行分析。

1 脆弱生态环境概念

目前,关于对脆弱生态环境存在三种理解和认识。(1)是以自然属性或生态方面的变化类型和程度来定义的,认为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被打乱,超过了弹性自调节的“阀值”并由此导致反馈机制的破坏,系统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从而失去恢复能力的生态环境,称为“脆弱生态环境”。显然,这是一种纯自然的理解。人为作用的干扰已经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地球表面几乎所有地域的生态环境,因而就出现了一个变化了的系统,生态学上称之为“多样化减少的系统”或“简单化的系统”。其中包括物种的减少或改变,通常产生的新植物群体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由于人为作用的影响,在某些工业城镇或重要的农业区域,若干重要的环境成分,如物种、土壤和水分、空气质量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按纯自然的理解,这些地域也应定为脆弱生态环境。显然,尽管这样的研究得出生态变化方面的重要信息,而且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需基础,但仅此对人类生存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似不中取。(2)属自然—人文理解,认为当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 以致于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生存和自然资源利用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这种理解把“人地关系”系统视为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系统,从中去探求系统内部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条件的变化及其后果。它忽略了来自地区以外的可能投入、技术上的变化、经济活动的替代性以及环境退化对区域以外的影响。显然,上述两种观点把问题的重点都放在自然或人文条件的改变及其后果上,并不关注可能的人为调节和适应。尽管现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但不能忽视人类在从事现代化生产活动中所造成的许多损害人类利益的同时,对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改变始终存在着人为调节和适应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深刻认识自然、人文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的反响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消除人地关系的紧张状况,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3)属人文理解的范畴,认为当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在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水平时,称为“脆弱生态环境”。也就是在保持和增大人类利用环境的程度和规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改革和调适,或外来资源和向外输出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这样,就把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与区域乃至区际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其目的在于找到最终导致生态脆弱和资源枯竭的原因,正确识别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及反响的潜力,以便做出区域开发的正确决策。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对于区际乃至全国和全球联系人文因素的作用会越强烈和深刻,脆弱生态环境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人为调节和适应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改变的可能性亦越大。作者赞同第三种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区域的划分

以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指标为划分依据,进行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区域的划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指标又可通过对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的分析得到。

2.1 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

生态是由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环境综合体,对人类栖息生活起着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又几乎都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对象,起着资源作用的功能,因此生态环境的形态演变不仅与生态组成因素特性相关,还与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脆弱生态环境在其形成演替中,由于物能结构不协调,因而在其组成因素组合匹配上,亦总是存在某个环节“断层”或脆弱阀值域,并由此决定着脆弱生态类型的划分和综合整治方向的确定。依据脆弱生态形成因素的构成分类,可将其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2.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基质、动能两大因素。基质因素是生态环境构成的物质基础,在形态特征上表现得廓明显,因而有的学者将它作为生态类型的基本分类单位和基本研究对象。基质因素主要由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构成、生物群体类型等因子构成。动能因素指动态变化中的能量,是生态环境形成演替的能量基础。生态环境类型的基本特性及其演替,主要取决于类型的能量特征和能量的传输,故而称动能因素,主要由气候脆弱因子构成。

(1)地质脆弱因子:地质脆弱因子是地质基础不稳定, 容易导致生态类型迅速变化和生产潜力急剧下降的地质现象。地质脆弱因子通常包括地质断裂构造带,构造断裂作用的发生往往导致地貌格局和地表形态变化。山地地层接触过渡带,地层间的不均匀界面往往导致山地面积滑动,造成原生环境的覆灭。

(2)地貌脆弱因子:地貌的成因形态与生态稳定性有密切关系,地貌类型的演替,往往导致脆弱生态类型的形成,脆弱地貌因子主要有石灰岩山地丘陵(容易导致石化)、山地陡坡不稳定风化壳(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山地薄土层粗骨质阳坡、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母质(或风化壳)山体(容易引起重力侵蚀崩塌)、滨河滨湖滨海沙积地貌等等。

(3)气候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主要指气候干旱、 寒冷和大风吹蚀等导致生态脆弱的因子。一般而言,干旱半干旱容易抑制植物生长,寒冻(日均温0℃以下)则常导致寒漠脆弱环境的出现。 我国寒温带条件下,温度对脆弱生态的形成不是主要的,而起主导作用的是降水的影响。在我国,冬季盛吹西北风,干冷而强劲,风常吹蚀表土、加剧干旱、推移沙丘,加剧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

(4)水文脆弱因子:动能水文脆弱生态因子, 主要指对地表组成物质构成冲刷作用的地表径流,常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部湿润区域。

2.1.2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人类一方面通过资源的开发获得物质和环境建设来改善生态。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又以自身的质量数量分布制约人类的生存发展,形成彼此共生、相互关连的关系,自始至终处于动态变量平衡之中,而人类活动则处于这种关系的主导地位。如果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再生能力协调,则生态环境处于良性演替,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将会逆向演替,并将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产生。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过度垦殖土地。 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建立农林牧合理用地结构,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中心环节。然而在人类利用资源中,却总是存在着不合理利用、过度垦殖导致生态脆弱的教训。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例如,宁夏盐池县南部黄土高原草原区,实际农用地超过宜农地,林地和草地因此被挤而减少。在南方和西南石灰岩山区,陡坡垦殖、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和脆弱生态环境的出现。

(2)过度放牧:草场过度利用, 超载放牧而导致脆弱生态形成的教训在广大牧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宁夏盐池北部六乡1990年草场资源调查,该区放牧羊只超过草场载畜量的50%,致使局部过度放牧地段草场退化为流动沙丘。

(3)过度樵采、过度采药:不论北方南方,草原区还是山区, 农村能源紧缺现象在我国仍十分普遍,农民过度樵采植物燃料导致土地丧失再生能力的事例极其普遍,挖土采药,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在我国广大草原区域亦常有发生。

(4)地下水灌溉,造成南北地区盐碱化

1.2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区域的划分

表1 脆弱生态环境类型成因类型指标

区 域 成

因指 标

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

降水量400mm年降水量

降水不稳定400mm降水保证率>50%

蒸发与降水关系对 350mm降水保证率>50%

利用的影响 干燥度1.5-2.0

西北半干旱区水源缺径流散失区

水源保证不稳定 径流变率+50%或-50%

风蚀、堆积周边植被覆盖度<10%

过垦防扩林网面积<10%

华北平原区 排水不畅

地下水位高于3米

地下水矿化度>2克/升

风沙、风蚀黄河故道沙地和新沙

植被覆盖度<30%

南方丘陵地区 过垦、过樵天然植被覆盖率<30%

流水、侵蚀红壤丘陵山地

暴雨

西南山地区流水侵蚀中等以上切割流水侵蚀

干旱干燥度>1.5

过垦、过伐、过牧 植被覆盖度<30%

西南石灰岩山地区溶蚀、水蚀石灰岩切割山地

植被覆盖度<30%

青藏高原区指标与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相同

可从上述脆弱生态环境成因中归纳出一些脆弱生态环境指标(见表1),用这些指标又可划出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区, 按其不同的主要成因,可分为七大类脆弱区(图1)。

2 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关系分析

图1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类型分布图

结合我国统计资料以行政县、市为单位的特点,并便于计算分析,以不打破县域为前提,将凡是50%以上的面积落在脆弱生态区内的县划为脆弱生态县。从图1中可数出各省、区的脆弱生态县数。贫困县的划分方法是:将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00 元的县均列为贫困县,共有971个县,与国家公布的贫困县出入不大。然后在图1中划出各省、区分布在脆弱生态区内的贫困县数。以省、区为单位,对脆弱生态县数与脆弱生态区内的贫困县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见表2)。 这种分析,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a、各省、区脆弱生态县(C)与脆弱生态县中的贫困县(D)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前者为自变量, 后者为因变量,下同);b、各省、区的贫困县(B)与脆弱生态县中的贫困县(D)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如下两个相关方程:

Y[,c]=-1.7995+0.5973X[,c] R[2][,c]=0.7829

这个相关方程的含义是,100个脆弱生态县中,约有60 个县是贫困县。

Y[,b]=-1.4468+0.4534X[,b] R[2][,b]=0.8558

这个相关方程的含义是(1)脆弱生态区内的贫困县约占该省、 区贫困县的45%;(2)倘若减少一个贫困县, 则该县是脆弱生态区中的贫困县的可能性有45%。

可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与李周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省、区内,不仅贫困县(B)、脆弱生态县(C)及脆弱生态县中的贫困县(D)的个数各不相同,而且E(E=D/B)、F(F=D/C)、G(G=B/A)、H(H=C/A)和I(I=E+F+G+H)/4值也不相同。按I值的大小将表2中各省、区大体分为3个组。第一组,I值大于0.49的有广西、云南、贵州等10个省区。第二组,I值小于0.49而大于0.38的有山西和安徽等8省。第三组,I值小于0.38的有浙江、江苏、广东等8省(见表2)。(以原生态环境较差、但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近期内难以利用的沙质、砾质、石质甚至是沙漠和高寒荒漠为主的新疆和西藏不分组。

对三个组分别进行脆弱生态县与贫困县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方程(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三个组的脆弱生态县与贫困县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大小都有差异。第一、二组,脆弱生态县与贫困县成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7887至0.8447和0.8203至0.9334;回归系数也分别高达0.3665至0.6926和0.3093至0.4066。第三组则只为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6447至0.6947,回归系数为0.1881至0.3746。

表2 各省区脆弱生态区所涉及的县(市、旗)与贫困县的相关性

表3 贫困县(B)、脆弱生态县(C)与脆弱生态区内贫困县(D)的回归方程表

可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因不同地区而不同,即第一、二组相关性高于第三组。而第一、二组主要为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这里交通落后、地形复杂、经济地理区位相对较差。第三组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交通发达、经济地理区位好。因此,可以认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相关性的大小与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优劣成高度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对三个组进行工业产值比重、农村工业比重、农业产值比重、种植业产值比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得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村工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均以第三组最高平均为54%和84.8%,第二组次之为38.8%和76%,第一组最低为23.2%和69.5%。 而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则正好相反,第一组最高,分别平均为30.5%和61.6%;第二组次之,分别为23.8%和42.4%;第三组最低,分别为16.1%和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均以第三组最高,分别为1079.2元和2326元;第二组次之,分别为710元和1448.8元;第一组最低,分别为617.3元和1242.1元。

表4 各省区农业工业比重及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相关性的大小与工业(包括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成高度负相关,而与农业产值比重成高度正相关,与种植业产值比重成中度正相关。

因此,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相关性的大小与工业(包括农村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优劣成高度负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因不同工业、农业、种植业比重和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因不同经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地形地势而不同。一般地,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相关性大小与农业和种植业比重成高度和中度正相关,而与工业(包括工业)比重、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成高、中度负相关;此外还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地理区位的优越而相关性减弱。即:在我国工业比重大而农业和种植业比重小、交通条件好、经济地理区位优越、经济相对繁荣的东、南沿海区(第三组),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不明显,甚至还出现微弱的负相关。反之,在我国工业比重小而农业和种植业比重相对较高、地形结构复杂、交通条件和经济地理区位差、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第一组),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成高度正相关,即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几乎互为因果关系。因此,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会破坏生态环境, 从而出现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惜限制甚至是停止工业发展、为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种种想法和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要克服那种对国际上持续发展的片面理解,即只讲生态环境,不讲经济的理解。它不利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不到稳定的保障。特别是在我国西部以农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贫困和落后,这些地区和国家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就无法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谈不上改善环境,因而这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就会每况愈下。当然,不排除对那些人类健康影响大,对环境有害的工业发展的限制,但要做到适度。

(2)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因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特征, 要求我们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时,要按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在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无论是脱贫还是改善脆弱生态环境,关键要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关键是要发展工业而不是农业,更不是种植业。只有发展了工业(包括农村工业),经济繁荣了,才能消除贫困,脆弱生态环境也才可望得到改善。所以,对这些地区的工业(包括工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不该是限制,而是鼓励和支持。只要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对生态环境及时治理和改善,就可达到经济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反之,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相关性小,说明二者间关系不大。生态环境脆弱不是由于贫困,而贫困也不加剧脆弱生态环境。因此,对这类地区,在鼓励和支持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整治。

标签:;  ;  ;  ;  ;  ;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