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涉农供应链的实践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点企业论文,供应链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启示论文,涉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强化管理,夯实基础;大力推进和巩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于SCM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IT界应加强集成化涉农供应链研发的力度和针对性;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在涉农供应链中的运用;借鉴西方经验,加强宏观关注和政策支持。
涉农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基本类型之一。供应链是“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对包括从最终用户一直到初始供应商的向顾客提供增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和集成”。涉及供应链则是“以农业原材料作为后续各阶段生产加工和运销主要对象的供应链的总称”[1]。它主要涉及动植物等具有生命体征的原材料,包括如棉花供应链、生鲜供应链、乳业供应链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下,主管加工或运销的“龙头”企业经常在涉农链中扮演核心企业的角色。
本文所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以我国农业部等八部委2000年8月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为准。该文件确定北京顺鑫农业等151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和5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如农产品、草原兴发、顺鑫农业、伊利等,以及露露集团、双汇发展、莲花味精等的母公司。它们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高水平。本文尝试以简洁的方式对涉农供应链这一复杂的实践领域作初步探析。结合涉农供应链的特殊性状,采取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综合评价法来考察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该方法的评价面包括:(1)涉农链上游的协同性和稳定性。与工业联接性供应链相比,上游协同性与稳定对涉农供应链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2)涉农供应链集成化发展的阶段特征。目前权威的研究将集成化作为评价供应链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认为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供应链管理模式,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包括从最低层的基础建设,到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直至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2]。(3)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基本状况
初步实证显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方式各异,侧重点也不同,集成的阶段性和进程不一。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基本状况表
(1)大部分企业(88.74%左右)涉农链上游比较稳定。60%的“龙头”企业积极运用单项或多项高新技术,以增强涉农链上游农业环节的稳定性、可控性及柔性。此外,2003年1月监测合格的137家企业中,有121家设立专门研发机构;有80家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占企业总数的58%[3]。在相关认证方面,45.69%的“龙头”企业至少通过HACCP、GMP、NQA、美国FDA、中国绿色食品认证、ISO9000系列等类型之一的认证。其中双汇发展、大连华农等32家企业还通过了至少上述两种以上的认证,显示出各环节在质量保证方面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少数企业涉农链上游不太稳定。
(2)至少已单功能进行管理改进或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占45.03%左右。包括单一地使用了财务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或CAD、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等管理系统等;约30多家龙头企业积极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物料需求计划)、MIS(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等多项技术或系统,实现了某些职能和流程间一定程度的集成;特别是用信息技术将财务和企业的进销存连接起来集成。37.74%的企业设立内部网站,56.95%的企业建设有外部网站,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一部分外部网站在强化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体制(配送中心)的基础上,具备了初步开展网上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功能,但大部分则还停留在宣传企业形象和发布产品信息阶段。
(3)151家“龙头”企业中有24家(约15.89%)企业通过上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并辅之以其他单项技术和系统,实现了内部供应链比较全面和有效的集成。极个别企业(有1家,占0.6%)以ERP为核心和支撑,并结合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CRM(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物流配送系统等实现了外部供应链的初步集成。而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比例为零。
初步实证显示,涉及供应链实践总体上还处于新生和萌芽阶段,即处于以“职能集成阶段”为主,并逐步向“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发展的状态。但相对而言,被认为“联接随机性与结构不稳定性”很强而传统上呈绝对“弱集成”模式的涉农链,其集成和协调局面确实有所改观,而在总体上呈改善加强型模式。具体而言,涉农供应链的实践有如下特点:
(1)目前涉农制度创新(即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稳定涉农链上游的主要工具。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与涉农技术进步相结合,使“龙头”企业基本实现了涉农链上游原材料供给的稳定,也使中下游各环节的运营建立在可靠而有保障的基础上。
(2)涉农供应链整体上的“强落差”和“粗放集成”局面被突破。长期以来,涉农供应链无法企及工业联接型供应链所能达到的管理精确和集成高度。但是,横店草业的实践,特别是它的以GIS、GPS和RS为核心的完善的精准农业体系的建设[4],表明涉农链上游农业环节同样可以达到极具价值的“精确度和高度”,从而革命性地降低与中下游的“强落差”。而华润金玉的实践则表明,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在涉农链这样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并存的系统中,实现极有意义的全局优化和协同。华润金玉建成了基于农业产业化导向的、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管理系统(CRGC-CIMS)。
(3)职能集成与信息化建设成为涉农供应链实践深化的前进基地。“龙头”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财务电算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等方面展开了行动。山西陈醋集团的2万吨级精品老陈醋微机控制系统,资源集团的“资源管理师”REMS系统效果很显著。除光明等前导性企业,大部分企业CIMS仍停留在自动化孤岛和部分集成状态。但职能集成或局部集成,事实上是“龙头”企业走向内部SC集成,直至外部SC集成的必由之路。
(4)涉农链下游成为关注的重点,涉农链驱动模式有所转移。“龙头”企业对涉农链下游的突破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或其组合:结盟与直控相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模式、业态扩展与转移模式(即龙头企业中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以服务业拉动制造业)。上述模式的运用直接引发涉农链驱动模式由制造商“推式”驱动向销售商驱动转变,进而向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转变。
(5)涉农供应链实践的其他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巩固。一是“龙头”企业广泛以地理布局优化来促进涉农链的优化,并积极运用收购和联盟手段迅速在全国扩张并促进产供销的协同。二是许多重点“龙头”企业重建或强化与其他节点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深化协作,增强整个链的一体化和稳定性。这一趋势在乳业、肉食品加工业中体现得广泛且明显。三是基于SCM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和用户观的重塑。
(6)构建ERP系统成为目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主要方式。ERP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151家“龙头”企业中上ERP系统进行内部供应链集成的有23家,以ERP为核心并结合其他技术而进行外部供应链初步集成的企业有1家(光明乳业)。
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启示
启示之一:强化管理,夯实基础。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实证显示凡是在涉农链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的企业,基本上也是注重管理,严于管理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它对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严格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虽然对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囿于自身条件,完全导入SCM还不成熟,但是企业在质量、成本、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强化,夯实基础,一方面仍是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导入SCM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对涉农供应链核心企业尤为重要。
启示之二:大力推进和巩固农业产业化经营。151家“龙头”企业的实践充分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是涉农产业导入SCM的良好切入点。涉农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下导入SCM具有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管理与技术支持等诸多优势。伴随2000年10月国家八部委公布第一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2003年初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公布第二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相应的财税、信贷、配股融资等方面的强力支持措施也不断跟进和完善。而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联接模式再与涉农技术进步与创新相结合,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强涉农链的稳定性,极大地削减和降低涉农行为、自然、市场等风险等造成涉农链上游供应环节的不稳定和高度不确定性状态。
启示之三:基于SCM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供应链实践不应是单纯的信息化改造或局部管理改善;“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高度某种程度上是与它的理念创新的程度相一致的。实证显示,“龙头”企业试图打破传统管理的微观竞争视角,不再简单地以“波特五力模型”的视角来看待或“抗击”供应商、用户、销售商以及其他同业,而是将战略活动外放于更为宏观的竞争环境和经济环境中去。那些前导性、重量级企业实际上正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供应链观点思考问题,严肃内省自身的核心能力及其与外界的关系。
启示之四:IT界应加强集成化涉农供应链研发的力度和针对性。就151家企业的情况看,涉农供应链集成工具和技术的开发,更多地集中在链的中下游(即制造和分销环节)。工业联接型供应链中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经常被简单机械地照搬到涉农供应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另外涉农链上下游信息化水平的落差也影响一体化涉农链的塑造。IT厂商对涉农链的浅薄理解,阻碍了涉农链集成需求的有效实现。从长远看,IT厂商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解决对上游农业环节的集成,开发出适合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并存的涉农链系统,适合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具有极大集成性、伸缩性、扩展性、灵活性的集成系统。
启示之五: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在涉农供应链中的运用。21世纪以来农业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提供了涉农供应链优化改善以及高层次、高精度发展的基础条件。实证显示151家“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到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精准农业、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诸多重要前沿技术。虽然目前这些技术运用的深度及其与涉农链结合的程度远未达到可以充分乐观的境地,但是,它们对涉农供应链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的革命性改变,及其对涉农链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持却是无法忽视和否认的。
启示之六:借鉴西方经验,加强宏观关注和政策支持。上个世纪末以来,涉农供应链的研究及发展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府、协会、学术界、研发机构、消费者、公众及有关国际组织的极大重视。欧美一些大学的涉农系统中开设或强化了农业物流和供应链专业。总体上,涉农供应链在组织建设、受关注程度、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转换、资金扶持等方面均获得长足进步。相比之下,目前在我国,供应链研究的主流在工业联接型供应链。而农业产业化研究则偏重于经济学等宏观和抽象层面。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高度发展,微观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而且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研发机构,对伊利、光明、双汇等龙头企业自发或自觉的涉农供应链实践都缺乏足够重视和细致研究。现有的呈“星星之火”状的涉农供应链初步实践最多是从狭隘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范畴被理解,而不是从“以信息化带动涉农链一体化”的范畴去理解。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涉农供应链的发展。客观方面,典型的涉农链横跨三大产业,其发展水平落差很大。在涉农供应链中广泛地存在着接口与标准的不一致,各节点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培育供应链的快速反应上,涉农供应链时间竞争的优化工具很有限且代价高昂,从而上下游之间集成和协作困难。此外,有限的涉农链研究存在定义和概念混乱,加上本应成为重要支持力量的ERP系统服务商又先天不足,从而更加模糊和淡化了涉农供应链,导致目前我国涉农供应链理论发展的步伐落后于涉农供应链实践的步伐,实践无法获得理论有效支持的尴尬局面。因而我们必须认真借鉴西方经验,加强宏观关注和政策支持,并努力结合我国双汇、光明、伊利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推进我国涉农供应研究及发展。
标签:农业产业化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涉农企业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scm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