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娅娇[1]2011年在《菲茨杰拉德笔下“新潮女郎”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初着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杰出代言人”、优秀的“编年史家”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批美国新潮女郎,为世界女性画廊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将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重新审视菲茨杰拉德的两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对其中的新潮女郎形象作具体的分析,发现其构成了一个从强势的传统父权文化的逐渐衰退到女性文化崛起的隐喻。论文包括引言,正文的四个章节及结论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和他的作品以及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并阐述了国内外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了新潮女郎的由来和含义,以及论文的理论切入点。第二章详尽探讨了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对新潮女郎形象创作的影响。第叁章分两部分分析了菲茨杰拉德最经典的两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里的新潮女郎形象。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了一群无法摆脱父权文化的影响与渗透、依旧靠依赖男性生存的女性。而在小说《夜色温柔》中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群逐渐成长起来的成熟而独立的新潮女郎。第四章通过与同时期作家海明威及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之间的比较,探讨菲茨杰拉德笔下新潮女郎形象的特殊性及局限性。菲茨杰拉德逐步修正了父权文化中男性文本里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塑造了全新的新潮女郎形象,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占英[2]2010年在《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的迷惘性》文中指出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以往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主要论述人物的思想迷惑,较少对其小说人物迷惘的具体思想内容与自身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论述了菲茨杰拉德颇具自身特色的小说人物迷惘性,试图对“迷惘的一代”的内涵起到一定补充解释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物迷惘的根源。主要从“美国梦”的破灭、信仰回归的艰难、成长的困惑叁方面对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迷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根源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人物迷惘的思想特征。主要从人生目标(浪漫与现实的矛盾)、处世态度(清醒与沉醉的两难)、行动选择(逃避与奋斗的徘徊)叁方面对小说人物迷惘的思想内容进行论述。第叁部分为人物迷惘的特色。通过将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与“迷惘的一代”其他代表作家笔下人物进行比较,论述了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迷惘的叁个特色。第四部分论述了菲茨杰拉德小说在表现人物迷惘性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菲茨杰拉德尤其注重现代文本与传统故事的交融,注重运用模糊性叙事、空间叙述、系统象征等手法,充分体现了人物的迷惘性。
李宝峰[3]2002年在《论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金钱女人》文中指出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这位“20年代的代表人物”,同福克纳与海明威一道,被视为现代美国小说史上叁位杰出小说家之一。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一部美国经典,近乎于完美无缺的杰作。作者也因此被艾略特赞许“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史上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作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创造的“金钱罗曼司”—富人史诗,雄辩地证实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功勋。自少年时代起,菲茨杰拉德就深深体会到金钱的“价值”,意识到“富人与你我不同”。他曾爱上过一位姑娘,却因为没钱而遭到拒绝;同样的经历再次发生在他和泽尔达—一位颇有名气的法官的女儿身上。而这位女人后来影响了作家的全部作品及其一生。为满足这位“金女人”尽情享受炫丽生活的需要,金钱成为作者一生追求的目标。本文旨在分析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中的叁个典型“金钱女人”形象,研析他们怎样在爱情与金钱的领域中征服男人;而生活中的“金女人”—泽尔达,又如何主宰了作者的悲剧人生。金钱女人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但也是毁灭其整个人生的力量之源。 菲茨杰拉德的传奇故事以悲剧的结局告终,他关于“追梦女人”的“金钱罗曼司”也就此告一段落。而他不只在文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遗产,也为我们把握时代,领悟金钱女人给以深刻的启示。
仇晓[4]2016年在《论菲茨杰拉德中长篇小说中的悲剧英雄》文中指出作为美国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着名作家,菲茨杰拉德通过他的诗一般的笔触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悲剧英雄,通过他们捕摄了一个时代的人生百态,彰显了对精神层面真善美的追求。菲茨杰拉德中长篇小说中悲剧英雄有叁种类型,他们分别是:迷惘中的自我拯救者,以《人间天堂》主人公艾默里为代表,历经生活各种磨砺,在迷惘中不断探索,拼命追寻理想的“人间天堂”;爱情和理想的骑士,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盖茨比为代表,矢志不渝地为追寻爱情和理想的梦幻直至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生命;“俄狄浦斯”式的自我献身英雄,以《夜色温柔》的主人公狄克为代表,承担着拯救妮珂及医治和改善上流社会的病态的双重角色,具备强烈自我牺牲式的抗争精神。菲茨杰拉德中长篇小说中悲剧英雄具有叁大特征。一是失败的崇高。失败和奋斗是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两大主题,他笔下的悲剧英雄抗争后失败,失败后仍不屈服,具有崇高的英雄气质;二是孤独的抗争。悲剧英雄在追寻过程面对“一”对“多”的孤单处境和残酷的现实中为捍卫精神之地而奋力突围。叁是执着的追寻。这些悲剧英雄是执着寻梦者,他们追求爱情、追求理想、追求完美、追求高尚、追求价值等,尽管在生活的道路上遭遇着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望,但仍锲而不舍、至死不渝。这些悲剧英雄主要来源于:一是时代的因素,文化的断根、信仰的断裂以及消费时代的狂欢虽然让这一代作家陷入了痛苦和迷惘,但菲茨杰拉德作为一个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以其独有的敏锐力主动担负起在荒凉中开拓繁荣的使命;二是个人的因素,菲茨杰拉德人生的磨难,促成了他悲剧意识的形成,而他对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则是他笔下主人公“英雄”气质形成的内在基因。菲茨杰拉德通过刻画悲剧英雄形象,彰显了举足轻重的思想价值,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通过自己的英雄主人公必将走向失败来反衬在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兴盛时代爱情婚姻的变质、“美国梦”的幻灭和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残酷无情。二是对自由理想的追寻。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悲剧英雄是他本人,是他品性、激情和梦想的寄托,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人们在信仰迷失和精神空虚中的拯救。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一是英雄的“小人物”化,他的悲剧英雄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但他们追求自我和理想,不折不挠的意志和气魄却并不输于古典英雄;二是强烈的悲剧冲突,展示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东西部等不同对立面的矛盾冲突,展现出立体、丰满的悲剧英雄形象。
杨欢[5]2004年在《论菲茨杰拉德的象征艺术》文中研究指明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描述美国梦,批判美国一直是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题。在批判美国梦时,菲茨杰拉德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这些象征收法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对人物精神追求的象征和对人物命运的象征。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都与批判美国梦息息相关。同时,菲茨杰拉德小说的象征手法独具特色,包含:象征意义的复合性;象征意象凸现社会意义;象征与讽刺相结合;象征手法的印象式。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服务于美国梦这一主题,使菲茨杰拉德批判美国梦的作品风格极为与众不同、富有活力。
牛慧静[6]2013年在《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文中研究表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着名经典作家。他以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作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展现了美国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诸多特点,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细腻笔触描绘出迷茫一代年轻人对“梦想”幻灭后的精神状态。他的小说多数以爱情和梦想为主题,既有对人物性格的浪漫主义式探索,也有对“爵士乐”时代繁华背后的冷静审视,本文从菲茨杰拉德作品文本出发,运用浪漫主义想象理论,艾布拉姆斯的表现说等浪漫主义经典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探析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通过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爱情和梦想主题,指出其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特点,即对爱情的想象、孤独反抗者的人物塑造、离奇的情节、浪漫型的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小说的抒情特色、时间流逝和梦想破灭的感伤等特征,展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指出菲茨杰拉德并没有逃避现实或是在迷茫中沉沦,也不仅仅追求对现实的忠实反映和批判,而是用爱情梦想揭示拜金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以心灵之灯的丰富感受力折射美国现实社会的光怪陆离,为心灵追求人性本真寻找另一种可能,并渴望走出现实的羁绊,尽可能地接近绚丽的理想世界。
李琪[7]2017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多重主题意蕴探析——兼论菲茨杰拉德的创作隐衷》文中指出评论界和学术界对英语小说经典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盖茨比对爱情与金钱的迷梦这一主题的阐释上。通过文本分析并联系相关文化语境,能够从时间的横断面、历史的纵向面以及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传承与创新这叁方面揭橥这部作品的多重主题,即消费主义大潮下的情欲挣扎、所谓"美国梦"之幻灭以及"去乡—还乡",多重主题不仅在小说中有其精彩呈现,更有着丰富深刻的意蕴。这部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作者在创作中的隐衷,即在"成名要快"与"永垂史册"两种心态中徘徊,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美国人的观念在转型期的焦虑与痛苦,这些隐衷加之菲茨杰拉德的才华与深沉的责任感,不仅最终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还使得美国文学由此跻身世界文学一流之列。
李晶[8]2015年在《菲茨杰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认为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现代小说巨匠之一,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中国大陆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讲,我国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研究起步较晚,且走过了一个漫长的从否定、到勉强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过程。为什么大陆和台湾对菲茨杰拉德的译介的起始时间相去甚远?为什么菲茨杰拉德在大陆经历了从排斥到肯定的过程?译介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本文力图从描述性研究的角度客观地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根据社会和历史背景探索性地将菲茨杰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分为叁个时期:早期(1954-1977)、发展时期(1978-2000)与繁荣时期(2001-2013),并较为系统、完整地对叁个时期的译介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时代、文化背景,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分析论证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叁因素在菲茨杰拉德作品译介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不同程度地操控着作品的译介,使得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在叁个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否定到繁荣发展,国内的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与研究相互促进,正逐步走向成熟。笔者希望通过菲茨杰拉德的个案梳理,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还能对整个翻译文学有所帮助,从而促进翻译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吕拯[9]2011年在《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小说》文中研究指明年轻时梦为现实,年老时现实为梦。顷刻间破灭,唯有时间证明已经存在过的与重新开始的一切,唯有感受到的只是彻底的虚无与破灭。这样的悲观情愫贯穿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真正的力量却藉此飞升到悲剧的高度。应该说历史上能够沾染崇高光辉的伟大作品不多,而真正的悲剧则更少。欲望、梦想、权力、使命这种种忽而纯粹忽而堕落的能量,从来都在努力撕扯着人的灵魂,由此也区分了历史中的英雄与凡人。虽然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人物称不上英雄,但却与英雄有共通之处。悲剧的泪水不再是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奢侈。菲茨杰拉德成功地将悲剧与英雄的血液注入其小说与人物中,只是这种个人执着已经接近被淘汰的边缘,大抵也引不起日新月异的口味与时代的脚步所注意。本文所关注的正是这被忽视或不愿重视的菲茨杰拉德小说的本质,就其形式、内涵、审美感受叁方面来论证菲茨杰拉德对伟大的文学精神的坚守与灌注。悲剧形式的借用是菲茨杰拉德悲剧小说的一项特色,对于悲剧的传承莫过于对悲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发挥,由于小说在内涵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独树一帜,因此借用小说这一形式来完成悲剧传统的转换使命,未尝不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超越。通过对合唱队、戏剧要素等修辞的变化使用,悲剧小说在形式层面吸收了悲剧的艺术精华,悲剧节奏的脉搏将生生不息。显然,如果忽视了悲剧内涵,那么再多的形式精华也不能撑起悲剧小说的门面。所幸,悲剧内涵一直贯穿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中。从悲剧人物到悲剧冲突、悲剧精神,这些遥远而又沉重的回音在小说中不绝于耳。由于以上两方面特质的重迭,悲剧小说确实产生了悲剧的艺术效果,可以想见这对一直努力坚守作为严肃作家的菲茨杰拉德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对于悲剧形式与内涵的把握,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中确实散发出无限崇高的悲剧感染力。事实上,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所透露的悲剧效果确实与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悲剧审美观十分相似,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完成了对古典悲剧“卡塔西斯”的变革。
宋艳交[10]2014年在《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指明菲茨杰拉德活跃于美国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现代文坛,他的作品真实记录了当时美国的社会风貌、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菲氏所处的时代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他的短篇小说在叙事技巧上既有继承传统的印记,又显露出大胆革新的尝试。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堪称表现“美国梦”幻灭的杰作,并灵活运用多种叙事技巧,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从叙事视角出发可以体味作家对世界的认知、作品蕴含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作品人物的爱憎。菲茨杰拉德善用零视角展现美国社会广阔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自由透视人物内心世界,记录“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侧重于对小说中人物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的描绘;而第叁人称外视角叙述则强调对情节和人物的不掺杂主观色彩的客观呈现。叙事时间的缩短延长、颠倒错乱、自由重组是菲茨杰拉德形成自我叙事风格的另一把钥匙,隐含着作家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现方面的情感取向。重新创造时间的时序错乱——倒叙和预叙,试图打乱事件发生的顺序,表现作者突出主题的意图。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从观察角度和时间设置等大处着眼,而叙事修辞己融入作品语言的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出菲茨杰拉德深情、华美和诗意的语言风格。隐喻运用抽象思维把握事物本质,于诗意幽美中富含情感,新鲜奇特,意蕴深远;菲氏所处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又使其作品具有了略带嘲讽的幽默特色,然而风趣幽默的笑声下是作家对荒唐颠倒、虚伪堕落的社会情态的嘲讽和思索。菲茨杰拉德虽难堪称一位伟大作家,但对叙事技巧的探索、尝试和创新成就卓着,逐渐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值得后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菲茨杰拉德笔下“新潮女郎”形象研究[D]. 陈娅娇. 苏州大学. 2011
[2]. 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的迷惘性[D]. 占英. 暨南大学. 2010
[3]. 论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金钱女人[D]. 李宝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4]. 论菲茨杰拉德中长篇小说中的悲剧英雄[D]. 仇晓. 湘潭大学. 2016
[5]. 论菲茨杰拉德的象征艺术[D]. 杨欢.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6]. 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D]. 牛慧静.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7].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重主题意蕴探析——兼论菲茨杰拉德的创作隐衷[J]. 李琪.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
[8]. 菲茨杰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李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9]. 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小说[D]. 吕拯.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D]. 宋艳交.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菲茨杰拉德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文学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文; 夜色温柔论文; 小说论文; 美国梦论文; 作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