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八队 200433)
摘要: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为一群异质性细胞的统称,其中包括有处于各种分化状态的未成熟粒细胞、骨髓祖细胞、树突细胞及巨噬细胞等,该细胞具备参与免疫逃逸、免疫耐受以及抑制T细胞应答等功能。调节性T细胞(Treg)主要来源是胸腺CD4+细胞亚群,可于移植排斥反应控制以及自身免疫稳态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MDSC;Treg;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
肿瘤转移为患者死亡一主要原因,而转移的过程则包含肿瘤细胞于原位获得侵袭性,至循环系统,可使其在远隔位定植以及生长,从而形成转移灶,期间肿瘤微环境具重要作用[1]。本文将对MDSC、Treg的基本特征、肿瘤微环境下免疫与炎症之间的影响、MDSC和Treg在感染及肿瘤微环境中的连接纽带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MDSC与Treg基本特征
MDSC构成主要为髓系细胞,且尚处在早期分化阶段,属于一群可塑、异源的未成熟髓系细胞[5-6]。当机体处于感染、肿瘤、急慢性炎症等病理情况时,未成熟的髓系细胞向成熟髓样细胞分化的过程受到阻滞,因而造成MDSC扩增[2]。MDSC出现异质性主要是因其表面标志具复杂的表达模式,其既可表达CD115和F4/80等传统巨噬细胞标志,又可表达CD124(IL-4Rα)及CD80(B7-1)等其他的分子标志,且该分子表达同MDSC功能具密切相关性[3]。Treg中的iTreg细胞是由特异性抗原对外周成熟的T细胞产生刺激,然后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等诱导下转变而成的具备Treg功能特征的一组细胞亚群[4]。
2.免疫、炎症于肿瘤微环境下的相互影响
2.1 Treg作用机制
感染患者机体的Treg增加可能与MDSC经IL-10、TGF-β、精氨酸酶等诱导生成Foxp3+ Treg相关;而且MDSC还可对体内已存的Treg数量进行扩增,因此表明MDSC同患者机体Treg产生关系密切[5]。慢性感染患者多表现出免疫细胞功能低下,而CD25+ CD4+ Treg可经细胞直接接触达到CD4+T细胞与CD8+细胞活性抑制的作用,于免疫调节中占重要地位[6]。CD25+ CD4+ Treg于外周循环的功能改变及表达水平对细胞免疫反应强弱具直接影响,可对组织细胞转归起决定作用。
2.2 MDSC作用机制
患者机体感染时,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MDSC聚集有关[7]。对于MDSC的激活与聚集,可通过S100钙结合信号蛋白、生物活性物质前列腺素E2(PGE2)、IL-6、炎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IL-1β、多重集落刺激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补体成分C5a等诱导。在感染时MDSC将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产生抑制,通过对CD8+ T细胞生成干扰素-γ进行抑制,达到直接抑制抗原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的CD4+ T细胞增殖目的[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MDSC可下调巨噬细胞Th1型细胞因子IL-12、分泌Th2型细胞因子IL-10促进分泌量增长,且经巨噬细胞的放大,可进一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3.感染、肿瘤微环境MDSC与Treg的连接纽带
炎症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最重要的为TLR,其于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乳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表面均具表达。TLR不同则识别与结合的病原体特征性成分亦不同,可对不同病原体进行有效区分。TLR与不同病原体相关成分结合之后可达到活化相应TLR信号通路的效果,除TLR3之外,大部分TLR活化之后可达到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依赖信号通路启动目的,最终对转录核因子(NF-κB)产生活化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9]。TLR可刺激树突状细胞,使得IL-6分泌,通过间接作用于Treg细胞,从而促进效应性T细胞对Treg细胞免疫抑制的抵抗增强。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大量PGE2,而Treg表面含有PGE2受体,PGE2的生成能诱导Foxp3基因表达,使得Treg增殖,致使细胞免疫抑制活性增强,进而可促肿瘤发生[10]。在以往的观念中,肥大细胞参与抗寄生虫的感染活动及变态反应,而近些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还表明了肥大细胞同时还拥有免疫耐受以及促进炎症的重要作用。肥大细胞为炎性细胞,在经过活化之后能够促使IL-10的产生,并介导移植负向免疫调控,促使Treg细胞趋化到肿瘤的局部环境,进而出现肿瘤生长的情况,因Treg细胞能够致使IL-9反向,从而保证了在肿瘤这个微环境中肥大细胞能够得以生存。肿瘤微环境下肥大细胞可以对CCL2表达进行上调,然而其受体CCR2通过MDSC进行表达,MDSC充分利用CCL2和CCR2这一通路趋化于肿瘤,进而促使了肿瘤的生长。所以,常常认为炎症与肿瘤免疫的连接纽带也可以是肥大细胞。
4.结束语
Treg、MDSC在肿瘤微环境及感染中能够起到免疫应答抑制作用,可促进感染、肿瘤免疫逃逸,并且能够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产生重要作用。MDSC及Treg免疫抑制主要受PGE2、NF-κB及肥大细胞等的影响,可对此行进一步分析,从而提高研究深度。
参考文献
[1]罗斌,田建辉,刘嘉湘.循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23):1856-1860.
[2]陆健,王胜军.髓源性抑制细胞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机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32(12):1707-1710.
[3]吴皓,李鸿,祁鑫,等.八宝丹对结肠癌荷瘤小鼠的血、脾和骨髓中的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568-570.
[4][30]刘红梅,王翎,张光波,等.共刺激分子B7一H1对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2):197-200.
[5]马加威,洪蕾,王爱东,等.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和非可控性炎症(NRI)相关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6,36(1):72-78.
[6]王琦,吴昌平,卢斌峰,等.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8):1849-1851.
[7]吕婷婷,刘立新.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2017,7(2):75-78.
[8]孟珊珊,于金燕,闫冰迪,等.哮喘患者调节性T细胞对Th1和Th2细胞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8):742-744.
[9]王凯阳,隋晓露,陈继红.T细胞亚群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Fdxp3 mRNA在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3):218-222.
[10]王文松,钱美华,王曼玲,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与T 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457-1459,1521.
论文作者:巩博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细胞论文; 肿瘤论文; 免疫论文; 抑制论文; 中华论文; 环境论文; 炎症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