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处理
关楠楠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北京 100083)
摘 要: 以案例形式阐明了非直接从英语翻译为汉语的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例如谓语和宾语分离、状语前置位于宾语前、介宾短语做状语等,基于这些语言特点,结合专利文献的翻译规则,对于语法和用词顺序等与中间语言的语法和用词顺序等有所差异的情况、不太符合英语表达的情况、限定成分的修饰对象模糊的情况、机械直译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以及语言不规范(明显拼写错误或成分缺失)的情况等,给出了一些翻译建议。
关键词: 专利文献;再次翻译;语言特点;翻译处理;翻译规则
随着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对专利也越来越重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解读外文专利是我国企业应对国际竞争,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真正理解和掌握技术核心的前提。
根据 2010年1月 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的决定》而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第三条:“依照专利法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1]。因此,无论是通过巴黎公约还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进入中国的涉外专利申请,都需要将外文专利申请文件翻译成中文。在涉外专利申请过程中,专利翻译是中间必要的环节,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讨论的是专利翻译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本文所指的再次翻译包括两种情况(仅以英语作为中间语言,汉语作为目标语言为例),一种是源语言为非英语的外语,在申请环节中被翻译为英语(中间语言,或称为媒介语),最后的目标语言为汉语;另一种是由非英语国家人员撰写的专利,最后的目标语言为汉语。
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经常会带有撰写人员的本国语言色彩,大多具有比较鲜明的语言特点,比如带有谓语后置的现象、定语复杂的从句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语言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翻译。
1 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
再次翻译专利文献有哪些特点呢? 笔者通过专利文献A 和专利文献B 等案例来讨论。
1.1 谓语和宾语分离且状语前置位于宾语前
以专利文献A 为例,其申请语言为德语,属于德语翻译为英语、英语再翻译为汉语的再次翻译专利申请文献。通过阅读专利文献A,发现其具有以下典型的语言特点。
原文:“The first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performs by means of a user-controlled link control device a notification or request message relating to a vehicle identifier using an essentially numeric or alphanumeric character string.”译文:“第一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过用户控制的链接控制设备,采用基本上字母数字字符串实现涉及车辆标识符的通知或请求消息。”
2)对于“vice versa(反之亦然)”类似的拉丁词,也最好翻译出其实际含义。
式中 A为过水断面面积;t为时间坐标;Q为流量;x为距离坐标;q为旁侧入流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位;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
1.2 介宾短语做状语
找准主语后,建议翻译如下:“颗粒被散布在所述基底中,所述颗粒在夹层结构中包括:两个导体层,以及位于中间的具有压电特性的材料层。”
1)“After confirmation by means of the user-controlled link control device the first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is able to set up a link to the tele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which is assigned to th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在通过用户控制的链路控制设备确认之后,第一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能够建立到电信终端设备的链路,所述电信终端设备被分配给第二通信设备。)”
2)“The method according to one or more of claims 1 to 5,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server facility provides a subscriber authentication system, which allows only aft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uthorized subscriber the output of registry entries of the vehicle registration server.(根据权利要求1 至5 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设施提供用户认证系统,所述服务器设施仅在识别所述授权用户之后允许所述车辆注册服务器的注册表项的输出。)”
在以上两个段落中,“after(在……之后)”做介词,“after confirmation by means of the user-controlled link control device(在通过用户控制的链路控制设备确认之后)”和“aft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uthorized subscriber(在识别所述授权用户之后)”形成介宾短语,均做句子的时间状语。
1.3 地点状语提前
以专利文献B 为例,其申请语言为意大利语。通过阅读专利文献B,发现其也具有一些非英语国家的语言特点。
例如“-in the substrate particles are dispersed comprising…(颗粒被散布在所述基底中,所述颗粒包括……)”这句强调地点状语,因而地点状语提前。按照英语语法,句子需要倒装,写成“-in the substrate are dispersed particles comprising…(颗粒被散布在所述基底中,所述颗粒包括……)”或“particles comprising…are dispersed in the substrate(颗粒被散布在所述基底中,所述颗粒包括……)”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分析:译文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后半句“wherein a substrate is used containing a polymer with conjugated covalent double bond”,这也是再次翻译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对于限定成分“containing(包含)”,一定要找对它所修饰的对象,这句话中“containing(包含)”所修饰的应该是基底,因此更符合英语表达的改写应该为:“wherein a substrate containing a polymer with conjugated covalent double bond is used。”建议翻译如下:“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的基底包含具有共轭共价双键的聚合物。”
专利文献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法律文件,原文书写时由于申请人的语言习惯等问题,可能使用一些“the later(后者)”“the former(前者)”的相对词,在进行翻译时,由于原文与汉语的差异,因此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可能造成语意不符。
尽管欧盟修订的指令中仅仅是以权利但非义务的方式对待2012年年底之前注册2013年起产生减排量的碳资产,但是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2012年之后针对发展中国家原则上不再注册新的CDM项目,并且结合HFC等工业气体项目的补充规定分析,欧盟各成员国至少在2015年年中之前不可能放弃大部分2012年年底之前注册2013年起产生的减排量,否则其很难完成2020年的减排目标。
在再次翻译专利文献中,还会出现一些不太规范的句子。“语言的可译性是以语言的规范性为前提的。如果原文语言不规范,就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甚至造成不可译现象。但是,语言的不规范性在正规的出版物和非出版物中都存在着[2]。”
液压标定装置是由4台液压千斤顶、1只油箱、1台油泵、1台多通路换向阀以及连接各设备的油管组成,在换向阀上安装1台压力变送器,用于检测千斤顶对秤体所施加的压力。换向阀是1个四路出油,另外四路回油的装置,以保证加载在4个称重传感器上的压力一致[9]。
清楚规范的英语尚难译为汉语,再次翻译专利文献就更加难译了。对于再次翻译专利文献,要提高应变能力,通过了解和掌握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再结合对技术方案的理解进行翻译。
2 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翻译处理
基于上面讨论的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笔者以案例的形式,对一些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给出翻译处理建议。
2.1 理清顺序以找准谓宾
以专利文献A 为例,分析以下段落翻译处理。
带教教师是床边教学的主力军,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查房质量、教学病例讨论质量直接关系着实习质量,因此给带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将有助于发挥其积极性,有利于实习质量的提高[7]。
引理2.1 设X是一个拓扑空间,记csX={A⊆X:A为X的非空可数既约闭集},令τ={csO:O∈O(X)},其中csO={A∈csX:A∩O≠Ø},则τ为csX上的一个拓扑。
分析:这是专利文献A 中权利要求的一句话,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因为本篇德语再次翻译专利文献谓语和宾语分离,状语位于宾语前,所以谓语“performs(执行)”后面紧跟着状语“by means of a user-controlled link control device(通过用户控制的链接控制设备)”,然后才是宾语“a notification or request message(通知或请求消息)”;而“using an essentially numeric or alphanumeric character string(使用基本上字母数字字符串)”译文也翻译为了“performs(执行)”的状语。根据本篇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和对技术方案的理解,“using an essentially numeric or alphanumeric character string(使用基本上字母数字字符串)”应当是“vehicle identifier(车辆标识符)”的修饰成分。
在理清这句话的顺序并确定谓语和宾语后,建议翻译如下:“第一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过用户控制的链接控制设备来执行与使用基本上字母数字字符串的车辆标识符有关的通知或请求消息。”
2.2 拨开迷雾以找准主语
以专利文献B 为例,对于其中出现的不太符合英语表达的语句,需要结合语境和技术方案,淡化语法,尽可能将原文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
原 文 :“in the substrate particles are dispersed comprising in a sandwich structure two conductor layers and a layer of material with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in the middle.”译文:“所述基底颗粒散布包括在两个导体层和一个位于中间的压电性能材料层构成的夹层结构中。”
当静脉滴注或推注镁制剂达到一定剂量(8~16mmol)使血清镁升高2倍时,出现脸红、皮肤发热 、外周阻力下降20%~35%,心指数代偿性增加25%。这种血流动力学反应在正常人、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以及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都是相似的。
分析:译文没有理解原文的句子结构。“in the substrate(在所述基底中)”是状语前置,句子真正的主语是“particles(颗粒)”,而译文将“the substrate particles(所述基底颗粒)”作为主语,直接忽视“in(在……中)”,造成译文与原文含义大相径庭。
以专利文献A 为例,分析以下两个段落的语言特点。
2.3 限定成分以找准对象
以专利文献B 为例,分析以下段落翻译处理。
原文:“Method according to any of the previous claims,wherein a substrate is used containing a polymer with conjugated covalent double bond.”译文:“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一个基底是使用包含具有共轭共价双键的聚合物。”
问卷星自2016年上线至今,运营时间虽不长,却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在线问卷调查、考试和投票平台。截至2018年4月10日,已有2 237万用户累计回收超过14.49亿份试卷。问卷星调查问卷被广泛用于德育课堂[1]、随堂测验[2]及信息化教学[3],然而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未有过用于医学类课堂教学的系统报道。现将问卷星随堂“微测试”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用心得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综述如下,供医学界同仁参考。问卷星平台分为免费版和企业版,对于高校课程日常教学中的“微测试”,免费版即可完全满足要求。
2.4 考虑差异以避免歧义
如果在再次翻译时,不考虑原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表达差异,机械地直接翻译,容易造成歧义甚至语意不符。以专利文献A 为例,分析以下两个段落的翻译处理。
1)原文:“Method according to any of the previous claims,wherein a substrate made according to any of the previous claims is spread out, a second substrate,made according to any of the previous claims, is spread over the first substrate when the latter has dried.”译文:“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把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制造的基底铺开,第二基底,根据上述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制造,并当后者已经干燥时被铺在所述第一基底上。”
分析:译文的主要问题在于“a second substrate, made according to any of the previous claims, is spread over the first substrate when the latter has dried”的翻译。因此在原文中首先出现的是“a second substrate(第二基底)”,然后才是“the first substrate(第一基底)”,所以可以清晰地判断时间状语从句中“when the latter has dried(当后者已经干燥时)”中的“the latter(后者)”指的是“the first substrate(第一基底)”。
再来看看译文:“第二基底,根据上述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制造,并当后者已经干燥时被铺在所述第一基底上。”在“后者”之前,出现的只有第二基底,那“后者”指的到底是什么?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对于“the latter(后者)”类似的相对词,如果原文含义明确,那么最好翻译为相对词所对应的实义名词。
建议翻译如下:“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把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制造的基底铺开,当第一基底已经干燥时,把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制造的第二基底铺在所述第一基底上。”
原文:“A method for setting up a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a first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at least one second communication device,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irst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is setting up by a user-controlled dial-in control device a connection to an Internet server.(一种用于在第一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和至少一个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建立通信链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过用户控制的拨入控制设备建立到因特网服务器的连接。)”原文中谓语“is setting up(建立)”后面紧跟着状语“by a user-con-trolled dial-in control device(通过用户控制的拨入控制设备)”,然后跟着宾语“a connection(连接)”。
原 文 :“Method for orienting particles,having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dispersed within a layer of material modifiable by an electromagnetic field to vary its electrical resistivity,from an insulator to conductor or vice versa, characterized by striking the particles with a magnetic field for orienting them.”译文:“一种用于定向散布在材料层内的具有压电特性的颗粒的方法,所述材料层能够被电磁场改性以改变其电阻率,从绝缘体到导体或反之亦然,其特征在于,利用磁场作用于所述颗粒以使其得到定向。”
建议翻译如下:“一种用于定向散布在材料层内的具有压电特性的颗粒的方法,所述材料层能够被电磁场改性从而将其电阻率从绝缘体改变为导体或者从导体改变为绝缘体,其特征在于,利用磁场作用于所述颗粒以使其得到定向。”
另外在游客管理方面。从短期来看,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游客的行为,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让游客意识到森林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提升其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从长远来看,构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以及协作保护机制,提升线性文化遗产的地位,使各个线性文化遗产形成统一的保护网络是迫切需要的。
下面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为再次翻译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提供一些翻译处理建议。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到,BOG经BOG压缩液化后,低温储罐压力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为了更好地测试BOG进储罐后对储罐压力的影响,本研究对BOG压缩液化进入储罐后储罐压力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为便于分析,作如下假设:
2.5 结合上下文以改正拼错
从词汇方面,为再次翻译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提供一些翻译处理建议。在再次翻译专利文献中,存在一些词汇笔误或者拼写问题。以专利文献C 为例,其申请语言为丹麦语。原文中出现“kavitets bredde”,英语译文中直接保留了“kavitetsbredde”,而在丹麦语中和英语中都查无此词。其实是原文在书写时漏了空格,应该为“kavitets bredde”,对应英语中的“cavity width(空腔宽度)”。对于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可识别的词汇问题,应当直接按照正确的词汇进行翻译,以避免翻译译文出现歧义。
原文:“In one embodiment, the clamp is attached to eyeglasses designed to accept eyedrop applied to the eye.”译文:“在一个实施例中,夹附接至眼镜,眼镜被设计为接受施加至眼睛的眼泪。”
分析:在本篇专利文献的原文中,同时出现了“eyedrop”和“eyedrops”两个词,“eyedrop”虽然有“眼泪”和“眼药水”的含义,但是在本篇专利文献中,“eyedrop”和“eyedrops”代表不同的含义,译者根据原文的含义,将“eyedrop”和“eyedrops”分别翻译为“眼泪”和“眼药水”。
人气最佳(最多人评他):周俊似、蓝邹月、李梓谦、覃楷纹、郑静、杨佳幸、杨杰雄、洪康宁、李素洁、黄慧玲、高绍埕。
但是案例中的“eyedrop”如果翻译为“眼泪”,通过理解上下文进行语义辨析,可知眼泪无需被“applied to eyes(施加至眼睛)”,因此原文中“eyedrop”应该为“eyedrops”。在再次翻译专利文献中,对于这种通过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判断的明显错误,应该予以改正。
建议翻译如下:“在一个实施例中,夹附接至眼镜,眼镜被设计为接受施加至眼睛的眼药水。”
2.6 结合上下文以填补缺失
从语法方面,为再次翻译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提供一些翻译处理建议。以专利文献D 为例,分析以下段落的翻译处理。
原文:“Most notably relatively small and/or integrated systems.”分析:在本例中,原文句子成分缺失,没有谓语。通读上下文,可知本句出现在背景技术部分,本发明总体上涉及轴承组件,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轴承安装座和预载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预载组件给整个机械系统增加了尺寸、重量和复杂性等问题。所研究原文的上一句为:“Hence,there is a need for a bearing preload assembly that does not add size, weight, and/or complexity to a mechanical system.”可知需要的是一种不给机械系统增加尺寸、重量和/或复杂性的轴承预载组件,因此这种预载组件需要具备的优点就是体积小。
建议翻译如下:“最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小和/或集成的系统。”
3 结束语
对于再次翻译专利文献,如果语法和用词顺序等与中间语言(媒介语)的语法和用词顺序等有所差异,就需要理清用词顺序,拎清句子主干,找准主谓宾;对于限定成分的修饰对象,可以结合具体专利的语言特点来判断,例如主语的限定成分可能位于动词之后;对于机械直译可能引起歧义的词,例如“the later(后者)”“vice versa(反之亦然)”等,建议翻译为相对应的实义词;对于不规范的再次翻译专利文献,还需要结合上下文,必要时参考附图,通过理解技术方案进行翻译。
以上是笔者根据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的语言特点,结合专利文献的翻译规则,对再次翻译专利文献给出的一些翻译建议。“每一份专利申请文件不仅是几张纸,还有研究人员的辛苦劳动、企业资金的大量投入、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改善生活的希望。在翻译时,要对这些人类的发明创造怀有敬畏之心,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在技术知识、汉语表达、英语理解方面的水平,至少不要使这些成果毁于翻译之手[3]。”就如庄一方老师所说,翻译人员对待专利文献应心存敬畏,对待再次翻译更应去伪存真,尽力让译文无限贴近原文的表达。
PCCPL管件安装承插口间隙:在管道基础均匀的直线段安装空隙控制在25 mm,允许偏差 (-10 mm,+5 mm),当管道基础不均匀时,最大允许间隙为25 mm。当接口有转角,最小间隙≥10 mm,同时要满足接口打压试验合格。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相邻管件拆除重装。
“共享经济”根据其参与共享的主体不同,其商业模式分为以下四种:C2C、B2C、C2B、B2B模式。其中B2C模式是我国当前的主导的商业模式,如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共享平台等,C2B模式的开发潜能非常巨大,B2B商业模式还处于瓶颈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555.
[2]李晖,曾剑平.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及其翻译处理[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05-108.
[3]庄一方.专利文献的翻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70.
Language Features and Further Translation Processing of Patent Documents
GUAN Nan-nan
(Patent Search and Consultation Center of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indirect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re illustrated,such as the predicate and the object are separated, the adverbial is placed before the object, and the preposition phrase is used as the adverbial.Based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rules of patent documents, some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cases,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s in grammar and word order, inappropriate English expression, the ambiguity of the modifier,the ambiguity caused by mechanical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nonstandard language.
Key words: patent document; further translation; language feature; post-translation processing; translation rules
中图分类号: G306;H085.4;H315.9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674-9146.2019.07.027
文章编号: 1674-9146(2019)07-027-04
收稿日期: 2019-05-15;
修回日期: 2019-06-16
作者简介: 关楠楠(1984-),女,辽宁开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及专利文献翻译研究,E-mail:232996015@qq.com。
(责任编辑邸开宇 )
标签:专利文献论文; 再次翻译论文; 语言特点论文; 翻译处理论文; 翻译规则论文;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