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影响研究——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效应论文,资产论文,能力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技术商业化是指企业整合更深层次的技术,更快地把产品推向市场[1]。通过有效的技术商业化,企业才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2]。因而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技术商业化对企业的生存十分关键,针对技术商业化的研究众多[1]。Teece(1986)代表作中,奠定性地提出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商业化,能否获取创新利润至关重要的两大因素[3],然而现有技术商业化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分歧: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商业化成果与企业的技术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4-5];也有学者认为,重视技术研发的企业并不一定能获得很高的技术商业化成果[6]。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技术研发与技术商业化的关系,相对忽视了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间的关系。如Stevens、Burley等(1999)虽然提出,企业的生产资产和市场资产等互补资产是决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却未展开研究[7]。而学者对互补资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互补资产对在位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方面[8-9]。本文认为,保持高水平的互补资产和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而言是困难的[9],企业需要权衡在技术能力和互补资产上的投入,以及技术能力和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各自的作用,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也亟待展开。
不仅技术能力、互补资产这些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会影响技术商业化的结果,基于权变理论,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度也会影响企业的商业化绩效[10]。较高的环境动态性会增加企业适应竞争行为以及调整自身商业计划的难度[11]。Danneels和Sethi(2011)指出,不同环境条件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方式可能存在差异[12]。考虑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顾客需求和技术也许会发生巨大变化[13],本文提出,市场动态性和技术动态性是研究技术商业化必须考虑的因素。
基于此,本文同时探索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的直接影响作用,并试图通过研究两种环境动态性,研究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间关系以及互补资产与技术商业化间关系的影响作用,明确企业内外部因素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机理。
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1 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
基于资源观和战略行为观,Lin、Jiang等(2011)提出,研发能力是新创企业开展技术商业化的核心动力[4]。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结果密切相关。
本文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从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增加时,随着产品技术创新程度的增加,企业需要花费更长的研发时间,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商业化,承担更高的风险。Agarwal和Bayus(2002)也指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在研发上的支出增加,从而提高创新产品的价格,增加市场开发的成本,影响商业化的绩效[14]。从被顾客接受的视角出发,因为创新性较高的产品往往与现有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0]。而卫汉华、田也壮等(2011)发现,技术新颖度高的产品,由于需要用户改变既有的习惯,给企业带来的商业化绩效往往低于创新度较低的模仿产品[15]。因此,本文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从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时,会降低技术商业化水平。
但是当技术能力超过一定水平时,领先技术能力为新技术的商业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12]。技术能力的继续提高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大于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技术商业化水平会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首先,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使新产品可以卓越地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低价格、高品质以及高新颖性等,相对于普通的创新产品而言,更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可,有助于企业成功地实现技术商业化[16]。其次,领先的技术能力可能促进基于新类型技术资源的新产品产生,并提供新的差异化竞争渠道[12],降低由于技术能力提高对资金等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几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
1.2 企业专有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
Teece(1986)首次提出互补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的概念,是指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需要的制造、渠道、售后服务等与企业技术能力互补的资产[3]。按照与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互补资产可以分为三类:可以从市场上获取的“一般互补资产”、特定创新所匹配的“专有互补资产”,以及“双专有互补资产”(互补资产仅适用于特定创新,该种创新也仅依赖于该种互补资产)。后续研究指出,专有互补资产不是一般互补资产,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资源[17]。此外,考虑到双专有互补资产不具有普及性,本文主要研究专有互补资产与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关系。
专有互补资产,包括专有制造性资产和专有市场性资产[18],它们有助于企业整合与建立商业化能力[19],参与技术商业化竞争[4]。例如,充足的专有市场性互补资产有助于企业接触重要顾客并了解其潜在需求[20],而准确理解顾客需求是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12]。企业的市场资产还有助于顾客便利地获得新产品,在新市场发展时,产品获得上的便利性也可以扩展顾客群体[14],提高商业收益。专有制造性互补资产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的成功也很重要[10],充分的制造资产可以快速地将技术研发成果产品化并投入市场,利用先行者战略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1],从而实现技术商业化。Kodama(1995)曾提出,日本和韩国企业在提高企业制造技术先进性上做出的重要努力,是它们获得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因素之一[22]。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专有互补资产和企业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3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转型,环境动态性已经成为中国等新兴市场的重要特征[23]。环境动态性描述的是企业所面对的顾客需求以及技术机会的动态性和复杂性[10,13],主要有两种: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10]。本文将分别讨论它们的调节作用。
1.3.1 技术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技术动态性较高意味着行业内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24]。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在高技术动态性的环境中会受到削弱。
首先,企业技术能力从较低水平发展到适度水平时,相对于低技术动态性行业而言,高技术动态性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用户对创新产品不同技术功能的适应性较高,较容易接受新产品[24]。新产品因为技术变革度的增加而带来技术商业化难度的降低,也就是说,此时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间的负向关系受到削弱。
其次,企业技术能力超出一定程度后,高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间的正向关系也受到削弱。这是因为,在高技术水平下,高的技术动态性会影响企业对新技术的市场估值[25],企业可能会缺乏将新技术推向市场的动力。而且在高技术动态性环境下,与技术研发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研发相关的各类活动成本都会大幅增长[11],包括技术商业化活动,可能会降低技术商业化的成功率。此外,高技术动态性会使得技术商业化成功的因果关系变得模糊,增加了技术商业化难度[24]。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技术动态性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当技术动态性较高时,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变得平滑(见图1)。
技术动态性也会影响专有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Song、Droge等(2005)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高度动态变化时,市场资产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会降低[24]。技术动态性高时,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已有的专有互补资产可能并不适应目前的技术商业化要求[12],专有互补资产投资风险增加,企业在特定种类的专有互补资产上投入过多可能会陷入“锁定”状态[9],特别是专有制造互补资产。另外,技术变化迅速的行业,用户的转换成本也相对较低[15],在这种情况下,与顾客保持紧密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相关资产的重要性下降[24]。因而,技术动态性的提高,降低了专有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b:技术动态性对专有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图1 U型关系负向调节效应示意图
1.3.2 市场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市场动态性是指顾客群体的喜好或需求发生变化的快慢[10]。
企业技术能力较低时,市场动态性较低,也就是说在顾客需求变化很慢的环境下,与既有产品不一致的创新产品往往更难得到顾客的认可。反之,在市场动态性较高时,顾客的喜好变化较快,也更容易接受新产品,低水平技术能力增加和技术商业化的负向关系受到削弱。
在技术能力超过一定水平时,会因为在技术上的领先和给顾客带来更高的价值而有利于技术商业化的开展,但是这一积极作用在市场动态性高的环境中会受到削弱。因为市场动态性高,意味着市场化的机会将很短暂,而市场上的企业竞争主动性很强[10],技术商业化竞争更为激烈。市场动态性越高,创新产品中由于领先技术所带来的新客户价值流失较快[15],技术商业化难度增加。市场动态性较高时,高水平技术能力的增加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变弱。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a:市场动态性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当市场动态性较高时,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变得平滑。
对于专有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高市场动态性能促进它们之间的正向关系。在高动态性的市场环境下,识别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以及竞争企业和环境因素的行为变得更加重要[26],投入于识别顾客需求的市场互补资产的重要性就得到提高,其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也更大,能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专有制造互补资产所带来的先行者效应也更明显。例如,Hughes和Morton(2006)认为,施耐德物流充足而花费不菲的互补资产,使得其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的业绩增长[19]。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b:市场动态性对专有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之间有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本研究框架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收集数据的方法来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问卷吸收了中英文已有研究的成果,对来源于英文文献的原始题项,进行了严格的翻译与回译[27]。在2010年6月对西安高新区1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之后,基于被访管理者的反馈意见,修订并于2010年7月末最终确定了调研问卷的形式和内容。
正式调研工作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期间面向全国展开。依据等距分组原则将各省市按照2009年GDP总量的排名分为三个调研区域,每块区域各随机抽取500家企业名录,通过面访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15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样本404份,有效回收率为26.9%。回收的样本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化工、电子和能源等制造业。
为降低调研方式可能带来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一方面本研究谨慎地设计了问卷,尽可能使用清晰明确的用语及反向用语突破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在调研时,也向受访者保证问卷的匿名性、并说明题项的选择无对错之分,尽可能减少同源误差产生的影响;最后还基于Podsakoff、Mackenzie等(2003)的建议,进行了Harman单因子分析[28],包含了所有变量题项无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5个,同时没有能够解释题项整体的因子,表明数据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在检验无回应偏差上,本研究采纳了 Armstrong和Overton(1977)的建议,将未经催收即收回的样本,与催收后收回的样本,在如产业类型、所有制形式、员工人数等客观题项上进行了T检验[29]。统计结果显示,两批样本在检验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不存在明显的无回应偏差。
2.2 模型变量定义和测量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的测量题项主要基于已有英文文献,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形式。在数据处理上,变量的取值为相应测量题项得分的均值。对于少量样本中在个别题项上的缺失值,采用其余样本的平均值替换。
2.2.1 因变量
技术商业化能力。基于Li等(2008)和Zahra等(2002)的研究[2,16],本文采用7个题项来测量企业的技术商业化能力:(1)我们有许多专利;(2)我们有效地利用了所有的专利和技术秘密;(3)我们能很快地开发新技术并引入市场;(4)我们开发的产品市场潜力巨大;(5)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周期较短;(6)我们可以依照计划将产品推向市场;(7)和过去相比,我们目前的产品推向市场速度更快。
2.2.2 自变量
对技术能力的度量,本文沿用了Zhou和Wu(2010)提出的测量企业技术能力的题项[30],要求受访者回答相比于竞争对手,是否在以下5个方面表现得更好:(1)获取重要技术信息;(2)识别新的技术机会;(3)对技术转变做出反应;(4)掌握技术诀窍;(5)持续不断地进行同一系列的创新。
专有互补资产的度量。Arora和Ceccagnoli(2006)指出,商业化创新所需要的市场和制造资产往往是“专有”资产[18],难以从市场上以契约的方式获得[9]。基于此,从专有市场互补资产和专有制造互补资产两个方面来度量这一变量,借鉴Song等(2005)以及Christmann(2000)的研究[8,24],要求受访者回答,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所在公司在以下方面的表现是否相对更好:(1)拥有优秀的顾客维系资产(创造和维持长久的顾客关系);(2)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能有效预测顾客需求的变化);(3)拥有卓越的渠道整合能力(渠道经营商维持良好关系);(4)拥有高技能的劳动生产力;(5)拥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先进制造设备;(6)拥有最新的制造运营技术。
2.2.3 调节变量
环境动态性的度量,要求受访者依据所在公司面临的环境状况,选择描述的符合程度。基于Calantone等(2003)以及Danneels和Sethi(2011)的研究[10,12],使用了4个题项来测量技术动态性,3个题项来测量市场动态性。技术动态性:(1)市场上现有产品的过时速度越来越快;(2)市场上大多数新产品是通过技术突破实现的;(3)行业内技术变革的速度非常快;(4)本行业的核心产品技术换代速度很快。市场动态性:(1)顾客需求变化很快;(2)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变化很快;(3)我们的顾客时刻在寻找新产品。
2.2.4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对技术商业化的影响作用,使得其在相关研究中广泛作为控制变量[12,31],本研究采用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技术商业化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12]。因而本研究也引入行业竞争程度和行业发展阶段作为控制变量,要求被访者选择本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无竞争、有竞争但不很激烈、竞争程度中等、竞争很激烈、完全竞争;以及行业的发展阶段:投入、成长段、成熟稳定、衰退。
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都高于0.7,表明采用的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的聚合效度通过检验因子载荷和平均提取方差值(AVE)两种方法来评测。一方面,表1显示,所有变量的KMO值都高于0.7,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测量题项对于所测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也都大于0.7的标准。另一方面,表2显示所有变量的AVE值都大于50%的标准,表明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度量指标满足聚合效度[32]。Segars(1997)提出,如果某一变量能解释的方差百分比的平方根值比这个变量与其他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值都大,则满足区分效度[33]。由表2可知,对角线上粗体数值大于其所在行和列的所有相关系数值,表明指标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3 研究结果
表2提供了回归方程分析中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显著相关(β=0.46,P<0.05);专有互补资产也与技术商业化显著相关(β=0.50,P<0.05),初步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
本文应用SPSS16.0软件中的一般线性回归,检验提出的假设。为降低交互项可能造成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将涉及交互项的变量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34]。对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的检验得出最高的VIF值为1.84,远小于10,表明研究结果没有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表3汇报了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分析了控制变量和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关系。模型2显示,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32,P<0.001),技术能力的平方与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β=0.10,P<0.05),表明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呈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假设1获得统计支持;专有互补资产与企业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β=0.5,P<0.001),因而假设2也得到统计支持。
本文随后检验了提出的调节效应,分步在模型中加入调节变量,以及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项。由模型3和模型4可以看出,调节项的引入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并且技术动态性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间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15,P<0.1),支持了假设3a;技术动态性对专有互补资产和技术商业化间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08,P<0.1),支持了假设3b。比较模型5和模型6,可以发现,调节项的引入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并且市场动态性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间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08,P<0.1),支持了假设4a,但是市场动态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的乘积项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2,P>0.1),假设4b没有得到支持。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本文探索技术能力、专有互补资产为代表的企业资源与能力对技术商业化的作用,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对技术能力、专有互补资产与技术能力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全国范围内404家制造业企业创新调研数据,检验了本文提出的6个假设。研究发现,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表明企业在增加技术能力的过程中并不会一直获得好的技术商业化成果。但是随着企业专有互补资产的增多,技术商业化能力会显著提高,支持了Lin、Jiang等(2011)的观点[4]。结合环境动态性的权变研究发现,技术动态性增加时会抑制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的U型关系,也会削弱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高市场动态性的环境下,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能力之间的U型关系受到削弱。但是,市场动态性对专有互补资产与技术商业化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动态性的增加虽然意味着市场互补资产和制造互补资产的重要性增加,但获取这些专有互补资产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企业持有的专有互补资产更新速度变快,已有的专有互补资产可能并不符合技术商业化的需要。
4.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点:(1)丰富了技术商业化的研究[24],实证检验了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直接作用,发现他们对技术商业化的作用并不相同。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已有研究中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关系的困惑——要分别讨论技术能力较低和技术能力较高两种情形下,技术能力和技术商业化间的关系;而专有互补资产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关系始终为正相关。(2)通过研究以企业市场资产和制造资产为代表的专有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直接作用,探索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作用机理,扩展了互补资产的研究领域。(3)研究了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对企业技术商业化活动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支持了Buganza、Dell'era等(2009)基于管理者访谈的论断:在特定种类的环境动态性下,企业应该采取特定的应对措施[13]。
除理论贡献外,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中国企业技术商业化行为也有重要的实践启示。首先,企业技术能力的增加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存在U型相关关系,企业技术能力较低时比企业技术能力较高时更容易取得技术商业化的成功,而在企业技术能力非常领先时获得的技术商业化收益是最高的。因此,企业在技术能力适度增加反而导致不佳的技术商业化绩效时,不应放弃技术研发,要清楚认识到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继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度过艰难时期。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需要发展高水平的技术。其次,专有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始终具有促进作用,对企业的实践启发是:虽然建立专有互补资产需要较大的花费,但成功实现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将拥有长期利润,因而企业应该重视发展专有互补资产。而且在企业技术能力增加到一定程度需要面临较大的技术商业化困难时,可以通过增加专有互补资产来提高技术商业化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对环境动态性的研究,以上建议更适用于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较低的行业。当环境动态性提高时,无论是技术动态性还是市场动态性,都会削弱技术能力以及专有互补资产与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企业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提高商业化绩效,如资源柔性或战略柔性。
4.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两点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1)数据方面,本文基于管理者自我报告的横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数据源获取数据,并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与技术商业化的因果关系,结论会更具有说服力。(2)本研究的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都是企业自身具备的资源与能力,在中国强有力的政府背景下,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制度的支持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