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队进入中亚及其影响_美国军事论文

美国军队进入中亚及其影响_美国军事论文

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美国论文,军事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于9月16日向国际社会正式发出 信息,将在阿富汗发动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对此,作为阿富汗近邻的中亚各国马上做 出了积极反应。随着美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间协议的签署,美国 获得了在中亚长期驻扎军队的权利(注:美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协议驻军1年,期满后 自动延长半年,然后视形势需要可以续签;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政 府签订的协议将允许美军驻扎25年之久。参见新华社阿拉木图2001年12月9日、11日电 。)。2001年年底,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军事行动已经接近尾声,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1 2月7~9日匆匆走访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虽因大雾未能访问吉尔吉斯斯坦 ,但吉议会还是通过了为美军提供比什凯克附近玛纳斯机场的决议,并正式通知美方。 而鲍威尔本未计划造访的塔吉克斯坦政府也在此时作出决定,自12月20日起为美军开放 距塔阿边境100公里处的库利亚布机场。2002年4月1日,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宣布,哈萨 克斯坦政府已经同意在必要时向国际反恐联盟提供一个机场,并开放领空和提供加油等 技术保障(注:《光明日报》2002年4月2日。)。目前,美军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数已达 1500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人数将达到3000人(注:2002年2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 阿卡耶夫在接受《俄罗斯报》记者采访时证实,目前驻扎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美国和法国 军人共有300人,今后将增加到3000人,美法两国军用飞机将达到40架。参见[俄]《俄 罗斯报》2002年2月20日。),在塔吉克斯坦的人数也有450人。独联体分析家认为,在 最近两个月内,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驻军人数(不包括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外高加索地 区的驻军)将轻而易举地达到6000人左右(注:[哈]《生意周报》2002年1月18日。)。20 02年1月23日,在吉尔吉斯斯坦进行访问的美国陆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将 军仍表示,“为了保证与恐怖主义势力斗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在这里(指吉尔吉斯斯坦 和中亚地区)形成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注:[俄]独立电视台2002年1月23日报道。)。各 种迹象已经使国际舆论确认,美国借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推动长期立足中亚的战略已是 不争的事实。

长期以来,美国一向看好中亚地区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但在苏联解体后的前10 年里,世界政治力量消长变化尚未使美国产生挺进中亚的紧迫感,中亚各国脱离苏联后 所保持的地区特性也使美国和西方对中亚地区事务的介入浅尝辄止。经过北约东扩、科 索沃战争,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取得的地缘战略成果逐渐得到消化,“9·11”事件的发 生成为美国转变中亚战略的契机。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国际社会,中亚地区在美国 全球战略中的定位都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一)掌控欧亚大陆地缘战略重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确立在欧亚大陆上的主导 权。而中亚地区作为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中枢,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地位更是向来被美 国的战略学家所看重。布热津斯基曾在《大棋局》一书中指出,中亚这个地区的“含义 ”对美国在地缘战略上十分重要,只是因“美国相距太远而无法在欧亚大陆的这一部分 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又太强大而不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注:[美]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97页。)。借“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美国 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尔后,以配合阿富汗反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的名 义,顺理成章地在中亚国家取得了机场和领空的使用权。2002年1月9日的《纽约时报》 有分析文章认为,美军以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机场为中心的中亚军事基地网络的建立, 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空中支援和情报监视区域。这个区域之广,北面可以达到哈萨克斯坦 各大城市及俄罗斯北部地区,南面可以将阿富汗、印巴克什米尔冲突地区和伊朗东北部 收入监控范围,西向可以遮盖整个里海地区及伊拉克大部,东面可以牵制中国西部地区 。由此可见,在这样重要的位置建立一个辐射点,不仅是美国巩固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 成果、防止这一危机多发地区出现反复的需要,而且也是长期以来美国既定全球战略布 局的重要步骤。

(二)主导中亚地区能源输出走向

关于里海能源储量的问题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 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早已向中亚地区投入了大笔资金,并获得了高额股份。虽然美国未 必就把里海当作能够替代海湾能源的战略补给及储备区,但是把中亚地区能源输出的控 制权由俄罗斯手中剥离出来,从而主导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却是美国多年在中亚地区 外交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中亚各国都是内陆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亚 地区现有油气输出渠道都通往俄罗斯,或经过新罗西斯克入黑海装船,或通过俄罗斯中 心地区进入欧洲。在1999年11月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美国曾经召集哈萨克斯坦、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等国坐在一起协商,计划修建一条由哈萨克斯坦的里海港 口城市阿克套经里海水下到达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再从阿塞拜疆进入格鲁吉亚、经该国 首都第比利斯、转入土耳其境内、最后抵达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城市杰伊汉的西向管线 。但是,这一挑战俄罗斯能源控制权的管线,曾几次因俄罗斯联合欧盟在贷款问题上设 阻而搁浅。目前,这个方案在美国的倡议下将再次启动,并计划于2002年夏季动工,20 05年交付使用(注:[俄]《国家报》2002年1月25日。)。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 也曾与中亚各国计划修建经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阿拉伯海的南线管道计划,为此还于 1998年同当时阿富汗的实际控制者塔利班进行了接触,并签署了有关协议。但此后不久 美国驻坦桑尼亚、赞比亚使馆被炸,美国因本·拉登与奥马尔的牵连,同塔利班的关系 彻底恶化,已经签署的协议也自然作废了。“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反恐军事行 动为美国重新着手贯通这条管线成为可能。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北方联盟攻下喀布尔不 久,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办事处已经随美国军事人员进驻这一城市(注:[俄]《独联体 报》2002年1月18日。)。

(三)推动中亚各国政治体制尽早结束后苏联时期

苏联的解体,并没有使中亚国家一步跨入西方式的民主国家行列,原苏联时期的政治 体系和精英人物构成了新独立民族国家的主流社会,俄罗斯政治文化强势的北退,中亚 各国主体民族历史文化中长期形成的血亲部族的认同感与亲和力上升。独立初期在中亚 各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出现的对大俄罗斯主义的反弹和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化期望已经逐 渐被本地化,形成了目前中亚各国特有的总统集权制政体。对此,美国及西方曾表现出 极大的不满,这也是美国迟迟不愿在经济上大规模投入的重要原因。1999年年底,美国 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中亚时,对卡里莫夫严厉镇压国内宗教极端势力、纳扎尔巴耶 夫连任总统是否合乎民主规范的问题以及阿卡耶夫拘捕反对派领袖库洛夫问题,都提出 了“全方位”的批评,使各国领导人在接受美国经济援助的同时,民族自尊心大受伤害 。在今后的3~5年内,中亚各国将先后进入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国家权力更迭期,各国现 领导集团和反对派都在积蓄力量。借阿富汗反恐扶植新一代亲西方“民主派”,是美国 对后苏联空间实施改造的重要步骤。

独立后的中亚各国一直把融入西方社会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甚至不顾自己 的亚洲属性,推出“大欧亚”思维,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竭力跻身于北约、欧盟、欧 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各种活动。正是基于这种矛盾的地缘政治定位,中亚各国在独立后 的10年中已经表现出了多次的摇摆。而美国势力对中亚地区事务的实质性介入,曾是中 亚各国多年可望而不可及的夙愿。

(一)借机摆脱俄罗斯的影响

从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人进入哈萨克草原以来,中亚地区长期处于俄罗斯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影响下。200年历史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解体后,使中亚各国在政治 安全和经济联系上不得不对俄罗斯保持着相当密切的依赖关系。无论是来自地区外部的 安全威胁,还是出现在地区内的动荡因素,中亚国家在安全上的长期需要构成了俄罗斯 军事存在的合理性,也构成了俄罗斯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发言权。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 始,中亚各国与美国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内开始探索军事安全合作,不断签署 的协议、条约和每年在中亚地区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使中亚各国与美国在国防理念、 军官培训、装备更新等方面,将这种合作逐步趋于实化。同时,中亚各国为恢复独立后 的国民经济,现阶段主打的都是能源牌,在没有突破目前能源输出格局的前提下,只能 按莫斯科制订的游戏规则操作才能有效。甚至在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发生纠葛时,在这 一问题上也不得不任凭俄罗斯的摆布。为了减轻能源开发和输出对俄罗斯的依赖,摆脱 经济发展命脉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中亚各国也在积极寻求建立多方向油气输出走廊的 途径。美国以在中亚确立军事存在为重要杠杆,推动地区能源输出体系的建立,与中亚 各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

(二)获得经济振兴的财政支持

独立10年来,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仍未从原有经济体系断裂的破坏性影响中摆脱出来 ,物资匮乏、工资拖欠、居民失业和犯罪猖獗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原因。 而对于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的中亚各国来说,要彻底摆脱经济危机谈何容易。中亚国家 发展经济最需要的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无论是依靠俄罗斯还是依靠中国均 不能得到满足。相比之下,美国和西方对中亚各国在经济上的影响地位正在明显上升。 吉尔吉斯斯坦10年来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借的外债已相当于其年GDP总额,2000 年的国家预算中有60%要靠贷款支撑。中亚各国迎合美国在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和进取 中亚的地区战略,将会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回报。已有美国分析家向中亚学者表示,就 目前美经济8万亿~9万亿美元左右的国内总产值而言,拿出1%的份额来保障其在中亚地 区有力的军事存在是完全值得的(注:[哈]《格林威治时间报》2002年1月14日。)。美 国已经决定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1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作为使用机场和领空的补 偿,并将在今后10年里持续提供8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以帮助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解决目 前面临的棘手问题(注:[哈]《格林威治时间报》2002年1月14日。);哈萨克斯坦已获 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阿富汗的粮食、肉类、燃料、日用品的大笔订单,并与美国企业 界签订了价值2000亿美元的合同;美国将为每一架次在玛纳斯机场起降的军用飞机支付 4000~7000美元,英国政府也决定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2000万美元的援助,以改善奥什 、纳伦、伊塞克湖等州的供水系统和矿业设备(注:[吉]“自由”广播电台2002年1月9 日报道。)。今年3月以来,美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经 济援助在原有协定基础上又有成倍的追加(注:《中亚信息》2002年第3期,第15页。) 。在一个不长的时期里,获得如此集中的经济援助,这对经济发展长期积弱的中亚各国 来说,无疑是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三)借反恐强势压制各自国内敌对势力

中亚各国领导集团权威的建立,一是凭借苏联时期形成的政治和人事资源,二是民族 国家建立时在国民中树立的威望。随着独立建国时期的结束,各国领导集团对本国社会 政治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已明显力不从心,独立初期继承和积累的政治资源消耗殆尽 ,中亚各国当局渐渐面临着国内各个利益集团日益强烈的分权要求。政治反对派、地方 部族势力、宗教极端组织等政治力量的旗号虽然形形色色,但他们的矛头所指无非就是 国家权力。借助美国在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的强势,搭乘国际打击恐怖主义快车,解决 各国现存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突出问题,成为各国以同一阵营自居向美 靠拢的重要动机。美军在借用乌兹别克斯坦基地、领空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同 时,把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连续作乱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 ”划入国际恐怖组织,更使各国受到空前鼓舞。迎合美国地区战略需要,借机整合国内 纷繁的各路政治势力,对中亚各国的领导人来说,自然也是个天赐良机。

美国在中亚地区确立军事存在,将加快中亚地区原有战略力量对比格局被打破,使欧 亚地缘政治板块发生重组。中亚地区大国平衡作用中的美国因素明显上升,俄罗斯因素 日趋下降。这种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是强烈的、多向的,一方面给中亚各国 的发展带来某些机遇;另一方面更使地区局势发展的变数增多,并将在中国西北周边出 现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一)地区独立性加强,美国影响飚升

随着阿富汗反恐怖战争的深入,“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大本营被彻底摧毁,苏联解 体10年来长期影响中亚地区稳定与安全的动荡策源地被翦除。由此,中亚各国在安全上 借助于俄罗斯庇护的需求已不再突出,政治上的依赖程度也随之下降。一年前因为国内 极端主义势力危及政权稳定而对与俄罗斯合作表现出巨大热情的乌兹别克斯坦,“9·1 1”事件发生后即率先同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就连一向依靠俄罗斯军事力量维持政权存 在的塔吉克斯坦,也向俄罗斯外交部提出了让俄军201摩托化步兵师和边防部队不日内 离境的要求。后经两国有关部门商议,俄罗斯每年须向塔吉克斯坦交2亿美元租金,才 保住了俄罗斯在中亚最后的军事基地(注:[俄]《消息报》2001年12月28日。)。随着美 军专家又进入了格鲁吉亚,面对美国战略进取态势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俄罗斯缺乏有效 的反应手段。一方面,俄罗斯国防部长于2002年2月27日再次强调俄军仍驻留中亚的决 心(注:新华社2002年2月27日莫斯科电。);另一方面,主动在莫斯科发起召开了“里 海法律地位问题国际会议”,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商讨里海划 分问题,并提出了“海底分割、水域共享”的新方案(注:[俄]《Росбизнес Консалтинг》,27,02,2002.)。到3月1日,又在阿拉木图的独联体各国总 统非正式会议上积极与各国协调立场,希望在阿富汗反恐、里海开发、美军进驻、独联 体内经济合作等方面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注:[俄]《独联体报》2002年3月1日。),借 以发挥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借以保全其在地区的最后利益。但这些补 救性措施已力难回天,中亚各国在独立后仍作为俄罗斯“禁脔”的历史将会很快结束, 中亚地区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地缘政治区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外部各大势力影响的多 元化、地区内力量组合的多极化将成为中亚地区未来形势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中,美国 和西方的影响因素将明显增强。对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主导地位的丧失,已有许多学者 开始撰文提醒俄罗斯政府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顺应出现在中亚地区的多极化格局( 注:[俄]俄罗斯新闻社《新闻》2002年1月22日。)。

(二)能源开发僵局被打破,多向输出格局初步形成

美国进入中亚后的能源开发政策是与剥离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经济控制权捆绑在一起 的,其当前目标是以西线(阿克套—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南线(土库曼斯坦—乌 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为主,凿通多条石油、天然气的运输走廊,为中亚腹 地、尤其是里海地区的石油的输出另辟出一条或多条避开俄罗斯的油气运输渠道。美国 的这一阶段性目标,与中亚各国经济恢复战略中实现能源富国政策所必需的条件——建 立多方向能源输出走廊的需求相吻合。而美国在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的成果和随之在中 亚地区安全事务中获得的发言权,更将推动美国及西方实业界加大对中亚地区的资金和 技术投入,从而推动中亚地区能源开发走出僵局。中亚各国已酝酿多年的石油、天然气 多方向输出计划有望实现,从而激活各国经济恢复进入良性循环。

(三)极端势力依然存在,地区内威胁因素上升

自独立以来,中亚地区内的各种极端主义势力一直没有放弃过争夺各国政治权力的企 图。从塔吉克斯坦的连年战乱,到“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于1999年、2000年对乌 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多次袭扰,中亚地区的“三股恶势力”对各国政权的 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仍构成长期威胁。美国在阿富汗的大规模反恐军事行动已经接近尾声 ,“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虽然受到重创,但中亚地区内的各路反政府极端主义势力并没 有受到触及。尽管美国军事力量以反对恐怖主义的名义进入中亚地区,对各国极端主义 势力将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按照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利己原则和一贯采用的双重标 准,中亚地区的极端主义势力将会依美国之需发生改组:或因美国为争取得到各国政府 合作而被划入打击之列;或成为美国实现地区战略目标的借用力量。另外,自美军打击 塔利班以来,在中亚穆斯林中形成的反弹情绪正逐渐积累,美国军事基地在中亚各国建 立后,势必成为这种因素集中释放的焦点。而长期危害中亚各国社会的毒品走私、武器 贩运等跨国犯罪活动,将表现出更隐性、更严密的“后塔利班”特点。

(四)各国反对派活动加剧,政权更迭可能性增加

为了取得在中亚地区确立军事存在的合法性,美国政府和媒体暂时中止了对中亚各国 现政权和领导人的批评,但这并不说明美国将放弃用其“民主”、“人权”的标准干预 中亚各国内部事务的一贯做法。随着西方相对强大的影响在中亚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的确立和深入,美国必将利用中亚各国现有的反对派力量和全地区性政权交接期的临 近,利用其身临其境和可直接操控的便利条件,有选择地扶植亲美势力,左右各国政权 体制和社会模式向美国及西方认可的方向发展。中亚各国领导层在苏联解体后确立的总 统制国家政体,将面临独立10年以来最严重的挑战。2001年11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由金 融寡头、社会名流和政府中“民主少壮派”发起成立了“哈萨克斯坦民主选择”运动, 公开挑战纳扎尔巴耶夫家族在哈萨克斯坦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总统和政府的权威受 到了冲击(注:[哈]《哈萨克斯坦真理报》2002年1月24日。)。发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事 态虽然以纳扎尔巴耶夫的人事平衡和政治妥协得以暂时平息,但是引发这一事件及促使 其继续激化的基本条件仍在加速积累。2002年3月17~18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贾拉 勒阿巴德州发生骚乱,因吉政府拘捕了来自当地的宪法会议议员别克纳扎罗夫,1500多 人冲击了州政府。阿卡耶夫总统指出,这是一起反对派暗中挑起的政治流血事件(注:[ 俄]《独联体报》2002年3月19日。)。发生在哈、吉两国的危机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预 示着中亚各国反对派在国际和地区的大气候下,正积极拉拢地方利益集团和部族势力以 聚集力量,伺机向政府发难,提出分权要求。这种潜在的影响力对中亚各国的作用是长 期的,它将使中亚地区政局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变数。

标签:;  ;  ;  ;  ;  ;  ;  ;  

美国军队进入中亚及其影响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