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工与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地域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区域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2-0001-08
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放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从改革开放的第一步起,从宣布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到确立经济特区和各类开发区,再到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地区的崛起等,区域经济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这个历程中,我国旅游业发展也是以区域为单元,由东向中、西逐步演进。一直以来,区域旅游发展都是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重要专题,尤其是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粤港澳旅游一体化更是近年来两大地区积极推进的发展方向。
“区域旅游”即区域内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在同一区域内进行的旅游活动。根据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的种种数据,旅游客源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内聚特征,总是依照地理上的本区域、近区域和远区域形成由密到疏的分布。旅游业的波及面广、关联效应强大,因由旅游者的近距离流动而带来的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均会在区域内部发生集聚与扩散。因此,区域内旅游的经济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而言,有着重要的关联促动作用。
从所检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①来看,区域内旅游的重要性在许多案例研究中被远远地低估了,相比之下,来自其它区域或国家的入境旅游流则总是受到重视[1]。另外,已有文献总是通过分析旅游流在区域空间的流动结构来探索区域旅游研究的理论研究方法。但是,在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民经济重大任务面前,单纯只依靠空间结构分析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有必要在空间形态表象下进一步深入地探索产业演化的特征和规律。
基于此,为了能够在区域旅游经济角度上为推进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为了能够在空间与产业双重耦合的机制上进一步探索区域旅游研究方法,本文对区域旅游发展研究进行理论回顾,在广域旅游产业集群角度上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型组织构想。
2区域旅游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旅游者的近距离流动规律”是“区域内旅游”的微观理论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有多位学者注意到旅游者的近距离流动特点。Mercer D C.(1971)使用游憩活动空间(RAS)来刻画游憩者的意境地图,等游线值随距离增加而减少;Murphy P E(1974)、Elson M J.(1976)也是使用曲线(use curve)表示了客源地与目的地的距离衰减规律:Smith S L J.(1983)从旅游设施所在的区位、游憩者的旅行两个角度进行了旅游要素近距离流动的考察[2]。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旅游者行为、区域旅游市场等问题时,观察到旅游者出游具有距离衰减的规律。陈健昌保继刚(1988)研究旅游者行为时指出,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居住地附近旅游和在暂住地附近旅游[3]。吴必虎(1994)发现,距市中心数十公里处市民的出游率为80%,距市中心500公里处出游率为10%左右,距市中心1300公里时,出游率下降至5%以下[4]。其它对黄山、长春、南京、西安等地的RAS研究(陆林,1989、1994;吴必虎、黄安民等,1996;赵荣,1996;牛亚菲,1996;张安、丁登山等,1999),得出的结论也是旅游者近距离流动的比率高[5][6]。
旅游者的近距离流动反映到旅游客流(即旅游者集合)的趋向上,就表现为区域内旅游流的比重大。Myriam Jansen-Verbeke Ruud Spee(1995)认为,为了测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实际贡献,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旅游流:跨区域旅游和区域内旅游。他在研究欧洲内部的旅游流时提供了欧洲区内22个次区域的区内旅游数据,说明了区内旅游的相对重要性,他还特别申明,旅游流在区域内部的集中水平是为区域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潜在的附加价值,对于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政策有积极的意义[7]。
Ghimire(2001)将区域内旅游,即人们离开常住国在同一区域内(如东盟、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进行的休闲旅行活动定义为“区域旅游”。他通过数据强调“区域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性会越来越强[1]。
根据“区域旅游”的这一定义,从所掌握的英文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区域内部旅游客流的地域结构研究[8],倾向于客源市场的细分研究;区域内部旅游流与区域发展研究[7],强调区内旅游流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具体区域内部旅游发展的政策研究[9][10],以欧盟(EU)、东盟(ASEA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南共体(SADC)的此类研究较多;混沌理论、复杂理论在区域旅游组织论题上的研究应用[11];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12],从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中移植概念方法,研究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13],这个论题在近年的中国案例研究上出现较多,主要是针对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区域旅游合作研究[14][15],除了涉及基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共享的区域内部的政府、企业合作研究,还会涉及基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合作研究。
相比较于英文文献,在中文文献中,“区域旅游”的定义和论题更为宽泛些。最早由陈传康等几位先生(1987)提出的基于“旅游地域综合体”思想的区域旅游观点引用最多[16]。近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17][18],涉及区内旅游合作现状、机制、治理对策以及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等;区内旅游流研究[19],分析区内旅游客流的流向、流量及客源成分;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研究[20],评价、归类旅游经济水平在地域上的空间分异;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21],探讨评价体系的建立;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22],探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等;区域旅游产业研究[23][24],包括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旅游产业部门结构的合理性等;区域交通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25],探索区内交通水平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区域旅游卫星账户研究[26],探索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计量方法;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27][28][29l[30],主要通过旅游者的行为模式或者旅游客流的集合流动方向来展开研究,涉及不同规模尺度的空间研究;区域旅游研究框架的探索[31][32][33][34],采用的理论工具包括核心-边缘理论、区域城市体系理论、旅游流的场效应理论、系统自组织与组织理论等。
3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功能地域分工与组织构想
“广域产业集群”这一术语,近年出现在产业同构现象的研究中。陈建军(2004)在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时,认为地区内资源结构的相似性、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性等条件是诱发“广域的产业集聚”的平台[35]。高汝熹,吴晓隽(2007)在研究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同构现象时,认为在都市圈内构建“广域产业集群”是一种从更广的区域尺度来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来优化区域要素组合和分工格局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在都市圈地域范围内,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商、原料供应商、中间品和专业服务提供商、相关产业领域的企业、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如高校、研究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链整合发展,以及产业内部联系和都市圈地域及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和协调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布局特征的产业集聚体[36]。
“广域产业集群”不同于“产业集群”、“产业群落”概念。前者是一个新型的劳动地域分工概念,而后者则是一个企业空间组织形式概念。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是在某一行业既合作又竞争的相互联系的企业、专业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企业及相关制度(如大学、标准化部门及贸易协会)的地理集中[37]。按其含义,集群的空间范围其实可以在国家、州、大都市区、城市等几个地理尺度存在。近年,产业集群理论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影响较大。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大都依从于西方观点。有观点认为,产业集群理论的贡献在于:把集群作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基础,建立了产业的组织模式及获取竞争优势的框架,“钻石模型”揭示了这种竞争优势获得的机理[38];其不足是:产业集群的概念混乱[38];没有一种一致的方法去识别产业集群,产生的结果差异很大;竞争力概念应用过于宽泛,几乎被简化为生产力等[39]。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在近年出现较多。英文文献中,绝大部分是应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其立题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进行旅游竞争力分析[40][41]。Julie Jackson(2006)强调了旅游产业集群对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13]。Marina Novelli,Birte Schmitz and Trisha Spencer(2006)用数据阐明欧洲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42]。国内研究较大多数也是将波特的“钻石模型”作为研究标准,几乎将旅游产业集群等同于了旅游竞争力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三类地域尺度上,一是省域[43];二是市域[44];三是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供给集中区[45]。
本文引入“广域旅游产业集群”概念,是指在我国省域以上的区域范围内,旅游者的近距离流动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所形成的产业链分工,是由区域内部城市之间所供给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地方小产业集群环环相扣而成。在这个旅游产业链上存在着垂直分工,也存在着每一个层面上的水平分工。这种分工模式在区域范围内自然就演变成一种基于地方旅游产业集群组合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在这种产业集群内,存在着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及运营模式创新的空间,政府需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加速横向与纵向和网状企业的整合,变“割据式”集群为“价值链”式广域集群。
引入“广域旅游产业集群”概念后,对于认识、分析、规制大尺度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带来了研究理念上的创新,相信会因此产生许多新的区域旅游价值认识。在具体的研究框架上,广域旅游产业集群概念将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组织与产业组织的双重性整合在一起,在一个空间与产业相耦合的机制下,提供了认识与研究区域旅游问题的平台。在具体的研究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和功能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解读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关系和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结构关系。在具体方法上,空间结构关系研究可以借鉴、融合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地理学图论等,需要分离出广域集群内各层级的旅游中心城市及其吸引与辐射城市体系;产业链结构关系的研究,可以以典型的区内旅游线路为载体,通过研究区内典型旅游线路产品的长度、宽度,典型旅游产品链所面对的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前后向关系以及替代产品的威胁等,来获得广域旅游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基本产业结构关系。在这一分析基础上,再以“链”为架,以“群”为肌,判断出各典型旅游产品链在各层级旅游中心城市体系里所形成的地方旅游产业集群,再以地方集群为单位,最终得出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功能地域分工形态。
二是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前述已得出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地方集群的功能地域分工形态基础上,深入到区域旅游信息网络、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性、区域旅游资源的可组织性、区内交通水平、区内旅游集散性、大型旅游中介组织以及行政区经济等层面上,来分析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三是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政府规制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目标,再结合区内行政区划实际情况,以广域旅游产业集群为组织形式,以产业链与城市群之间的有机融合,探索区域旅游管治的政府规制方向和基本策略,注重制度创新,重点在跨地域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链垂直分工等形式的制度创新上。
4结语
综上,广域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能够将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组织与产业组织耦合在内的概念框架,建立起它的研究路线,对于区域旅游理论研究及其区域旅游实践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国家层次下面大尺度区域范围内的区内旅游活动进行研究,需要研究理念上的创新。本文旨在提出:分析区内旅游流在城市节点间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区内旅游流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在城市节点间的产业链演化特征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广域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空间与产业相耦合的组织方式所主导的大尺度区域旅游发展,并最终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提升,这可以进一步完善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理论,进一步充实区域旅游研究理论。
注释:
①文献检索范围:Elsevier ScienceDirect(1995-2008)、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08)、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8)、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