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体质特殊儿童实施健康促进协同机制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董李凤美康健学校为例
薛 岚 徐 健
(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上海 200233)
摘 要: 特殊儿童的健康状况需要关注,特异体质的特殊儿童的健康状况更需要重视。对于特异体质的特殊儿童而言,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有助其于疾病突发频率的降低、慢性疾病的管理、健康的保障、家庭压力的减轻,甚至有助于特殊教育的发展。文章以上海市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探索为基础,从特异体质儿童的内在需求、家庭及社会的外在需求为出发点,从政策、认知、实践、经验等方面来探讨对特异体质的特殊儿童实施健康促进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特异体质特殊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必要性;可行性
长期以来,体质问题备受医学界的关注。从医学上来说,体质一般分为普通和特异体质。其中,特异体质向来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特异体质,主要是指过敏和变态体质,即由遗传和免疫形成的特殊体质,且具有相对稳定性[1],与普通体质具有一定的差异[2],多以肥胖、发育不良、伤残、慢性疾病(如胃溃疡、哮喘、肺炎、肾炎)等为临床表现,会给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障碍,但合理的干预可减轻障碍。[3]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学校中特异体质儿童,在数量上,更多;在种类上,更多样化;在程度上,更严重。在特殊学校,尤其在上海市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简称为董校)中,特异体质儿童的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以医教结合为基础,以健康促进为导向,以社会融入为目的。此外,有研究显示,结合医疗的协同机制具有“1+1>2”和优化资源的效果。[4]因此,董校对特异体质的特殊儿童(简称为特质儿童)开展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旨在保障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一、实施特异体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一)实施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特异体质儿童的内在需求。健康是儿童应有的权力,无论是特殊儿童还是普通儿童。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健康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特殊学校中,健康是儿童生活自理的基础。有研究显示,自1985年来,我国普通儿童的身体形态、素质和生理功能等指标持续下滑。[5]其中,营养性疾病中的肥胖、超重更是暴速上升。[6]同样,很多国家儿童的肥胖率也居高不下。[7]特殊儿童的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以董校为例,儿童的肥胖率由28.64%增至43.69%,且特质儿童居多。进一步调查发现,其他学校特质儿童的情况与董校相似。另有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慢性疾病[8]突发频率甚高[9],尤其是血压和肺通气方面[10],甚至还伴有心理问题[11],从而造成其身体素质明显低于普通体重儿童[12]。肥胖、超重造成儿童身体素质下滑的状况,这已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13]。但是,若对儿童进行干预可降低他们慢性疾病的突发频率[14][15]。基于此,董校的保健教师早就关注本校儿童的上述问题,从医院体检和日常检查中观察其血压、血脂、身体形态、BMI、体脂数等,结果发现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强人意。为了特质儿童的健康得到指导与监督,为了增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董校成立合作团队。
因此,改变流质性状联合吞咽治疗不仅能早期迅速地防止患者误咽误吸、降低肺部感染及留置胃管率,保证患者进食流质食物的安全性,而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本研究因考虑到放射线的副作用及患者依从性问题,故未行动态吞咽造影来评估吞咽反射的时间性,课题组将在下一步研究中从实验学的角度去评估、分析,以进一步佐证改变流质性状联合吞咽治疗对脑卒中致饮水呛咳的治疗作用。
(二)推行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特异体质儿童家庭的迫切需求。就家庭而言,特质儿童的健康直接影响其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换言之,促进特质儿童的健康不仅有益个体,同时受益家庭。可见,特质儿童的健康在家庭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详尽了解家长对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认知和支持程度,董校的保健教师对家长进行了调查,并统计分析了有效的问卷,结果显示,家长高达99.2%赞成学校开展健康促进协同机制,60.5%对此机制了解程度不够,但73.3%的家长阅读过学校发放的相关资料,99.7%家长赞成市、区、医院和学校多方联合实施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经过家长访谈与协商会议后,保健教师发现大部分家长希望对子女的健康促进协同机制作进一步了解。此外,家长还希望学校加快实施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速度和范围。可见,董校实施的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特质儿童家庭的迫切需求。
(三)实行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实践探索的客观需求。开展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本就是一件困难的任务,对特质儿童做这样的计划更是难中加难。首先,特质儿童的特殊性,影响其恰当表述生理或心理的不适,进而干扰医生的诊断。其次,特质儿童家长认知或意识的不够,可能是特异体质诱导儿童的病症被误当作是理所当然,甚至有家长心理的排斥,可能会有意隐瞒子女的具体症状。再次,社会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虽然,近些年,在媒体的倡导下,大众对特殊儿童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但对特质儿童健康的重视还处于较低水平。结合现有的文献和数据,有关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研究少之又少,甚至基本没有。据目前的统计,上海的特殊学校,甚至是全国的特殊学校对特质儿童健康的研究也是不容乐观。同时,有关特质儿童健康协同机制的数据搜集和探索,目前仅有董校正在展开这样的实证研究。这对董校的探索研究造成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资料查找、数据搜集、历史追踪、可对比结果、评比参照等。为了促进特质儿童健康协同机制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为其他特殊学校提供初步的数据参考和结果比较,需要加快特质儿童健康协同机制的推广,这是实践探索的客观需求。
(一)制定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政策导向。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首要承担场所,特殊学校不但承担其教育,还担负建设他们的健康保障。但特质儿童的健康保障不是学校独力可为的,需要其他部门协助合作,才能保障他们的健康。上海市徐汇区深刻意识到保障特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意义。2017年11月实施了《徐汇区教育局、卫计委、残联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即健康促进协同机制。其文件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区教育局负责教育机构的管理,设立“医教结合专项经费”;区卫计委负责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医生队伍的建设,为有紧急情况的特质儿童开通绿色通道;区残联负责康复辅具的配置和政策咨询等。同时,区教育局与本区多家二、三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为特质儿童的健康提供连续、长久的医疗服务。显而易见,上海徐汇从政策、制度层面为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可行性提供了机遇和政策基础。
二、加强特异体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可行性
洞挖对围岩而言就是卸荷——应力释放——失衡,“失衡”意味着可能产生“失稳”,就Ⅳ类围岩而言常发现岩体松动,岩石掉落失稳现象,洞顶未满足设计的“城门洞型”。施工须严格遵循新奥法“少扰动、早喷锚、快封闭、勤测量”原则,加长锚杆到达“韦斯曼”承载圈,如图1,支护衬砌距离掌子面越近越好,两者最大距离为:lmax≤1.5Φ(Φ 为拱直径),如图2,例:当Φ=2 m 时,lmax≤3 m。
(二)探索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认知基础。随着特殊学校“零拒绝”的实施,特殊儿童障碍程度的加深,教育重心已从应对考试转变为保障健康。因此,越来越多的特教教师,尤其是自1996年就探索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董校教师,他们对特质儿童的健康有了更为客观的认知。保健教师的调查显示,在董校的所有教职工中,无一例外地认为健康是特殊儿童减少依赖的前提,他们还认识到健康不再是特质儿童的奢侈品,应该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且脱离健康生活是忽视运动和放纵饮食的结果,要从健康促进协同机制中积极建设和保障他们的健康。这种客观认知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使他们认识到健康是特质儿童实现其他目标的必要条件。可见,董校教师对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积极认知为实施此研究奠定基础。
(三)推广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实践基础。开展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既能保障特殊学校儿童的健康,又促进普通学校儿童的健康。通过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实践探索,董校合作团队发现,特质儿童的健康问题主要有肥胖、超重、高血压、龋齿、营养不良、咀嚼欠缺等。因此,在健康促进协同机制中,董校的合作团队以解决特质儿童中的肥胖、超重等营养性疾病为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目前的发展状况,尤其缺乏有效的对比数据和可参考的操作流程,同时,为其他学校的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提供数据资源和参考建议,笔者将董校这些年的实践研究进行梳理,大致如下:首先,以全校儿童体检结果为基础的初步了解和认知,确保准确、全面的筛选出特质儿童(具体见图1)。其次,根据全面详尽的体检,保健教师做好健康协同促进机制的初步工作,即建立个人健康和体质档案,依据学校内部分级分类方式(详见图2)进行分级干预管理(具体于图3)。再次,保健教师、班主任、体育教师、医院的儿科医生、营养师等组成团队落实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约见特质儿童家长,会谈具体的干预过程、方式和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饮食、运动和心理方面的建议。其中,合作团队为特质儿童制定在校的特色餐、个性运动、体脂记录等具体事项,家长负责监督和反馈其在家的饮食、运动。最后,根据阶段性的记录数据评估预期目标与结果的差距,并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参考特质儿童体脂的变化曲线,调整他们的饮食和运动。这样既保障整体儿童的健康,又提升个体健康。
对照组: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41岁,平均(36.23±2.23)岁。短期孕周为37周,长期孕周为40周,平均(38.32±1.24)周。
图1 特殊儿童健康体检项目
图2 三级分类登记
图3 三级日常干预
如前所述,在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研究中,董校的合作团队已展开了探索。但与普通儿童健康的教育相比,董校的探索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研究中肥胖和超重参考标准的设置。目前,董校主要通过BMI、血压、体重等,设置评鉴标准。一定程度上,BMI能预测肥胖,但BMI与肥胖诊断的一致性较差[16],且BMI是以西方人为基础制定的[17],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防治衡量成人肥胖的指标常用BMI和WC[18]。此外,关于男性肥胖与BMI的关系还较模糊[19]。可见,BMI与肥胖的关系因儿童、成人、性别等会有误差。因此,董校主要参考台湾地区的“中国学龄超重与肥胖儿童BMI的标准”,但BMI与肥胖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此外,特质儿童的个性特征,他们既要与成人标准不同,又要与普通儿童有所区别。但是,迄今,还未有专门针对特质儿童肥胖的参照标准和指标。另一方面,探索研究的连贯性。体检医院的变化、结果表述的改变、体检重点的调整、体检数据记录的变换、合作团队的调整等。这造成体检数据的分散,甚至出现中断现象,进而影响了实践研究的连贯性。
(四)借鉴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经验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特殊儿童受教育数量的增多,不管是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特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更有必要继续探索健康促进协同机制。鉴于此,董校在探索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宝贵的资源,只要善于总结、学习和借鉴,均可改善特质儿童的健康状态。笔者认为可借鉴的如下几点:1.重视特质儿童健康的理念和期望。2.注重特质儿童的筛选、干预、实施过程,并做好数据记录和追踪。3.明确团队中各成员的责职,提高此研究的操作性和效率性。4.政府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参与其中,为发展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提供支持。就目前董校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实施的状况看,虽有一定不足,但已形成初步的系统探索,为特殊学校,甚至普通学校的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提供了良好基础。鉴于各地经济、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同步,不同的特殊学校可在董校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本校儿童健康的状况,制定符合真实需求的校本健康促进协同机制。
总而言之,加强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特质儿童的现实需求,更是特殊学校、特殊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现实使命。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真正促进其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可以说,发展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当然,实施特质儿童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绝不是单纯的思辨研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和探讨才能完成。那么,如何在不同地区和学校实施健康促进协同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25.
[3]姜侠,姜建国.浅谈疾病对体质的影响[J].新中医,2006(4):7-8.
[4]农圣,黄二丹,江蒙喜.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机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7(7):13-16.
[5]吴键,于素梅,尚大鹏,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R].北京: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2011.
[6]Song Y, Wang H J, et al.Secular trends of obesity prevalence in Chinese children from1985 to 2010: urban-rural disparity[J].Obesity(Silver Spring),2015(2):448-453.
[7]Ng M,Feming T,Robinson M,et al.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3[J].Lancet,2014(9945):766-781.
[8]Marette A.Mediators of cytokine-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other inflammatory settings[J].Curr Op in Cl in Nutr Metab Care,2002(4):377-383.
[9]王旭初,戚建江,刘辉,等.杭州市区儿童青少年血压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0(10):1222-1224.
[10]薛建,王莹,李军.山东省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1):1142-1144,1154.
[11]林蓉,杜琳,刘伟佳,等.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5):409-411.
[12]宋逸,雷园婷,胡佩瑾,等.2014年全国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现况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5-13.
[13]杨光,杨雯茜,孟兵林,等.河北省城乡幼儿2010 和2014年体质现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4):577-581.
[14]Eriksson J, Forsen T, Tuomilehto J, et al.Fetal and childhood growth and hypertension in adult life[J].Hypertension,2000(5):790-794.
[1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8.
[16]Wang CH, Hou XH, Zhang ML, et al.Comparison of body mass index with body fat percentage in the evaluation of obesity in Chinese[J].Biomed Environ Sci,2010(3):173-179.
[17]Report of a WHO conclusion[R].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C].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Geneva,2000,894.
[18]周北凡,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1):5-10.
[19]张志坤,孙纪新,张晓慧,等.农村女性超重肥胖体质指数与体脂率法评价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0-271.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Health Promotion Synergy Mechanism for Special Children with Special Constitution---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 Dong Li Feng Mei Health School in Shanghai
Xue Lan Xu Jian
(Dong Li Feng Mei Health School,Shanghai,200233)
Abstract: The health status of special children needs to be taken seriously, and the health of special children with idiosyncratic physique needs extra attention.For the health in special children with idiosyncratic physique, Health Promotion Synergy Mechanism could contribute to reduce their disease, manage their chronic diseases, protect their health, lessen their family stress, and ev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It wa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Synergy Mechanism of Dong Li Feng Mei Health School in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from the internal needs of special children with idiosyncratic physique, the urgent needs of their families, the objective needs of reality, and policies, cognition, practice,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 explor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Health Promotion Synergy Mechanism for special children with idiosyncratic physique.
Key words: special children with idiosyncratic physique;health promotion synergy mechanism;necessity;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07-0141-04
收稿日期: 2018-12-03
作者简介: 薛岚(1984-),女,江苏盐城人,上海市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教育与健康。
[责任编辑 王占峰]
标签:特异体质特殊儿童论文; 健康促进协同机制论文; 必要性论文; 可行性论文; 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