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约数论文,当代中国论文,价值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有些问题,越细想越觉得回味悠长。 也门纷飞的炮火中,中国外交官冒着危险奔波协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梭在亚丁湾海域,将613名中国公民、279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那一刻中国的宣示,诠释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底色。 户籍制度改革试水、司法制度改革破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两年多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的是增进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让每个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感动中国”人物刻画当代中国的价值年轮。“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的于敏,化名“炎黄”行善27年的张纪清,守望39年照顾困难邻居的郑州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让“共同体意识”渐渐回归。从对待自己到对待他人,体现了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这些新闻之所以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正是因为它们直指我们心中的价值命题: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怎样锻造文化软实力,确立自己的“国家哲学”?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化的语言,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生活的日渐富裕,并未自动引来幸福的敲门,却让一些人感到精神的空虚、思想的迷茫。面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冲击,我们该如何解开“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困惑,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唱响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舆论对强力反腐的一致点赞,到三个国家纪念日的全民参与,国家的价值导航更加明确;从对暴恐活动同仇敌忾的打击,到对呼格案全面深刻的思考,社会的共识引领更加有力;从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到名牌高校降分特招农村娃,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给予梦想更大的空间,也让个人的信仰驱动更加强劲。新的社会气质正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中国的价值重整迎来了一个关键性拐点。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北京大学提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北京民族小学寄语孩子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习近平总书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升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富强好比国之脊梁,挺起国家的腰杆,护卫民众的福祉。我们倡导的富强,是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有机统一,是和平发展与共享共赢的崭新模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更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追求的富强,不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而是希望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民主如同国之经络,疏通国家的肌体,协调政治的机能。我们倡导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文明就像国之大厦,凝结民族的追求,铸就国家的强盛。我们倡导的文明,是以道路选择、理论指引、制度建构,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的创新姿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 和谐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和谐的中国,是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中国,秉持世界持久和平的理想,心系人类共同繁荣的命运,担当永续发展的历史责任。 五、如果说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存在,更多以整体、宏观的形式体现其意志,那么社会便是以更为“民间”的方式结构着亿万民众、用众人“约定”的价值荫庇每一个人。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我们倡导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而是兼顾结果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我们倡导的法治,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六、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建立起公民与祖国最牢固的情感纽带。“我们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让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结合,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它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我们倡导的敬业,就是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热情,秉持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让敬业成为实现梦想的动力之源,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续写中国奇迹,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激发真诚的人格力量,以个人的遵信守诺,构建言行一致、诚信有序的社会;激活宝贵的无形资产,以良好的信用关系,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友善,是公民德行的阳光,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我们倡导的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善待亲人以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万物以形成和谐自然生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广聚爱心,乐善好施,让世界充满爱,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七、这个公约数,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的滋养。 这个公约数,有着上百年不懈追求的答案。多少仁人志士,呼唤的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期待的是人民自由、社会团结。看不到这样的沉沦与奋进、屈辱与反抗,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个公约数,有着90多年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结论。看不到这样的追求和探索、苦难与辉煌,就无法理解萌芽于德国的共产主义思想种子,为何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恰似百川归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一个答案日渐清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定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航向。 八、然而,价值观建设树立的是理想信念,界定的是良莠是非,关涉的是世道人心,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描述,强调的都是“心向往之”的价值取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还需要我们沿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向度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针对社会基本原则、根本规则,推动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校正人生坐标、付诸实际行动。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三个倡导”很可能变成浮泛的口号。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个人层面的价值实践,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提。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体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塑造出理想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完善的个体。 九、有三个问号,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内心深处。 一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为什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二是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中国?三是黄炎培之问:如何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三个问号,虽指向经济、文化、政治的不同维度,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冲突与对撞、融合与再造中,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的崛起——这个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会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亿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一定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踏上豪迈壮阔的征途,迎来伟大复兴的前景。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最大公约数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