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_教育培训行业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金融危机论文,高校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危机对继续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9年,中央把“调结构,上水平”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举措。2009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政府主导的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这对人才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是新兴经济产业要求对劳动者能力结构进行调整,在原有经济产业结构下的劳动者要有新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二是新经济产业结构要求劳动者职业能力及时进行提升和转型。而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用,通过培训帮助人们重新就业、转换职业和稳定职业。教育培训应对金融危机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关注企业发展,关注劳动者个人职业发展,以能力为导向,调整培训项目结构、课程内容结构,着力提高受训者新产业、新岗位、新职业的胜任力。

(二)继续教育需求发生新变化,为继续教育注入新活力

1.政府党政干部培训需求发生变化

党政干部是各高校重点培训对象,但是,在危机下,出于节约开支的目的,一般性党政干部培训计划大大缩减。而一些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民生热点问题为重点的专题培训依然不少。这要求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政策敏锐性,抓住政策调整带来的培训机遇,及时面向党政干部,推出短平快的政策导向型培训项目。

2.企业培训需求变化

目前,大多数企业把培训费用作为成本而非投资。危机来临后,不少企业纷纷削减培训经费。在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这类有弹性的项目上,因削减控制差旅费,而减少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外出培训,更多地选择成本较低的企业内训。

3.个体培训需求冷热不均

经济危机让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为了上好大学,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在危机情况下,家庭教育投入保持增长态势,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培训课程也快速增长。为了找到好工作,未就业者希望通过培训更多地掌握新的职业技能,以提高在人才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已在职人员为应对下岗的压力,或者在危机后职业生涯有更好的发展,及时充电,提高职场胜任力。在这种压力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35岁以下就业人群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逆势上扬。但是,人们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选择更加理性,一是把培训与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培训,能力与就业能对接。二是把培训机构品牌知名度、师资力量和学习结果看作是选择培训机构最重要的因素,选择更加理性、谨慎,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三)培训行业重新洗牌,加快进入品牌化竞争阶段

1.教育培训行业出现品牌化、集中化发展趋势

教育培训行业已经逐步开始走向行业集中,这从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民办教育机构数据可看出这一点。近三年来,以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民办学校数每年以3%-9%的速度增长,而以非学历教育培训为主要业务范围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则以6%-19%的速度减少。而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数每年基本上保持在850万人次左右,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在日趋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一些没有课程、没有师资、没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么被一些强势教育培训机构合并,要么倒闭。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培训行业品牌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

2.教育培训行业开启了资本时代,金融危机使部分企业放慢了融资步伐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登陆纽交所,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金额约1.125亿美元。新东方作为教育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的成功,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中国教育行业的认可,也为中国本土教育行业开启了资本时代的大门。2006—2008年,已有新东方、诺亚舟、东方纪元、弘成教育、ATA全美测评软件、东大正保远程教育集团等六家企业IPO。还有一些知名教育企业原计划在2008-2010年IPO,但是,金融危机使这些企业推迟了上市计划。

VC/PE(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近年对教育行业的热情也逐渐升温。据EZCapital(北京纵横合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发布的《2008年中国教育投资年度报告》,从2004年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创投市场教育行业共披露51起VC/PE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45.56亿元人民币(约合6.5亿美元,见下表)。另据媒体报道,2009年1-10月,中国创投市场教育行业共披露5起VC/PE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4.5亿元以上。尽管VC/PE投资案例有所减少,但是并购案增多。据分析,社会需求大、现金流充足、市场空间广阔成为教育培训行业受到风投追捧的重要原因。

从投资热点看,按企业提供服务内容和目标用户分类,语言培训获得投资金额最高,融资总额为1.17亿美元,占教育培训市场融资总额的32.9%。其次分别为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IT职业教育、教育营销、企业培训等(见下图)。

2000-2007年中国教育培训各细分市场VC/PE金额比例分布图

3.并购重组成为教育培训企业实现竞合战略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并购重组成了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如,2008年,新东方教育集团先后收购北京铭师堂教育考试培训学校、长春市同文高考培训学校,进军高考辅导培训领域;2009年,培生集团收购乐宁(上海)教育中心、戴尔国际英语、华尔街英语等。培训机构通过并购重组,一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二是涉足多种培训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三是实现全国快速扩张,突破发展中的行业、地域等壁垒。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政策法律瓶颈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对于非学历教育培训还没有必要的规范和保障,缺乏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系统具体的法律法规。尽管《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的工作。”但是,《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一方面,明确了国家办教育的职能,另一方面,明确地反对教育的营利性质。而目前高校所开展的教育培训,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企业化运作,实际上承担着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不少高校教育培训从业者在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的营利性之间无所适从。资本对教育服务社会的特性理解也有偏颇。如何管理、控制好面临的政策、法律风险,对于高校教育培训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管理运行机制瓶颈

1.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企业化管理机制二元体制之间不协调,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和暴露

如,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企业方式管理运行,但它却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不能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在财务核算、薪酬激励、人事管理、项目运作等方面要受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模式制约,导致发展受到诸多束缚。

2.财务管理制度制约了对外部资本的吸纳与使用

按照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下属二级事业单位,不允许进行资本运作,从而使一些需要资金前期投入的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也使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失去了做大做强的绝好机会。

3.市场营销能力难以提高

教育培训作为一种知识服务型产业,要求其营销人才对教育与国家、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有深刻理解,对国家政策、社会发展方向、人才市场需求有敏锐把握和判断。但受体制机制的制约,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还局限于“渠道营销”,依靠庞大的校友资源、政府资源等进行营销,造成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对教育培训市场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缺乏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的思路,缺乏教育培训市场开拓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应对能力。从而在招生中遇到区域壁垒、行业壁垒等问题时束手无策,丧失机遇。

(三)师资瓶颈

尽管渴盼资本的支持和介入,但是,归根结底,教育业不是资本驱动的行业,而是人才驱动的行业,在教育培训行业的所有人才中,师资是第一资源。就教育培训来说,其师资应该有以下一种类型构成:一是以知名学者为代表所体现的“理论型”;二是以具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为代表的“专业型”;三是以善于学习和总结,具有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形成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实战型”;四是以研究、消化或引进国外培训课程为代表的“职业型”;五是以大学教授为代表“经院型”。但是,这些师资类型,除理论型、经院型外,其他三种都比较缺乏,即使聘请一些,课酬也较高,使成本上升,导致高校教育培训被学习者定位为“学院派”、“经院式”,当遇到如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时,学习者的心理一旦发生变化,重视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培训性价比,对师资要求更高,对高校教育培训产生深深的疑虑。

(四)资金瓶颈

高校继续教育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发展规模,逐渐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应该对VC/PE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缓解其发展中的资金压力。但是,目前吸引外部资金还几乎不太可能。一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产权结构不清晰,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二是大多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全;三是大多高校教育培训业务市场地域性特征明显,难以突破地域性限制,把业务扩张到全国。四是既懂教育又懂资本市场的人才极为缺乏。这些问题不解决,难以有效吸纳外部资本,影响项目运作和机构的做大做强。

(五)持续增长的瓶颈

教育培训的增长需要长期的品牌积累,有三个因素影响到其增长:一是有好的内容(培训项目和课程),二是有好的服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服务支持体系),三是有好的商业模式。然而,这三个方面,目前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内容上,有的高校培训机构课程雷同,缺乏创新,设计不合理,内容东拼西凑,同质化严重。高校由于专业学科及所处的地域等差异,有的培训项目结构失衡,在高端项目与低端项目、管理培训项目与科学技术培训项目、自主创新项目与合作贴牌项目等方面难以平衡。在培训服务上,有的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不科学,有的培训机构单纯以利润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员为中心,忽视对学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在商业模式上,由于没有建立完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营机制不能支撑其快速发展和扩张的需要,不能采取完全的市场机制组织开展业务。这些因素制约了其快速增长。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思考

(一)更新观念,兼顾高校教育培训的事业性和产业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教育是否是一种产业,能否市场化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觉得,继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培训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一环,很好地承担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非财政拨款教育类型,在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同时,还遵循市场规律办事,通过市场的手段,有效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新型办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求生存,打破原来单一的政府投资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产业性的一面。它不仅培训了大量人才,拓宽了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拓宽了高校办学的经费来源渠道,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因此,对于高校教育培训属性重新理解和定位,要有服务社会的理想,要有长期发展规划,要有适应发展需要的商业模式,从而在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教育公益最大化之间谋求平衡。

(二)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建立运转协调的继续教育管理平台

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凭着战略把握能力、资源运筹整合能力及灵活的经营机制,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实现其资源优化、降低成本、产业集中的目标。对于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既增加了竞争压力,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是渠道能力、整合能力较强,不足是市场运作能力较弱。适应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变革的趋势,进行高校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新一轮创新,成为高校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一是处理好母体高校品牌与自身品牌的关系,既要依托高校品牌,维护高校品牌,又要积极打造自身品牌。二是进行职能划分,明晰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三是建立ERP系统,对项目研发系统、招生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服务支持系统和财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四是变革营销方式,摆脱过分依赖渠道(代理)开展业务的现状,变渠道营销为全面营销;充分利用广告、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论坛活动、促销、公共关系、网站等多种营销方式,根据不同的潜在客户,实施个性化营销;五是探索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培训产业链。形成培训、咨询、教材、书籍、网络教育服务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产业链条。

(三)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联盟,形成多方联动的合作共赢机制

有专业人士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还将处于跑马圈地的发展阶段,国内碎片状的教育市场将逐渐聚合为几大巨头,一些实力较小的培训机构将面临被整合、被收购的命运。各大小教育培训机构将重新在教育市场的价值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相对其他行业,教育机构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行业壁垒,出现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尽管并购整合是教育培训机构快速做大的一条捷径,但要做强也不大容易。一是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二是要达到业务的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线;三是要达到企业文化的真正整合,以及原有公共关系的维护。这个尤其困难,因为各教育培训机构大多把自己的业务特色和企业文化作为支撑自己发展的根本。但是不管如何,在金融危机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并购、重组步伐将加快。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来说,如何应对教育培训行业的这个变化?出路只有一个:合作,各机构之间横向联合,强强联手,搭建培训课程平台,整合统一的销售渠道,是未来高校教育培训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终生学习共享平台,打造“培训—学习生态园”

2009年10月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九校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成立“九校联盟”,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共同培养拔尖人才,并且学分互认。另据报道,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也开始进行合作。这些消息对于实施企业化运作的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更有启发意义。因为任何一个培训机构都无法提供能满足所有学生口味、所有企业需求的课程。为此,我们觉得,在目前情况下,以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为核心,打造一个服务于终生学习的共享平台——“培训—学习生态园”,是一个可能的选择。这个平台应对现有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业务体系进行规划、整合,使各合作主体高度分工,准确定位,有的专注课程研发,有的专注做销售,有的组织培训活动,有的做培训咨询,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以下几个平台:一是课程资源整合、研发平台,及时发布学习培训信息;二是教学管理平台,对教学质量管理和学习认证等;三是培训—学习咨询服务平台,既要告知学习者有什么培训项目可供选择,又要告知其培训后的效果,如能力素质提升、就业前景、收入水平等,从而强化对学习者对培训项目的选择指导;四是要有完善的教学服务支持平台,包括学术支持体系、教学服务体系和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五是项目推广营销平台等。

(五)以客户为中心,调整培训项目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

高校教育培训的终端客户有两大类,一是团体客户,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二是个人客户,如一些自主招生的学员。对于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项目。

1.建立一支过硬的项目课程研发团队

这个团队即要有极强的课程资源整合与掌控能力,又要能及时收集团体和个人的培训需求信息,快速反应,整合相关的培训课程、师资资源,及时推出适需的特色培训项目,并能游说培训客户,拓展培训项目的市场空间。

2.做好培训项目规划

一是面向团体客户,开发系列化培训项目,形成适应大客户的系列项目群。二是面向个体客户,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能力型项目课程体系,大力开发职业素质、技能类项目。三是培训项目细分化。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

3.建立培训项目保护机制

一是对精品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建立、完善培训咨询—投诉系统,推介培训项目,及时发现、处理侵权行为。

标签:;  ;  ;  

后金融危机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_教育培训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