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_杨利梅

杨利梅 (阜南县人民医院 安徽阜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82例,分为急性加重期组(n=48)和稳定期组(n=34),选取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C反应蛋白(CRP)、IL-10、住院天数,随访并比较NLR高低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稳定期组的WBC、NC、NLR、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期组进一步升高(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经过一定时间治疗进入稳定期后,WBC、NC、NLR和CRP水平降低,与急性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NLR高患者住院天数增加,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NLR低患者(P<0.05)。结论:NLR可以作为COPD病程变化及患者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病程;预后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4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小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进行性不完全可逆气流阻塞为特征,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人类危害极大。COPD病因复杂,目前普遍认为COPD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如吸烟引起的炎症反应是主要病因。在肺部的慢性炎症过程中,大量炎症因子溢出参与肺外效应的发生,进而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COPD的进程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差异很大,这可能与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关。炎症反应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在COP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急性发作及预后密切相关[1]。因此,COPD炎症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有利于判断COPD病情变化及评估预后。近年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得到很大的关注。然而,有关NLR与COPD病程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仍少见。

1.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临床资料

收集COPD患者共82例,其中急性加重期48 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3±8.5)岁;稳定期34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7±7.9)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COPD 的诊断标准[2]。稳定期COPD的标准为3个月内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相对稳定或症状轻微,不需要调整患者日常治疗药物及剂量。急性加重COPD定义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持续加重(≥48小时),且需要调整日常基础治疗。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7±7.9) 岁。各组间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COPD患者均接受包括氧疗、抗感染、祛痰、平喘等及其他对症治疗。健康体检者于体检时抽取静脉血,患者COPD急性期发作入院当日及自觉症状好转次日抽取静脉血,由CE公司出产的 HORIBA-ABX 型血液分析仪测定末梢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NC)、淋巴细胞数(LC)并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ELISA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IL-10水平。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由CE公司出产的COMPACT3型血气分析机测定。计算病人入院治疗至症状好转的间隔天数作为症状好转天数并记录;计算住院总天数并记录。

1.3 症状好转判断标准

自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表现较急性加重期明显减轻并保持24小时以上,查体肺部哮鸣音和 / 或湿罗音减少[3]。

1.4 随访

通过住院病历及电话1~2个月定期了解患者出院后治疗、复查情况、死亡时间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末梢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血清CRP、IL-10对比均使用配对t检验,各项化验指标阳性率、阴性率的两两比较使用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OPD 患者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COPD患者WBC、NC、LC值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COPD急性加重期比稳定期更低(P<0.05)。NLR、CRP水平COPD患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期比稳定期更高(P<0.05)。IL-10和PO2水平随着病程加重而降低(P<0.05),而PCO2水平随着病程加重而升高(P<0.05)。结果见表1。

2.2 COPD患者加重期和症状好转时各指标比较

急性COPD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进入症状好转期,症状好转时COPD患者WBC、NC、LC值均比比急性期高(P<0.05),NLR、CRP水平比急性期低(P<0.05)。IL-10和PO2水平好转时升高(P<0.05),而PCO2水平好转时降低(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COPD的主要病理基础。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细菌性感染是引起 COPD急性加重的最常见诱因。研究认为,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涉及全身炎症和局部气道炎症,因此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病情进展的原因。局部气道炎症反应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造成肺癌病理损伤。即使COPD患者处于稳定期,白细胞计数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也高于健康人,提示COPD患者一直处于低度慢性炎症反应状态,这种低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加了患者全身炎症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目前,已有多种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COPD患者的炎症反应状态,CRP是其中最为广泛研究的一项指标。研究显示,CRP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急性加重及共患疾病风险相关。CRP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当组织发生炎症时,巨噬细胞释放IL-2刺激肝脏合成CRP,在感染发生6~9h后即可升高。本研究结果也表明,COPD患者血清中CRP水平较正常人升高,COPD患者由急性期向稳定期好转时CRP水平降低,说明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控制可能是病人自觉症状好转的重要前提之一。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作为炎症标志物在多种慢性炎症疾病中得到广泛研究。其中NLR应用范围广泛,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已展现其价值。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中性粒细胞在气道内大量聚集活化及凋亡异常是引起COPD肺局部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急性期或稳定期COPD患者均存在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加重期患者NLR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稳定期患者高于正常健康人群;COPD患者由急性期向稳定期好转后NLR水平降低。同时,本研究还发现,NLR水平高低与COPD患者预后和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性。因此,NLR有望成为评估COPD患者病程的指标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1]蒋玉洁,罗维贵,许建国,黄霞,林剑勇,韦中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的关系[J].右江医学,2015,43(3):256-27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陈楚鹏,蔡宗群,欧晓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变化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4,35(10):1518-1521.

论文作者:杨利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  ;  ;  ;  ;  ;  ;  ;  

COPD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_杨利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