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研究

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研究

王硕[1]2009年在《冷却顶板供热工况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冷却顶板是一种新型节能空调技术,起源于欧洲斯坎蒂纳维亚半岛一带,目前仍是这些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的中央空调系统形式之一,冷却顶板一般需要与独立新风联合运行。冷却顶板与独立新风联合运行实现了温湿度独立控制,具有极佳的热舒适性和较大的节能潜力。冬季供热时,因冷却顶板供热时营造的“头热脚冷”的室内热环境恰与人员所习惯的热环境相反,因此人体热舒适必定会受到影响。本文目的有二,一方面实测冷却顶板供热工况室内热环境,确定该热环境能否满足人体热舒适;另一方面确定在满足热舒适前提下,供热参数的限值和运行调控策略。本文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入手搭建了冷却顶板空调系统实验台,利用室内热环境分析仪和温度自动采集系统实测并分析了冷却顶板在单独供热、交替供热和与送风联合供热工况条件下室内热环境特点,同时根据本课题特点对比分析了两种热舒适评价标准ISO 7730和ASHRAE 55-2004,利用Fanger热舒适模型和ASHRAE 55-2004标准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人员整体热舒适及局部热不舒适情况。实验结果数据分析表明:1,当冷却顶板单独供热工况下,室内热环境能够满足人员整体热舒适要求,而局部热不舒适不满意率随着冷却顶板的供热量增加而增大,垂直温差是影响冷却顶板供热量上限的主要指标。依据ASHRAE 55-2004的垂直温差限值,冷却顶板供热量不宜大于120.2W/m(2冷却顶板面积)。2,通过供热调节方式之一的变换冷却顶板有效供热面积比的实验,可以得出:从人体热舒适角度不推荐单独调节冷却顶板有效面积比的方法来适应房间负荷。3,冷却顶板与送风联合的供热模式,有助于改善人体整体热舒适,降低局部热不舒适风险,从而供热量上限可以提高12.3%,达到135W/m2。

段凯[2]2007年在《吊顶冷盘管与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居环境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降温方式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热舒适性差以及对环境产生污染等缺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居住建筑。针对深圳这种高温高湿地区,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措施——吊顶冷盘管与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这种空调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空调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具有很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如果实验成功,必将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很好的技术数据支撑。目前为止,国内外针对降温、除湿系统及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多,也成功的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工程示范应用,已由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美观、舒适性好的空调方式,其实际的空调效果也为本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但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是针对单独的系统而进行的,针对不同气候地区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研究却鲜有涉足。本课题重点通过实验对深圳地区办公建筑在夏季采用吊顶冷盘管末端装置进行降温,同时结合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空调系统进行除湿及技术参数进行测试,分别从室内温度场、速度场、热湿环境等方面对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空调系统和吊顶冷盘管与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二者的混合系统两种空调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吊顶冷盘管与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空调系统完全适用于深圳地区空调负荷不大的办公类建筑,并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实验分别就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两种气候特征、四种典型机组运行工况对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的机组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机组在不同工况不同气候特征下,送风参数稳定,除湿量较大,机组COP值介于6~9之间,整个测试阶段机组运行良好。

马玉奇, 刘学来, 李永安, 薛红香, 张红瑞[3]2008年在《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研究与发展综述》文中认为本文对辐射顶板的原理、分类、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对比,并对辐射顶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阻碍辐射顶板在我国应用推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谭礼保[4]2007年在《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动态能耗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建筑能耗及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因其在热舒适、室内空气品质和节能性等方面的诸多优点,在我国的一些智能建筑中得到应用。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具有显着的节能潜力。但考虑到气候条件、建筑物类型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差异,置换通风和冷却项板复合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依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采用EnergyPlus软件对某一实际智能建筑的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供冷季能耗进行了逐时模拟,并结合实际运行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模拟了实际智能建筑采用几种常规的空调系统时的供冷季能耗,通过对比不同系统的空调能耗,对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的能耗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典型气候条件分别对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在供水系统型式、采用免费供冷、夜间蓄冷运行和采用不同冷、热源时的供冷季能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的节能潜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系统设计方式及冷热源,尽可能达到最优节能效果。

陈京国[5]2007年在《空气热回收装置在非常规情况下节能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于是,国家相关设计标准实施了新的新风量标准。但是,对新风处理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等量的已经被处理到室内状态点的空气被直接排到室外,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于是,考虑使用空气热交换器对回风能量进行回收。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全热交换器是一种有效的空气热回收设备,它能够将回风中的部分能量回收,对新风预热。在同样条件下,全热交换器回收的能量大于显热交换器,但由于全热交换器不仅要求热交换表面传热性能好,还必须具备很好的传湿性质,故全热交换器的初投资和维护费均高于显热交换器。因此,在回收排风余热时,不能无条件地选用全热交换器,而应该结合新风能耗中潜热和显热的构成比例以及回收效率合理地选择排风能量回收装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更多关心的问题。而公共建筑的热舒适性更为人们所关注。尽管有很多文献给出了保证室内热舒适性的温、湿度值,但是,室内人员的服装和年龄等对热舒适性均有影响。本文通过对该上海的公共建筑的冬季室内热环境进行观测,系统地分析冬季室内热状况特征和变化规律,通过编程得出了五个典型城市的冬季热舒适温度,以为有效地改善室内热环境提供设计依据。在冬季,一些人员流量较大公共建筑,室内产热产、湿量较大,若仍然通过空气热回收装置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处理,有可能增加空调负荷。本文通过选择位于不同气候区域的五个代表性城市,根据其整个冬季的室外空气温、湿度的逐时变化数据,对新风负荷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气候区域冬季的新风负荷的特征,分析了全热或显热换热器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在夏季,对室外有除湿要求的新风来说,处理过程比夏季无除湿要求和冬季的新风处理过程要复杂。处理方式和室外新风参数的不同,使得空气热交换器的回收的效果也不同,加上热回收装置初投资的影响,选用初投资较高的热回收装置就有可能没有意义。本文分析得到了冷却顶板与置换通风结合系统和冷却顶板与上送风结合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域夏季的新风负荷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单独采用空气全热交换器或显热交换器以及将不同热交换器搭配使用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节能效果,并给出了空气热回收装置的选用方案,以便为不同地区空气热回收装置的选用提供参考。

布文峰[6]2001年在《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冷却顶板空调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研究状况及其发展的巨大潜力,叙述了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制作和试验运行。实验分析和理论分析并重,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实验所用装备有数据采集系统一套、冷却顶板一套、新风系统一套和控制调试系统一套。 试验部分包括:结露状态试验阶段、制冷性能试验阶段、流量调节试验阶段、水温调节阶段、新风系统试验阶段、温度分布测量阶段。 本文通过实验分析冷却顶板的制冷能力;从室温分布均匀性上分析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使用效果;从人体冷热效果上分析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从冷却顶板本身特性上分析冷却顶板的自动调节效果;借鉴国外换热模型在理论上分析冷却顶板的制冷能力;提出以运行温度代替室内空气温度做为控制对象的被控制量,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王玉平[7]2008年在《地板送风与冷却顶板结合的空调系统在高级办公建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提高室内的空气品质、舒适性和节能,以及进行大空间局部热环境的个性化控制,成为当前高级办公建筑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空调系统设计思想的新挑战。地板送风与冷却顶板相结合的空调系统将室内环境的除湿与降温解耦,既可以对室内进行精确的温、湿度控制,同时又改善了室内的空气品质和舒适度,并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通过一个工程实例,探讨地板送风与冷却顶板相结合的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出该系统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在设计方法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负荷计算、水系统、新风处理系统、地板送风系统、冷却顶板防结露的控制设计上必须特别考虑。本文并对比了地板送风与冷却顶板相结合的空调系统与常规空调系统的用电装机容量及制冷季总运行能耗。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用电装机功率比其他系统小16%~34%;制冷季的总运行能耗比其他系统节约18%~41%。地板送风与冷却顶板相结合的空调系统在国内是有发展前景的,是一种既节约能源又能同时满足室内要求的空调系统,对于我国的大型商用办公建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也可为空调系统的改造提供一个选择。由于国内还没有系统介绍冷却顶板空调系统设计方法的文献资料,本文工作为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在实际应用冷却顶板空调系统时提供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方面奠定了基础。

杨芳[8]2005年在《金属辐射冷却顶板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辐射冷却吊顶是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的中央空调系统形式之一,它主要用于办公、医院、学校等级别较高的建筑。为了提高辐射吊顶的冷却能力,保证室内合理的气流组织,辐射吊顶往往结合机械送风系统使用。机械送风的形式有两种:置换通风和独立新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辐射冷却吊顶结合独立新风系统是最佳选择,这种形式的空调系统具有舒适性高、噪声低、系统无回风、无冷凝水、安装检修方便等诸多优点,符合现代人对舒适、健康、节能空调系统的要求。 由于辐射供冷发展的历史以及国家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辐射供冷一直存在偏见,认为该系统容易结露,初投资过高,而且辐射板本身的冷却能力有限,因此适用范围狭窄。文章对以上叁点疑虑进行了详细分析,纠正了这一错误的传统认识,从理论上证实了辐射供冷空调系统的可行性。 辐射板作为辐射冷却吊顶的主要设备,其热工特性直接关系到辐射冷却吊顶的性能。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将辐射板看作肋片结构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传统的辐射供冷理论和经验式,得出辐射板在实际运行时的冷量计算方法。山于辐射冷却吊顶应用的条件不同,辐射板生产厂家必须根据已有的测试标准对辐射板冷却性能进行测试。 因为国内至今仍无生产辐射板的厂家,所以进口产品昂贵的价格成为阻碍辐射供冷空调系统在我国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在我国推广辐射供冷空调系统,国内最新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辐射板,它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经测试其供冷能力超出国外同类产品将近两倍。最为特殊的是,该辐射板的表面在经过憎水膜处理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辐射板凝露的问题,为辐射供冷在国内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陈露[9]2010年在《顶板辐射与置换通风复合供冷系统热环境模拟》文中提出辐射供冷能提供极佳的室内热环境,运行成本低;置换通风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能提供较高的室内空气品质。二者合理结合,扬长避短,并且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所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空调方式,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相结合的复合空调系统,在国内外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建立复合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型,运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首先,建立了置换通风分别与顶板辐射、地板辐射和墙壁辐射供冷复合辐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叁种情况室内热环境如垂直温差、吹风感、PMV-PPD指标及能量利用系数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供冷环境下顶板辐射供冷舒适性指标最为理想,地板辐射供冷能量效率最高。计算为合理优化各不同系统设计参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比较了单独的置换通风、单独的顶板辐射供冷和二者联合系统供冷室内热环境情况,运用垂直温差、通风效率、PMV-PPD指标等进行分析得出,负荷较小时,单独的系统就可以满足供冷要求,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只有复合系统才能满足室内良好热舒适性要求。另外,分析了复合系统供冷参数如顶板温度、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的变化对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其中送风参数的变化对工作区舒适性的影响较大。针对复合系统供冷特点对系统进行适用性、能耗和经济性分析,综合得出,复合系统在一般的民用建筑如客房、办公室、住宅和学校等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并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本文的研究工作对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的设计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郭少朋[10]2009年在《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热环境与除湿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是一种经济、节能、舒适性良好的空调系统形式。它结合了置换通风系统在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方面的优势和冷却顶板系统在提高人体热舒适性方面的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室内热环境与系统启动初期的顶板结露问题进行了研究,模拟并分析了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室内空气的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提出了顶板贴附层概念,分析了顶板贴附层和室内工作区空气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的变化规律,并对两个区域内的空气露点温度进行了计算比较,指出了用工作区空气露点温度替代贴附层露点温度的可行性。为了解决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启动初期的顶板结露问题,本文对原运行系统进行了如下改进:将系统单一的运行过程分为系统运行初期和正常运行期两个阶段。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分别研究并分析了室内空气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在这两个阶段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系统启动初期置换通风系统先行的运行时间,拟合了系统启动初期贴附层内的空气露点温度与系统运行时间的关系式,并对第二阶段系统正常运行时贴附层内空气露点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PMV-PPD的分析,验证了系统改进方法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冷却顶板供热工况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实验研究[D]. 王硕. 天津大学. 2009

[2]. 吊顶冷盘管与热泵式溶液除湿型新风机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应用研究[D]. 段凯. 重庆大学. 2007

[3]. 辐射顶板空调系统研究与发展综述[J]. 马玉奇, 刘学来, 李永安, 薛红香, 张红瑞. 制冷. 2008

[4]. 置换通风和冷却顶板复合系统动态能耗分析研究[D]. 谭礼保. 同济大学. 2007

[5]. 空气热回收装置在非常规情况下节能效果的研究[D]. 陈京国. 东华大学. 2007

[6]. 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研究[D]. 布文峰. 北京工业大学. 2001

[7]. 地板送风与冷却顶板结合的空调系统在高级办公建筑中的应用[D]. 王玉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8]. 金属辐射冷却顶板的研究及其应用[D]. 杨芳. 湖南大学. 2005

[9]. 顶板辐射与置换通风复合供冷系统热环境模拟[D]. 陈露. 中南大学. 2010

[10]. 置换通风与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热环境与除湿的模拟研究[D]. 郭少朋.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冷却顶板空调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