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文[1]2000年在《盈利信息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利用财务报告信息去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告信息一般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其中,盈利能力是核心,也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因此,研究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看看它们能否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全文由绪论、正文、总结组成: 绪论就本文涉及的范围、研究设想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 正文就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和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确了盈利信息(财务报告信息中反映盈利能力的信息)的概念,并就盈利信息的供求关系、盈利信息的目标以及内容进行了论述。 第二、三、四部分: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资产质量、其他财务变量等方面探讨了财务信息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看看投资者是否通过盈利信息来了解、预测企业当前和今后的盈利水平。 第五部分:论述了盈利信息的固有局限性、人为的盈余操纵现象,及其对盈利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总结是本文的最终结论,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
白楠楠[2]2016年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自提出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学者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尽管没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近年来,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上,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企业资源理论、社会声誉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些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并有助于企业以环境中的资源、自身声誉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绩效。尽管如此,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传导机制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企业必须盈利,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经济性”。但现实社会要求企业还应具有“社会性”,而且,正是“社会性”才使得企业能成为一个“足够真实的行动者”。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结构、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而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对这种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将企业带出真空实验室,置于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同时,社会资本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工具,使我们能够更深入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据此,本文尝试从社会学视角,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进行探索,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本文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企业由于不同的需要必然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而嵌入在企业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资源恰恰是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一种社会资本。在企业众多的社会资本中,企业与政府之问的关系资本应该得到特别重视,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如此。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尽管政府对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已经减弱,但是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依然掌握着关键性资源的配置权。换言之,在中国现有的情景下,政府仍是企业所需资源,特别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的最重要的提供者。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失为一种与政府建立社会关系,形成政企关系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聚焦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资本上,研究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主题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政企关系资本为中介变量,全文共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及评价。分别对国外及国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三章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首先,介绍本研究所依据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其次,梳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及政企关系资本国内外相关研究并进行评价。最后,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与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以及政企关系资本概念进行界定。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政企关系资本以及企业绩效关系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概念模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在政企关系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企业绩效提升中政企关系资本的作用,政企关系资本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提出研究假设并且构建概念模型。第五章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选取国内外成熟量表,确定问卷;进行调研,收集变量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检验;验证模型,检验假设;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管理建议;分析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本文依据相关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政企关系资本以及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了检验,运用结构方程对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企业社会责任对政企关系资本的形成有促进作用;2.政企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政企关系资本不仅能增加企业的资源,增强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3.政企关系资本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康赛[3]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研究》文中指出具有创新性的中小企业能够使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吸收就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市场是主板和创业板市场这两个主要的股份交易市场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补充环节,其建立旨在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新三板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新三板制度建设,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财务成长性、融资结构以及盈利能力的研究很少。由于新三板挂牌企业大多分布在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研究分析这些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财务能力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科技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探讨新三板挂牌企业盈利能力与融资结构相关性不仅为优化这些企业融资结构提供参考信息,还为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并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简要阐述三个主要理论。然后,本文对新三板的2013-2015年期间的发展情况进行多层面的统计描述。为了验证新三板挂牌企业盈利能力与融资结构相关性,本文选取新三板367家挂牌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过程包括对所选指标的样本特征进行初步分析;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进行模型选择;将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三板企业流动负债率超过90%,企业股权较集中的企业所占全部企业比例超过80%,存在流动负债率过高,股权过于集中等问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相关性显著,其中,资产负债率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新三板企业的独特性,过去的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新三板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大力发展新三板债券市场,帮助企业完善债权治理结构;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健全新三板市场的直接融资政策;新三板企业通过制度政策促进企业融资多样化,提高企业使用融资效率,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赵迎红[4]201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状况及与股价变动关系统计分析》文中认为会计盈利问题的研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学者Ball和Brown开创的,伴随着经济学、财务学和统计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实证会计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实证会计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掀起了一场重大的会计革命,其研究吸收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会计研究的困惑做出了解释。同时,对资本市场中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证会计理论的提出,使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成为西方财务理论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种将财务理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所进行的研究,既丰富了资本市场的研究理论,也为资本市场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对资本市场上会计盈利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我国的证券市场无论是在市场容量、市场上交易的品种与交易的手段,还是在监管体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证券市场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目前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如何,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成长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盈利信息与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否相关,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这些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需要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在这些已有的信息中,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盈利信息是投资者用以进行股票投资决策最为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上市公司特有的信息,是能够通过投资者自身分析来进行股票投资决策的非系统信息。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以及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盈利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国内有关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变动关系问题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适合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问题的研究方法尚需探索和总结。中国证监会自2002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对外公布季度财务会计报告,目前已经具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会计盈利问题进行研究的条件。本文以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为依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变动关系,进行研究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资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需要运用数量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方法和统计学的统计工具。本文使用的数量经济学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VAR)分析方法、协整检验和误差纠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等;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等。本文是在实证会计理论和财务分析理论基础上,以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为依据,采用经验研究、事项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盈利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对会计盈利与股价变动关系进行研究,论文整体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有关会计盈利问题研究的现状、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盈利与股价变动关系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会计理论和财务分析理论。第三部分共分2、3、4、5、6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第2章从静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时对研究的方法和视角进行了创新,将剩余收益定价理论与财务分析理论相结合,分析指标的选取从多个角度、多侧面,考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第3章从动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第4章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盈利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进行分析。第5章分析会计盈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第6章对会计盈利信息与股价变动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首次使用VAR模型,同时对分析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分析,并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第四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是对全文研究结果的总结,阐述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盈利和投资者如何根据会计盈利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状况总体比较平稳,销售净利率出现左侧肥尾的特征,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出一定的循环性或周期性,即表现为季节性时间序列的特性,上市公司的会计盈利状况具有行业特征。第二,实证检验证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会计盈利具有随机游走的动态规律性。第三,我国资本市场能够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每股盈利,会计盈利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含量和市场效应;季度每股盈利虽然能够解释股票价格的变动,但是解释力度很弱。第四,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会计年度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因素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这一研究结论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一致的。第五,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只是反映不同能力的会计信息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相关性的强弱程度不同;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逐年在增强,综合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最强;盈利能力信息和发展能力信息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基本会计信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的长期增长是由公司自身的管理决定的;股票价格的长期均衡是很微弱的。
郑佳[5]2015年在《融资约束下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制造业企业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要求通常较高,这类企业材料成本比重大,向来有“半工半料”的说法。因此,加强制造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比较热衷于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而关于融资约束作用下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则较为少见。由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当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时,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也可能会不同,又因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受到融资约束作用的上市公司,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以2009-2013年沪市A股34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公司规模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将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分为高融资约束组和低融资约束组。从融资约束的角度对比研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多指标综合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同时选用现金周期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此同时,用现金周期的构成要素作进一步分析,得出高融资约束组和低融资约束组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提供良好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高融资约束组还是低融资约束组的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均与盈利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企业可通过加快现金周期的周转速度来提高盈利能力水平;高融资约束组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低融资约束组的相关程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导致两组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分别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和正相关关系,而低融资约束组的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分别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最后针对不同融资约束下的企业给出不同的建议,通过改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姚华超[6]2016年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飞速发展,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战略性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稳抓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整体规模逐渐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对外贸易高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整个制造业中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一类行业,该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点,这意味着科学的战略决策和专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该行业上市公司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而公司治理的核心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司作出科学的战略决策,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保证公司盈利的实现。所以,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研究分析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一些改善公司治理并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建议。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和述评的基础上,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两权分离理论、激励约束机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四个维度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其次,本文总结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年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概述了该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现状和盈利现状。然后,本文以201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每股收益等8个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评价模型,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激励四个方面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盈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既能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又能够对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合理化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占比、高管薪酬会对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流通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公司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管理层持股并没有对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公司规模与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保持适度集中、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完善中小股东维权机制,保护好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董事会决策质量,优化董事会领导结构;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优化管理层激励机制,推行多元化激励方式。
焦晨洋[7]2018年在《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十二五”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回落,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增高,企业效益下滑。为稳定经济增速,减轻企业负担,国家适时推出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导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十二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增速由2011年的24.8%降至2016年的4.5%[1]。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肩负重任,民生支出大幅增加。在减收增支的矛盾和压力下,维持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加大。“2013—2016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从1.2万亿元升至2.18万亿元,赤字率从2.1%提高到约3%”[2]。财政赤字风险和收支压力继续加大,势必影响财政国家治理基础和支柱作用的发挥。面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的局面,国企作为国家经济资源的储备力量理应给与财政大力支持。但近年来,尽管我国政企分配关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确立了“税利并存,税后利润上缴”的改革方向,但我国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改革完善整体进展缓慢,大量本应上缴利润的国企游离于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实施范围之外,上缴企业数量还不到国企总量的2%,以金融、文化和地方国企的问题最为突出。国企利润上缴财政运行状况呈现出规模过小、比例过低、增长过慢、缺乏制度刚性等问题。规范的政企分配制度的缺失,导致国企不但不能有力壮大财政实力,还滋生出企业效率低下、过度投资、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为社会舆论所诟病。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关系着企业发展和财政职能的实现,成为党和国家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工具。2007年以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关系调整完善的要求,我国国企利润上缴在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这种进步是基于建国以来我国政企分配关系调整完善的经验积累和重要启示,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的理性认识层面,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政企分配关系理论和科学合理的制度。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研究力度。我国现阶段关于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政企分配关系理论和实践虽然发挥了积极的作但用还存在局限。目前,相关研究过于依赖借鉴西方利润分配理论,单纯的将国企利润上缴视为一项微观层面的企业利润分配行为来研究,却未能将国企利润上缴视为一项政企分配制度,研究其在我国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即相关研究缺乏在国有企业“公共性”和“营利性”之间的平衡。在此背景下,关注和加强国企利润上缴的“公共性”与“营利性”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围绕国企利润上缴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主题,完善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政企分配关系的理论框架。综合上述分析,国企利润上缴在宏观层面的“必要性”和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在完善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实施范围、提升利润上缴水平充实国家财政收入,推动国企领域相关改革、规范政企分配关系、建立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有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完善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其次对政治经济学所有制理论和政企分配关系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再次改进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可行性”和上缴比例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实践方面的意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有利于促进党中央政企分配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第三、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转型升级;第四,有利于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在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围绕国企利润上缴财政这一研究主题,从“公共性”的角度研究其在宏观制度层面的“必要性”,从“营利性”的角度研究其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可行性”。本文综合采用规范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进了包括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分析、历史现状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理论论证与检验、外国情况比较借鉴及政策建议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并从中得出了一系列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具体来讲,相关研究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方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论证指出,国企利润上缴财制度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并可以通过转换经营目标、完善企业产权配置结构、改善企业公司治理三大要素,促进国企节约内部交易成本,提升自身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为研究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宏观“必要性”和微观“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在现实依据方面,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我国政企分配关系调整、完善的历史过程,并指出具有制度刚性的国企利润上缴制度是我国政企分配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接下来本文介绍了我国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的现状、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和体制原因,上述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为后续研究和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现实依据。基于以上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本文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采用规范性分析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论证研究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从完善我国政企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方面,论证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在宏观制度层面具有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从推动国企建立“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优化国企产权配置结构、完善国企公司治理三个方面,论证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在降低国企交易成本、提升国企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方面的微观“可行性”。为了增强本文理论研究的可靠性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建模分析了国企利润上缴水平与国企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之间的抛物线型相互变动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说明,抛物线顶点对应的比例为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的理论最优值,在达到该值以前,提高利润上缴比例确实能够起到提升国企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的作用。因此实证研究从数据上检验和佐证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具有微观可行性的结论,且相关测算结果支持将国企利润上缴的比例提升至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30%的水平。此外,分行业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度越高、盈利能力越高、所处发展阶段越靠后的行业,适用的国企利润上缴最优比例约高,反之则越低。基于规范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和相关测算结果,本章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政策建议。在提升国企利润上缴比例方面,近期目标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将国企上缴利润占国企利润总额的比例提升至30%,远期目标是逐步将该比例提升至40%以上;分档目标方面,应在现行“分类定档”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和上缴档次,上调各档次上的比例,逐步取消免缴档次,将适用于利润上缴能力较强的、集中度较高的、投资相对饱和的传统行业的最高档次上调至50%以上。为进一步完善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和相关工作,本文还针对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在运行、制度层面与体制环境层面的问题,一一对应的提出了细化的对策。本文在进行上述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分析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的新框架。目前,我国关于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研究在“公共性”和“营利性”之间缺乏平衡。相关研究主要是参考和借鉴西方业已成熟的股利理论,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单纯第归为企业利润分配的“营利性”问题来研究,却忽视了其作为我国政企分配关系领域一项经济制度而具有的“公共性”一面。影响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相关研究分析框架的完整性,也进一步影响了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本文兼顾国企利润上缴的“公共性”和“营利性”,选取和借鉴政治经济学所有制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性质、产权、公司治理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围绕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既研究国企利润上缴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生产关系调整完善方面的作用,又研究其在提升国企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从而创新性地建立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研究系统完整、有机统一的分析框架体系。第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性证据。此前,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该不该缴”的问题展开的,对于“缴多少”的问题涉及较少,更缺乏将上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在“该不该缴”的问题上,相关研究倾向于借鉴不同的西方股利理论进行分析,就该问题的理论依据难以达成共识,产生了激烈争论,并难以得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削弱了相关研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和指导实践能力的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得出“应该上缴”的结论,在“缴多少”的问题上,只能结合现行政策给出笼统的建议,缺乏实证研究支持。针对上述问题,在研究国企利润上缴微观层面“可行性”问题时,首先注意了从西方利润分配理论的源头(即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基于企业性质理论、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建立了内在有机统一的研究分析框架,指导规范性分析得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另一方面,在规范性分析结论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不但验证了国企利润上缴对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初步测定了国企利润上缴财政的合理比例,为国企利润上缴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可行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性证据,也为提升国企利润上缴比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三,提出国企利润上缴比重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成本的新观点。对于国企利润上缴财政持保留意见或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流失,会加重企业负担,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尤其是当前国企运行在制度性交易、税费、社保、流通、能源、融资等方面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国企“降成本”的需要,应暂缓执行国企利润上缴。本文通过规范性分析发现,国企利润上缴财政不仅具有宏观制度层面的“必要性”,尤其是具有微观企业层面的“可行性”,能够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并且在实证研究中进一步得到印证。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目前“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多是从宏观层面着手降低企业运行的外部成本,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政策效应的逐步兑现,政策效应将进入边际递减阶段。下一步应该侧重于企业内部的降成本,国企利润上缴财政有利于从内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对冲外部政策效应的边际递减,从而达到国企“降成本”目标的实现。
卫文君[8]2016年在《SCP视角下我国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其兴衰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之前受益于城市化和房地产的影响,建筑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房地产行业态势下调以及区域性的房地产的分化,目前建筑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因此,考察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建筑业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在2014年为7.03%,创历史新高,同时建筑业促进了将近4500万人员的就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建筑业的地位也一直在不断提升。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所指的建筑业企业主要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发达地区的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好,不发达地区的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差,本文所选取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发达地区,由于篇幅有限,也不考虑区域因素对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市场结构也影响市场绩效的观点,我们能推出:建筑业市场结构影响建筑业市场行为,建筑业市场行为影响建筑业市场绩效,建筑业市场结构也影响建筑业市场绩效的结论。事实上,长期以来,建筑业因行业集中度低,一直处于恶性竞争状态,造成了建筑业总资产收益率非常低;而恶性竞争主要表现为建筑业企业采取的低价竞争的价格行为和垫资建造的非价格行为,这些价格行为与非价格行为拉低了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因现金流不够充沛,建筑业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的力度相对有限。当然,在建筑业企业群体中,建筑业上市公司其议价能力和品牌收益相对较好,是建筑业企业群体中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群体。本文将运用实证方法探讨建筑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为了便于实证分析,本文的计量数据主要对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展开分析。虽然上市公司不能全部体现建筑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建筑业上市公司的盈利因素也可能对建筑业非上市公司构成不同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因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上市公司的相对代表性,本文在实证分析时主要采用建筑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了建筑业企业盈利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评估,认为影响建筑业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有: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从中观层面看,主要有产业集中度、企业价值链;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建筑业企业资源运用效率,包括国家优惠政策的利用水平、价格行为、成本降低能力、资本结构优化以及品牌建设等。正是这些因素对建筑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改进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也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唐晓凤[9]2013年在《制造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动荡多变,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所在。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要求从2011年起上市公司执行该准则,该准则就全面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可以说此准则的颁布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扩张中,资金量并非十分充裕,所以我国部分企业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只是迫于政策的压力,本质上缺乏内部控制建设的主动性。为此,建立了内部控制指标体系,试图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的相关关系,希望能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系统性的概括和评述,接着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的相关关系。结合我国企业目前的架构和经营现状提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试图将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予以量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数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与内部控制建立回归模型。通过选取样本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数理验证,最后得出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确对盈利能力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分析结果,针对内部控制中与盈利能力呈弱相关关系的三要素,本文提出了加强外部监督,强化企业责任和激发管理层的主动性等政策建议。
白彦炜[10]2011年在《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趋势,其中房地产业作为较为新兴的行业,在过去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随着房价不断提高和普通民众收入的缓慢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国家对抑制房价过快过热增长采取的宏观措施也越来越强力。这使得房地产业企业不能再依靠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来谋取利润。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国内资本市场依然波动不断的大环境下,房地产业企业单纯通过筹资、融资调整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来改善企业盈利能力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应当同时着眼于自身资产结构的治理努力提高其资产管理水平、资产利用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从而减轻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大幅度波动对我国房地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企业资产结构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中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房地产业企业的资产特点,通过对资产结构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分析,提出本文的待检验假设;然后,从我国沪深股市127家房地产业上市公司2007年-2009年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选取相应财务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样本,以总资产报酬率为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被解释变量,流动资产比例、货币资金比例、应收及预付款项比例、存货比例、固定资产比例和无形资产比例为代表资产结构的解释变量,对这些样本进行时间上和地域上的描述性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回归分析对待检验假设进行检验,得出我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最后,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发现大部分房地产业企业的资产结构趋于保守,流动资产比例较高,其中,货币资金比例较高而应收及预付款项比例和存货比例则相对较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则偏低,且存在资产总体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并藉此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希望房地产业企业能够重视对资产结构的管理,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全文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分析,对国内外的有关资产结构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总结其中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结合房地产业行业自身的资产特点,研究资产,资产结构以及盈利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构建资产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样本选取及描述性分析,选取符合条件的资产结构和盈利能力的指标,提出研究假设,建立实证模型,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对样本公司的资产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评述;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根据前一部分所选取的样本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第六部分为相关对策及建议,通过对理论及实证分析的结论的解释,揭示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资产结构配置上的不足,为房地产业下一步的资产结构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盈利信息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 高志文. 暨南大学. 2000
[2].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白楠楠. 辽宁大学. 2016
[3]. 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研究[D]. 康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4].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状况及与股价变动关系统计分析[D]. 赵迎红. 辽宁大学. 2013
[5]. 融资约束下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D]. 郑佳. 西南大学. 2015
[6].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研究[D]. 姚华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7]. 国企利润上缴财政制度研究[D]. 焦晨洋.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
[8]. SCP视角下我国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实证分析[D]. 卫文君.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9]. 制造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D]. 唐晓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10]. 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 白彦炜.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 新三板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营运效率论文; 盈利能力指标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经济论文; 融资论文; 会计论文; 利润论文; 资金管理论文; 建筑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