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年来,我国学术界绝大多数人认为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板块结构”体系需要改变,但怎样去“变”,长期争论不休。现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哲学体系的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们首先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把社会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史观,明确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并从正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体系作了高度的概括。《资本论》深入具体地剖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检验、证实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最集中阐述的,是恩格斯的有关著作。《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也是第一次完整地、全面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现行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雏形,现行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它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只是因为《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所以在当时体系服从了批判。《反杜林论》一书的结构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根据论敌本身的情况决定的。在当时,恩格斯并不在于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的“体系”相对立,而是针对杜林的世界模式论、自然哲学和人的学说三个部分,不得不涉及非常广阔的科学领域,对所争论的问题发挥自己的正面见解。因为这些争论的问题,具有较为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以,恩格斯希望读者不要忽视他“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页)。 这些包含着内在联系的连贯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结构和理论体系的全面论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哲学》编中按先后顺序从正面论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自然观),论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论述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样,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辩证法几个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和理论体系,其中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当然,在当时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明确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名称,而是用“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等名称来说明“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
列宁写了许多专门的哲学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概括了自恩格斯逝世以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系统地阐述和进一步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认识论的理论体系。列宁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反映论的基本原理、真理论的两个问题、实践观的主要原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严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一文,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阶级斗争等。
列宁的《哲学笔记》,重点阐述辩证法问题。列宁深入地探讨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概括了辩证法的要素,阐明了辩证法的体系框架和实质,分析了辩证法一系列最普遍的规律和范畴,尤其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并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唯物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斯大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哲学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式,对苏联哲学界和我国哲学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几大块,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板块结构”。
毛泽东较早地看出了斯大林的形而上学错误,重视认识论的研究,建立起了同“板块结构”相区别的、以认识论为中心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把一般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试图把辩证法理论加以通俗化的遗愿,促进了哲学从“板块结构”束缚下的解放。
《实践论》、《矛盾论》和毛泽东于1937年8 月编写的一个《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可以代表毛泽东三十年代后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看法,即以实事求是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以矛盾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以实践论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以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此外,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革命实践领域,不仅解决了这些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且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的哲学体系,对我们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60年代和70年代这一段不短的时期里,认为由毛泽东的“三论”(《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构成的哲学体系,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唯一的体系,不能再有另外的任何体系。如果撇开这种极端的情况,我们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是从苏联移植过来以后,添入了毛泽东的哲学体系并加以某些改进而成的。例如,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等章节,则完全是按照毛泽东的《矛盾论》的内容和体系写的,这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来的很长时期内都是如此。当然,现在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发展。其实,这种影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对于打破斯大林的体系模式,是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二、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类型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沿用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并在这个框架内变来变去,很少有实质性的改变和突破。这些作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运用。因而这些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大体都是:本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这样几个部分。有的教科书非常清楚地把全书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这种分法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的教科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不太合适,因而没有明确区分为两大部分,但编排顺序仍然大体上是一致的。此外的变化,仅仅是这个框架内的大同小异,至于在具体内容上,当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种类型是高清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此书不因袭传统框架、按照新的思路编写,因此它一问世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被理论界称为“主体客体”体系,该书认为,传统的体系“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割开来并列为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也不符合这一理论产生时的历史情况。”(第5 页)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因而克服了以往按照“两大部分”和“四大块”来安排内容的缺点,坚持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体化。在内容上,全书以实践为基础,从主观和客观的基本矛盾出发,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基本线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结构。
第三种类型是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尽管第四版还沿袭前三版的书名,但内容上已一改前三版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为顺序的“四大块”结构体系。第一,该书进一步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核心。全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轴心,贯通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实践观和物质观的统一,阐释包括自然、社会、思维在内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以及人论的一些问题。第二,该书第四版改变了前三版先辩证唯物主义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的解释体系,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突出和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思想。因此,在全书的编写和组织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构是相互贯通、相互包含和融为一体的,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主义”,而是如同“一块整钢”的“一个主义”,即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在这样的构想下,第四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重新作了编排。第三,第四版尽量吸收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进行了较多的充实、补充和调整,在章节结构上也作了较大的增减和变动。除导论外,全书共设十四章,其中有四章是重新整合和新设的,它们是“实践与世界”(第二章)、“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第七章)、“从客观辩证法到主观辩证法”(第八章)、“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第十三章)。
三、现有哲学体系的改革与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改革教科书哲学必须改革支配我们头脑的哲学观念;反之,要想根本改进我国哲学理论的现状,不改革教科书的哲学是不可能的。高清海认为,“两个主义四大块”的体系结构肯定是有问题的。那种分割并列的结构必然要使内在的关系人为地外在化。即使单纯从行文和讲述的需要出发,在这种前后并列的结构中,也不能不从唯物论中剔除辩证法的内容、从辩证法中再剔除唯物论的内容,因为在一本教科书里总不能同样的话前后不断重复地去说。辩证法与唯物论人为地拼凑在一起是不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的。关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同样如此。他还认为“两个主义四大块”在理论上由于没有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学说的真实意义,因而就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这样就在一方面不能不从内容中失落了“人”,而变成重物轻人的自然理论,远离了现时代的精神;在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落入旧哲学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模式,从而丢掉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理论实质。在他看来,要改变哲学理论现状,进一步推进哲学理论发展,在哲学中体现出时代精神,就哲学内容来说,集中在一点上,核心就是必须改变哲学中“人”的观念、地位和处境的问题;就理论实质说,关键是要以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去改造它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问题。
人是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归根到底也是为了理解人和说明人。只是它取的方式是通过人与世界的关系来把握人的。
马克思提出“实践学说”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为回答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科学基础。如果在哲学中不以人为核心内容,实践的观点就不会有多大意义;反之,如果离开或丢掉了实践观点这个基础,那种哲学也必然会陷入或者失落人的内容、或者歪曲人的本质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究竟应该包括几个部分?
理论界除坚持“板块结构”论外,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由辩证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不能仅仅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的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两大部分的看法,认为辩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的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是“一总三分”,总的说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把辩证唯物主义加以具体化,又可分为三个部分:辩证自然观、历史唯物论、辩证逻辑。
改革哲学体系应遵循什么原则?有的主张坚持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来改革现有哲学体系。理由是: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原理不仅对于研究某个局部问题有意义,而且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它的对象、结构和体系都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关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主张按照这一原则来改造现有的哲学体系。
夏甄陶、欧阳康主张按以下四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休系。(1) 实践性原则:强化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实践地改变世界的社会功能。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功能上的本质特征,对它的强化和有效发挥,可以看作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研究哲学体系改革的问题指向和追求目标。(2) 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时代特点的哲学抽象。哲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根本任务在于从总体上教人善于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且善于驾驭这种关系。为此,哲学必须以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和运动发展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3 )主体性原则:以人作为主体对人属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和对属人世界的自觉能动创造为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马克思曾经强调,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必须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 )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结构是人与世界关系总体性结构的逻辑再现。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并使之具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和体系结构。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社会实践所提出的大量时代性课题,对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现代形态,作整体性的一体化考察。通过这种考察,以建构起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结构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结构。
此外,还有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其他一些原则,诸如一系列统一的原则,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性和党性相统一等等,去改革现有的哲学体系。
改革哲学体系必须转变哲学思维方式,对此,有的人著文认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树立一种自觉而明确的当代意识,具备一种广阔而又深邃的当代视野,自觉面向和密切关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
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当代“不可超越”,并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因为它提供了研究当代问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终极真理的体系。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
有的认为,当前我们的哲学正处于不景气之中,其内在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我们的哲学未能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为人们提供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克服当前哲学危机,不仅要“返本”,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真精神,而且要“开新”,开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局面。
还有的认为,提出实践观点是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理由是:如果认为人是哲学的核心内容,人身上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精神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是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以往的哲学就是因为找不到统一这一矛盾的现实基础,因而总是陷入两极对立观点的争论之中;那么,很自然地就会得出,马克思由于发现实践基础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克服了旧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极对立的片面观点,这就不会仅仅是改变或增加了某几个哲学论点,而是从哲学对象、性质到一系列内容、观点都引起了重大变革的结论。这样的变革,只有提高到思维方式上来才能加以理解和把握。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意味着彻底克服以往哲学那种以两极对立为特征、分裂人性本质的片面认识方法,代之以自觉地从人与自然、立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的否定性统一联系出发,贯彻人性全面本质的认识方法。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人性诸对因素、环节否定性统一的思维方式。
四、现有哲学体系的改革去向
究竟怎样改革现有哲学体系,当今哲学界的许多研究者都在深入地思考,并认真地寻找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勾画具体的体系图景。不少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不仅应该把实践作为认识论范畴,而且作为本体论范畴,作为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有人提出,要按照人本主义本体论来建构哲学体系。还有人提出,在今天的条件下,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立足于人对世界的实践基点上,解决人的各种现实问题。与此有关,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一个既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又包括人工论,而以人工论为重心的体系,因而改革现有哲学体系的中心环节是把以认识论为重心的体系变为以人工论为重心的体系。至于对体系的具体构想,更是众说纷呈。对此,张国祺在他的专著中把众多意见分为两种:即“局部改革论”与“根本改革论”。“局部改革论”者认为,由于现有哲学体系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的原因,同时也由于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新体系去实际地代替它,所以改造要在保持现有体系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局部上作些调整、修改和补充。“根本改革论”者认为,必须彻底摈弃过去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两部分、几大块的做法,建立一种一体化的哲学体系。
张国祺认为,对哲学体系的根本改造,既意味着有所创新,也包含着某种扬弃。以实践唯物主义去建构新的体系,应该是以实践观为轴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的理论在内的既辩证又唯物的体系,是扬弃片面的客体性原则和片面的主体性原则的体系。实践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纯客观性和唯心主义的纯主观性,用实践范畴实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自然尺度和社会历史尺度的统一,达到了自然、社会、人的三位一体,构成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体系。
笔者和理论界有的人持相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确认了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列宁的“整块钢铁”的思想指明了这个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如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包括众多哲学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严密而完整的体系。列宁当年在提出“整块钢铁”的论断时,因为针对问题的不同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是着重指明整块钢铁中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来不及说明它还包含的其他部分,也没有说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隶属关系。我们不妨根据列宁的意愿和现代实践的发展,把这个体系加以具体地展开。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认识论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