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乡镇企业的市场特征及其发展创新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乡镇企业论文,特征论文,市场论文,苏锡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苏锡常乡镇企业市场特征
1.多元投资,社区集体所有。
苏锡常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能进入国家投资的计划盘子。在苏锡常乡镇企业创办、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四部分:一是乡镇集体经济的积累,特别是农业的部分积累,这是苏锡常乡镇企业起步的主要资本。“农业是乡镇企业的母体”之说的基本依据也在于此。据1988年统计,苏锡常乡镇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是13.73亿元,而用于再生产的资金为7.03亿元,占51.2%。这是投入的主体。在经营体制上,苏锡常三市均实行“乡办乡有,乡办乡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定名为“社区集体所有制”。1992年,苏锡常乡镇企业1790.3亿元的总产值中,集体部分为1733.4亿元,占96.8%。二是农民和民间的闲散资金,通过筹借、入股等形式聚集起来。1992年开始,苏锡常乡镇企业开始试行股份合作制,到1993年上半年,试点企业数已发展到785家,锡常两市试点股金总额达9.16亿元,其中个人股1.95亿元。三是向银行贷款和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引进一部分项目资金或生产资金。四是通过合资、合作、租借转让土地使用权给外商等方式引进外资,或兴办新企业或改造老企业。1992年,苏锡常乡镇共新办“三资”企业2841家,合同利用外资20.88亿美元,占江苏全省的72%。
2.市场导向,生产取决于供销。
苏锡常乡镇企业还不仅仅是资金没有国家计划保证,产、供、销、人也都沾不上计划边。“生产跟着销路走,企业围绕市场转。”这句话概括了苏锡常乡镇企业全方位的市场导向机制。70年代“钻”市场——那时苏锡常三地区和各县都有生产资料公司,后来还建立了物资局,专门钻“计划外”,为地方经济和乡镇企业搞能源和原材料;80年代“跑”市场——那时苏锡常乡镇企业大发展,十万供销大军找市场,形成“四千四万”精神,即:历经“千辛万苦”,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走进“千家万户”,解决产品销售和再生产要素;90年代“建”市场——“钻”和“找”是“跑出去”,“建”是“请进来”。苏锡常从实践中了解了市场作用,认识了市场规律,学会了驾驭市场运行,把“跑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生产要素市场,以运用市场调节力量来解决资源集结和配置,推动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到1993年,苏锡常培育了各类市场2200多个。
3.区域联合,参与国际分工。
苏锡常乡镇企业处于长江这条巨龙的龙颈部位,东靠上海,西近南京,沪宁铁路将苏锡常三地串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苏锡常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与区域合作经济国际化密切关联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在80年代,苏锡常乡镇企业有40%以上的产品,是与大中城市协作生产的。苏州市县(含县级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中城市协作联合的有1000个左右,年产值可创15亿元。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1985年,上海衬衫一厂与苏州市的昆山县花桥乡达到协议,生产“海燕牌”衬衫,结果三个月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月培训了技术工人,当年就生产出口衬衫100万件。上海方面说:“这个厂如果要建在上海,三年也办不起来。”昆山方面说:“没有上海的帮助,我们三年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苏锡常乡镇企业横向联合为什么会顺利发展?这个事例正深刻反映了其中的内在必然性。
苏锡常乡镇企业在发展区域经济联合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现在,苏锡常地区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三资”企业,乡乡有创汇能力。进入90年代以来,苏锡常地区抓住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历史机遇,实施了乡镇企业整体向国际市场推进的战略。
4.资产承包,企业自主经营。
苏锡常三市,以苏州为例,各乡镇都建有农工商总公司,总公司设董事会,为乡镇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和发包人,每年年初都由总公司董事会与各乡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签订资产承包合同。合同确定资产增值目标、利润指标、职工报酬、上交利润等发包基数,双方签字生效后交由企业厂长(经理)自主经营。这张合同有一个基本要点,就是明确了资产所有者与经营承包者的职责分界。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总公司按照经过审计核实的企业全部资产,参照前三年实际的投入产出率,确定20%左右的资产值增长速度;同时在利润指标中确定“固定资产利润率(一般8%至10%)”、“资金利润率(一般15%到18%,借贷资金需支付利息,分别降为5%至7%)”和“劳均创利率(一般500元到700元)”,一定三年不变,上年企业的留利部分,进入下一年发包基数,保证集体资产滚动增值。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不包揽经营业务,主要通过政策传递、信息服务、资金调控,定期进行审计和财务分析,帮助并督促企业更好地面向市场进行产品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厂长(经理)感到职责明确、目标明确、利益明确,就能够放手在任期内对企业实施领导和管理,抓好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注重从资金和活劳动的投入到物化劳动的消耗等各个环节精打细算,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率。
二、乡镇企业发展创新之路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苏锡常乡镇企业必须走制度创新之路,以适应新体制、新机制的运作。
苏锡常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这一目标必须确立从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进一步搞活、壮大整个集体经济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评估资产,明晰产权。
苏锡常乡镇企业的集体资产总额的存量相当可观。作为制度创新的基本前提,必须经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按照由大到小的思路逐一评估核准,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划清产权边界,确定产权所有。
2.建立资产管理机构。
建立作为乡镇集体资产所有者代表——农工商总公司资产委托经营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对全乡镇范围的集体企业资产进行登记、委托经营、拟签契约合同、检查集体资产运营、并向总公司董事会报告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及对策建议。
3.改组改制,股份合作。
由于发展过程的历史原因,苏锡常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散的情况也较普遍。这一部分企业是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要求的,必须改组结合改制,实行股份合作。可通过集体控股、存量流动,把核心企业搞活,让骨干企业做“大”,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乡镇的社区集体经济。
4.放小并亏,盘活存量。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出现了7%的亏损面,有10万多家小企业倒闭。这种情况在苏锡常地区的乡镇中同样存在。面对峰谷起伏的市场风浪,企业规模小,又不是大企业集团的专业协作分工单位,就难免“翻船”。因此,必须在搞清资产底细的情况下,大胆地放小并亏,盘活存量,解决技改资金,使具有产品优势的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规范行政行为。
当前,乡镇政府要在完善“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目标责任制的同时,加大企业改制力度,逐步规范自身行政行为,确保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顺利到位。
我们认为,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的规范要在“调控、服务、协调、监督”这八个字上下功夫:
调控,即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依法经营并自觉服从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的调控,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个效益一起要。
服务,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国内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引进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各种社区综合服务。
协调,即协调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工作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及内部环境。
监督,即依法加强对企业物流和资金周转过程的检查、审计,掌握“黄牌”、管住“边界”、当好“裁判”,使企业管理者始终头脑清醒,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