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话语权与中外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_话语权论文

信息时代的话语权与中外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_话语权论文

信息时代的话语权与核心价值观的中外认同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时代论文,话语权论文,中外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4)10-0052-06

       确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人民灵魂家园、国民品格、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前途命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然而,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与过去的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前甚至改革开放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语,试图再用传统思维、传统模式、传统方式来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难以奏效。新时期要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变化与人民观念变化,进行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把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来做,努力把握信息时代的话语权,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认同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普及化、人格化、行为化;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经济基础、制度保障,才能使其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一、社会转型与信息网络的交互作用对传统“话语权”的挑战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正处于信息网络高速发展期,二者的交互、碰撞,使得社会价值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开放,把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话语权”更加困难,这对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只能正视与积极应对,而不能回避,更不能墨守成规。

       (一)“单位人、集体人”向“社会人、个体人”转变,使得社会价值多元不可逆转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变化比较明显,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社会大众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集体人”,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思想独立、个性独立、经济独立、生活自立的“社会人”、“个体人”,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不可避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引发了当前价值观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世俗化现象。人们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利益观念不断增强,追求实用、实惠、实利、实效等价值观被激发,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势必粉墨登场。人们既有的传统价值观与现实“趋利”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与价值观冲突、不同年龄阶段的价值观碰撞也不可避免,这容易导致人生迷茫、价值迷茫、社会迷茫,助长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腐朽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容易出现道德异化、价值观异化、人生异化等现象,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从而导致一些人诚信缺失、信仰迷失乃至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违法乱纪。

       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三者共存,共同构成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整体态势。其中,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也不断地渗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吸取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借鉴西方价值观念的有益成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广泛认同、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是时代与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封闭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使得思想开放、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

       我们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同时,时逢信息革命、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10岁-39岁的网民高达79.2%,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5.8%,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如今我国已进迈入信息社会。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信息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快捷性、丰富性、虚拟性等特点,具有即时更新、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功能全面、成本低廉等优势。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与生产方式革命,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比工业革命深刻,工业革命作为一场机械技术革命,用机器解放了人的四肢,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革命作为一场智能革命,用人工智能解放了人脑、使人们从智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信息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具有多样化、综合化、非同时化、分散化、分权化、民主化等显著特点,必然对工业社会所具有的规模化、专业化、同时化、集权化等产生极大的挑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的巨大变革。

       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广泛运用,使信息资源大众化,信息公开化、平等化、全球化,人人可以成为“信息人”、“自媒体”,人们更加独立、思想更加开放、个人本位更加突出,既有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垄断、思想垄断必然被打破。

       另一方面,信息公开化、大众化等,导致网络思潮多元化、世俗化、大众化乃至草根化,网上思想交锋、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使网络语言大众化、草根化、“煽情化”、碎片化,“官话”、官方文本、主流话语体系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等受到空前挑战。

       另外,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全球信息共享、国外各种思潮可以蜂拥而至,国内思想文化更加多元、价值观念碰撞更加激荡;同时也导致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文化渗透、思想渗透、价值渗透更加便捷,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可以迅速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民众。这无疑会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成巨大而空前的挑战。

       (三)“话语权”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使得“话语影响力”比“话语掌控”更重要

       社会转型与信息化发展的叠加发展、相互作用,使得社会舆论、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更为复杂、多元、多变,使得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个体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碰撞空前激烈:如在网络虚拟空间,文化盲从、愤世嫉俗、低俗文化、快餐文化乃至价值偏见等颇为盛行;网络舆论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教育黯然失色、灵光不再。在现实社会中,道德滑坡、社会冷漠,人性沦落、私欲泛滥,坑蒙拐骗、诚信危机,人格分裂、言行不一,自我膨胀、缺乏理性,行为无度、缺乏底线,权力异化、官德失范等现象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能否掌握信息网络时代的话语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败。

       然而,信息时代的“话语权”与封闭时代的“话语权”的意蕴,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话语权”主要强调说话的资格、权力与能力,如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认为“话语即权力”。对意识形态建设而言,“话语权”主要强调“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领导权”。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比较封闭,谁能够掌控报纸、书刊与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谁就可以掌控话语权,谁就能引导社会舆论与社会思潮。然而,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资源与传播媒体大众化、信息公开化等,使得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具有“话语权”,任何个人和组织都难以垄断信息、垄断话语权,用传统传媒掌控话语权、进行思想灌输已经难奏奇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话语权”就不再仅仅是控制舆论的权力与能力、队伍与平台问题,也不再仅仅是能够说话、说话的声音频率的大小问题,关键是话语吸引力、感染力的大小强弱与受众的接受度问题,关键是广大民众的“真听、真信、真用”问题。这必然对官方语言的大众化时代化、话语内容的感染力影响力等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宣传平台与宣传队伍建设,更要重视宣传内容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所谓的“话语权”很容易沦为“自说自话、孤芳自赏”而起不到应有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与中外认同度

       新时期,要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髓以及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差异,增强国民认同度;同时,也要面向世界,注意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亚洲认同、世界认同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建设文化强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及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那么,各个层面的内容关系如何、三个层面的关系如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DNA”是什么,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何在?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的阐释。

       首先,就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价值目标,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基本一致,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定位相一致。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有整体性、抽象性、相对性,要想作为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观念与行动,则需进一步理解。比较而言,在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选项中,民主、文明更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富强、和谐”与否,都需要追求民主与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民主、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和谐的必由之路。

       其次,就社会层面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既体现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追求,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传统价值观。比较而言,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选项中,自由、平等、公正更具有根本性,这是因为,就法治而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都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或曰三个层面;但从根本上看,法治的要义应该是保证公平正义、限制国家与政府权力、防范公共权力滥用。因此,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在国家与政府,而非社会。

       再者,就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既体现着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凝聚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也充分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更体现了“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等对“诚信、友善”的急切呼唤。比较而言,在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选项中,“诚信、友善”更具有基础性、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一个诚信友善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言行一致、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人。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然而,人们经常要问,资本主义社会推崇“自由、平等、博爱”,也强调富强、民主、文明、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什么、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的确,这是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能够回答的问题。从字面意思看,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本位、重在保障“资本权利”;社会主义应该以“社会”为本位、重在保障社会权利、追求共同富裕,更应该突出社会“公平、正义”或“平等、公正”。从社会本质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1]。从人类文明看,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应该定位于“平等与公正”,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也应该在于社会“平等与公正”,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认同与国际认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既有理论认识、思想认识问题,还有感同身受、心理认同、情感认同问题;既有国民认同问题,还有亚洲邻国认同、世界认同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国民认同、亚洲认同与国际认同的关系,找到国民认同、亚洲认同、世界认同的“重叠共识”或“最大公约数”,我们才能通过核心价值观建设塑造国民品格与国家形象,才能提高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为我们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奠定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必须取得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阶段的人们的认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认同、现实认同与未来认同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统性、时代性与未来性之关系,既要继承传统,更要立足现实,也要面向未来。首先,必须强根固本,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从传统价值观中吸取营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其次,必须立足现实,反映社会主义本质、适应中国现实发展要求,为全中国人民牢筑“价值共识”与“行为底线”。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抓住“平等、公正”这个精髓,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公平正义凝聚人心。再者,必须高瞻远瞩、面向未来,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适应青年特点,有效教育引导“信息网络化的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

       历史表明,“任何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向而放弃基本原则,离开民族特点而照搬照抄的所谓普世价值,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封闭自守的做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反映国民愿景的同时,还必须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类共同的理想愿望与价值追求,充分借鉴各国价值观建设的有益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类文明的先进代表者。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力争赢得亚洲邻国认同与世界认同。

       在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强国,在力争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赢得世界认可的同时,还必须用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来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拥戴”[5]。这要求我们:(1)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开放姿态来审视我国核心价值观、正视各国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文明的一般要求、民族性文化与全人类共识之关系;必须学会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普通话”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开放性,避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搞成孤立于世界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价值观”。(2)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彻底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中的糟粕,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等级观念。韩国高丽大学学者在一次对话中曾善意指出:在同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往中,“等级观念”是无法赢得他国认同的。试图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适应时代要求,更无法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赢得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3)强调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意识形态建设,更要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人性基础”与道德基础,避免核心价值观建设“意识形态化”。因为各阶级、各政党、各国家都有其意识形态,彼此对立的意识形态难以同化或战胜对方。更何况,在当信息网络时代与意识形态世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处于“守势”,避免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化无疑应该成为我们明智的选择。

       三、内外相济、标本兼治,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把握信息网络时代的话语权、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民众的“最大公约数”与思想行为底线;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内外相济、标本兼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具体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符号化、普及化

       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唱响核心价值观,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若人们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都记不住、记不牢,践行则无从谈起。对于如何加强宣传工作,胡锦涛曾经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6]这告诉我们,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契合民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创新方式方法,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上下功夫。这要求我们,宣传普及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三个必须、三个善于”。其中,“三个必须”,即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流行化,如用诗歌、歌曲、顺口溜等形式唱响核心价值观,让广大民众产生听觉共鸣;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符号化,如用卡通、版画、图案、公益广告、艺术图标等形式,使其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引发人们的视觉共鸣,如在美国,许多家庭门口悬挂国旗、汽车牌照下方标注“Sprit of America”等,类似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必须把核心价值观艺术化、故事化,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美丽故事与文学作品,来广泛宣扬核心价值观,使其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三个善于”即:要善于区分对象、区分群体、区分年龄阶段,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故事来宣传核心价值观,不能搞一刀切;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大众传媒,如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广泛宣传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发挥不同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行为化、生活化

       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普及、内化于心是基础,外化于行、自觉践行才是关键。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行为化、生活化。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只有人格化,才有感染力与持久的生命力。厚德载物,真理的力量只有加上人格力量、道义力量才能经久不衰。这要求我们,要大力选树核心价值观典型,既要注意选树全国“大典型”,也要主要选树人们周围的“小典型”,用他们的生动故事、典型事例、高尚品格来感染人;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学生、公民的人格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活生生的国民品格。其次,核心价值观只有行为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导向、行为导向,使其真正成为国民心中的罗盘、行动指南、看人标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与生活,使人们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最后,核心价值观只有生活化,才能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再漂亮的理论与口号,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最终只能成为空话。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来执行,必须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各行各业工作,使其成为人们生活的“日用品”、“必需品”,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运用它,使全体国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作善举,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荣、以违背核心价值观为耻。

       (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夯实政治基础

       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既包括宣传层面的融入,即核心价值观要融入艺术、融入作品、融入人们的精神食粮之中,也包括实践层面的融入,即融入实际、融入大众生活,更包括融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才能为建树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般而言,大道不正,则仁义不在、趋恶成风;大道亦正,则天下昭昭、仁义成风。执政党的党风是社会“风向标”,党和政府的诚信事关核心价值观建设全局。在我国,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政方针,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的领导理念、执政理念与路线方针政策。其次,要融入治国理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培养与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有必要对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更加严格的专项治理。最后,要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经济领域市场化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领域市场化容易导致权力腐败,精神领域市场化容易导致精神颓废、文化低俗,民生领域市场化容易导致弱肉强食、贫富分化,社会领域市场容易导致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我们要引以为戒,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市场经济对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负面影响,更要克服与避免政治领域、精神领域、民生领域、社会领域的市场化。

       (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与思想上层建筑,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此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的价值共识与“最大公约数”,是广大民众“核心利益、共同利益”的观念表达。新时期,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基础,让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与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民众中生根、发芽;否则,民生不解,核心价值观难树。其次,必须尽快建立与完善个人诚信账号与社会诚信体系,坚决克服“伪善”、“言行不一”、“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不良行为,使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再者,必须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问题,为核心价值观建立刚性约束与法律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问题,并非意味着“道德法律化”,而是要用法律的刚性约束来支撑道德软性约束,关键是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实现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商务诚信等公共诚信的法律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美国1978年出台了《从政道德法》,对上至总统下至最低一级的公务员的行为,在道德上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限制;意大利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典》,对公务员几乎所有的行为都作了指导性的规定。

       (五)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人云:“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上行下效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乃至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深刻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7](P177)对领导干部而言,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口言善,身行恶”乃“国妖”。多年来,党的作风、社会风气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上带下”没有做好。新时期,要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上而下、从领导干部做起,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是否践行核心价值观将作为选拔干部、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坚决克服“重才轻德”的用人倾向,因为,“才高八斗,德不行,一损俱损”。另一方面,必须坚决克服“四风问题”,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因为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腐化剂”,权力失控必然会导致道德失控。如果领导干部精于算计、以权谋私、讲权术不讲道德,要让广大民众践行核心价值观,这是不可能的。只有领导干部秉公用权、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标签:;  ;  ;  ;  ;  ;  ;  ;  ;  

信息时代的话语权与中外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_话语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