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效果论文_姜颖波

通河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通河县 1509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刺治疗、颈椎牵引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椎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结果:3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率为46.6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椎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大(P<0.05),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刺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椎动脉血运情况。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颈椎牵引;中医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在颈椎病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椎动脉狭窄导致椎动脉血流不畅引发的颈椎病变。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常采取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椎牵引、针刺等,本次研究为了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效果,特选取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均实施针刺治疗、颈椎牵引治疗,现将研究数据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颈椎X线拍片被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颈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椎间隙狭窄,有增生骨质。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年龄均值为(48.17±15.62)岁,患病时间短则2个月,长则2年,平均(1.27±0.54)年。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治疗方法、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积极配合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刺治疗、颈椎牵引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针刺治疗:穴位分别选择百会穴、太冲穴、风池穴、翳风穴、颈夹脊穴,将1寸长毫针刺于百会穴和单侧太冲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持续1分钟的运针后留针,太冲穴两侧交替进行针刺;选用1寸长毫针刺于风池穴、翳风穴,待有针感产生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持续1分钟的运针后留针;采用长为1.5寸的毫针刺于颈夹脊穴,进行持续2分钟的运针,待有针感产生后留针,毫针均留置30分钟。②颈椎牵引治疗:牵引治疗采用颈椎牵引椅,患者采取坐卧位,将牵引带于颌枕位固定,牵引重量初始设置为6kg,并逐渐增加,直至15kg,牵引角度为颈椎前倾15~20度,每天1次,每次持续15~30分钟。

1.3观察指标

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患者的椎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进行测量。

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即症状、体征、颈椎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显效,即症状、体征、颈椎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即症状、体征、颈椎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即症状、体征、颈椎活动功能未得到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计量资料(椎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进行t检验,表示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3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率为46.67%,其中治愈14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

2.2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椎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大(P<0.05),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颈椎疾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为主,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昏猝。临床上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这种颈椎病的发生与椎动脉受到压迫有关,椎动脉狭窄,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导致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情迁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故临床上应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以缓解其临床症状。

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椎动脉血供不足有关,加上这种颈椎病的病程较长,临床上往往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颈椎牵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手段,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牵引椅对患者的颈椎进行负重牵引,从而使患者颈椎管内外平衡得到有效恢复,增大椎间孔和椎间隙,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2]。针刺治疗是一种中医治疗技术,在中医学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的范畴,因气血不足而致髓海不足,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刺治疗中,选取的穴位为百会穴、风池穴、太冲穴、翳风穴以及颈夹脊穴,其中百会穴、风池穴、太冲穴、翳风穴属于调补髓海的主要穴位,颈夹脊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间,连接着全身的经络,对这些穴位进行针刺,可有效起到舒筋活络、调补髓海的功效,从而有效解除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和韧带的痉挛状态,分开相邻的椎体,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椎动脉狭窄,改善椎动脉内血液循环,纠正颈椎失稳,最终起到缓解颈椎症状的效果[3]。

本次研究为了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特选取了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颈椎牵引治疗,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率为46.67%,说明针刺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可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椎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大(P<0.05),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颈椎牵引治疗、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解除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情况,促进椎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有效改善椎动脉内血供情况,缓解颈椎症状。

综上所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刺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椎动脉血运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书田.针刺加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1):87-88.

[2]胡奇志.针刺加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3):36.

[3]高利权,王鸿波.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的 TCD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0):27-28.

作者简介:姜颖波(1972-),女,汉族,黑龙江省通河县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针灸工作。

论文作者:姜颖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效果论文_姜颖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