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学习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外开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坚定不移论文,新阶段论文,领导集体论文,中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外开放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93年底,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一篇大文章,必须把它做好。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需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对外开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对外开放迅速发展,内容逐步丰富,形式日趋多样,开放型经济日新月异。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已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逐步扩大到上海浦东新区、沿江沿边城市和广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范围从一般加工工业逐步扩大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
贯彻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对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5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统一、科学、公开的外贸管理制度和手段,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的机制。1996年,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对外贸易出现一些新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对外贸易工作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外经贸领域两个根本性转变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外经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对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经营权已实行登记备案制,对符合条件的私营生产企业赋予了进出口经营权。进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先后七次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平均关税水平已降至2000年的17%。非关税措施进一步放宽和规范,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大幅度减少,在出口配额管理中引入了市场化分配机制。与此同时,外经贸增长方式逐步向效益型转变,增长的质量逐步提高。随着“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目前的10%,工业制成品比重迅速提升到90%,机电产品连续5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4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32%。
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江泽民同志指出,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必须长期实行的指导方针,这一点决不能动摇。在我国利用外资达到相当规模时,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问题。1997年底,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利用外资提高到新水平,要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外资的稳定增长。1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展,结构更趋合理,方式日益多样。目前,在生产领域吸收外资工作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也正在有条件、有步骤地对外开放,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取得积极进展。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000年的47.9%,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2000年的23%,涉外税收总额占全国工商税收的比重已上升到2000年的17.5%。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扩大就业等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发展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重要实践。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寄予殷切希望。在视察深圳特区时提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更要走在全国前面,要继续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经验,并要求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前后,在对经济特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议论时,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肯定了经济特区取得的成绩,重申了“三不变”政策,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为经济特区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向21世纪,经济特区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特区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年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如上海浦东新区,在短短10年时间里,就有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总投资达270多亿美元,先后建成了6大新兴产业。
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地继承这一思想,并把它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专门阐述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他指出,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与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党很好地把握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例如,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党中央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增强了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实现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相互促进。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指出,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针对部分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持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及时开展了打击走私犯罪、逃套汇等专项斗争,规范出口收汇管理,实现了外贸顺差顺收,为防范金融风险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还加强了与东亚有关国家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为阻止亚洲金融危机蔓延,维护国际金融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跨世纪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洞察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我国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开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第一,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党中央正确估量国际国内形势,站在面向21世纪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也需要中国”的总体判断,作出了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程的重大决策,并及时提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三项原则”,即世贸组织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完整的;中国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权利与义务一定要平衡。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大步骤,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显著标志。这一行动本身充分显示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围绕加入世贸组织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是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由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将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过去20年,我国主要以“引进来”为主。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大为提高,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党中央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及时作出了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重大决策。2000年1月,江泽民同志指出,“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展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要,对于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培植我国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以及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合作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思想的基础上,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就提出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随后进一步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的具体思路,并进一步提出把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我国形成地区间更加平衡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是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未来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具有战略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且有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繁荣。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事实越来越充分地证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繁荣与安全,仅仅依靠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是不行的,还要靠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强南南合作。十分注意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这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大战略。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谱写了中非友谊的新篇章,必将对新世纪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