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_南泥湾论文

论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_南泥湾论文

论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泥湾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一段艰难历程,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然而,南泥湾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代代相传。它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南泥湾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精神,是无形的,但非虚幻。它既然是意识的反映,就必有其具体的内涵。南泥湾精神同样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及自身的特征。那就是: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勤俭节约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一、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归根到底是革命的自觉性,是革命觉悟的内在表现。在延安,我军干部战士的高度革命自觉性,既是南泥湾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它的深层表现。实践证明,人们的盲目行动,只能产生出一时的冲动,不会有革命精神的持久爆发。只有当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而奋斗,什么是自己的真正利益;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目标;认识到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认识到面对的困难和自己的力量的时候,才能迸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参加延安大生产的广大干部战士正是这样的,三五九旅的官兵更是如此。毛泽东同志曾经高度赞扬了这支部队在南泥湾大生产中的积极性和巨大成绩,高度评价了干部战士的革命自觉性。指出:这种成绩是依靠了什么才达到的呢?是依靠干部们的积极领导与战士们的劳动热情才达到的。干部是自觉地为克服革命过程中的困难而去积极地指导生产运动的。战士们也是自觉地为了克服革命过程中的困难而去参加生产劳动的。没有这两种人的自觉性,没有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什么无聊的事业,而是为了神圣的革命需要,假如他们没有这种感觉,那末是无法完成这种艰苦的生产任务的。假如他们感觉自己是被雇佣的一分子,假如他们感觉从事生产是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无关的,是与共同的革命事业无关的,那末,这种生产任务是无法完成的。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南泥湾精神的本质。

二、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

有了革命精神,还必须有实干精神,在陕甘宁边区处于困难时,毛泽东同志正是这样告诫全党、全军的。他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阐明了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从古以来的人类究竟是怎样生活着的呢?还不是自己动手活下去的么?”“我们考察一下从古代的人类到今天的贫农,他们之所以能够活下去,并且活得同野兽不同的原因,无非就是他们有两只手,并且将手接长起来——拿着工具。我们再考查一下我们自己,原来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两只手,我们也可以将手接长起来——拿着工具。”[①]这种生动而深刻的分析使参加大生产的军民确信一切经济困难都能解决,其神功妙法就是“自己动手”。当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及党政机关,都亲自参加生产,并在政府和军队中形成了一种自己动手的实干之风。

自力更生,是大生产运动的思想基础,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1940年,当解放区面临巨大的财政供给困难时,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光辉思想。这年的七月七日,党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政策的决定》的第二部分即明确提出:要强调自力更生,并要求“宣传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民众自力更生的模范事例”。在当时,强调自力更生,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和意义:一是不要依靠国民党政府给我方抗日经费和物资供应;二是不要把单位的财政供给责任全交给上级领导机关;三是不要把军队的给养任务全压在老百姓肩上。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既不要国民党政府发饷,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由军队自己供给;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②]南泥湾乃至整个延安的大生产运动,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发动起来并广泛开展的。

三、勤俭节约的奉献精神。

发展生产,厉行节约,是边区克服严重物质匮乏和财政困难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时,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节约被提到了与生产并重的位置。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节约经费、紧缩开支的措施,其中包括精兵简政这样根本性的决策。这是在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克服财政经济困难和休养生息民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并以此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减少消费性开支,克服“鱼大水小”的矛盾。此外,党政机关及军队,处处精打细算,点滴节约经费,反对贪污浪费。例如1942年,部队垦荒虽已获得丰收,粮菜都能自给,但仍吃“八宝饭”(为节约粮食蒸饭时将瓜、菜、山药蛋及其它杂粮掺和在内),王震旅长还向全旅发出了“生产要多,消费要省”的号召,提出“富日子也要当穷日子过”。这样不但直接给财政以好的影响,而且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这种节约为民,自讨苦吃的思想行动,不能不说是一种奉献精神。

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是指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尽全力去达到目标的意志状态,是指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是指人们在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过程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思想品格。因而,它是创业必备的精神状态。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这种精神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突出地表现为:一是把困难踩在脚下,自觉作出牺牲,不怨、不等、不靠,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在艰苦中抗争,以奋斗求生存。二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战斗,一面生产,顶着双重压力,完成双重任务,正如当时流行的歌曲所唱:“一把锄头一枝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三是立足当时,着眼未来,把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与发展边区经济统一起来,提出“为了抗日和建国的需要”而艰苦创业的思想,并积极发展公营经济,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给边区经济打基础,给建设新中国打基础,其创业思想和创业精神,是明确而显见的。

南泥湾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有特色的。但是,我们认为,最根本、最核心、最具自身特色的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此突出这八个字,理由有四:其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反映了当时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志状态。它,作为运动的指导思想有极大的号召力和鼓舞作用;它,作为运动的表现,是对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深刻而生动的概括。其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内容上的含量极大,概括和包容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同延安精神的交汇点,既体现了延安精神在生产运动中的延续和发展,又体现了南泥湾精神的根本之点。其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意义和导向作用,是广泛的永存的。如果允许对它稍作修饰的话,可以用如下十八个字概括南泥湾精神,那就是:高度自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南泥湾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精神,是一种力量,是物质作用无法替代的无形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泥湾精神,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无法估量,特别是它的根本之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巨大精神力量。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大力倡导和努力宣传南泥湾大生产中那种高度自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历史表明,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种革命要有革命精神,一个时代要有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也是今天的时代精神。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创业时代,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发一切有利的精神力量,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索质。

搞现代化建设,没有物质作基础,没有金钱作资本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在今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共识;但是,对于精神的作用.如今却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用不上,甚至把党的许多优良传统视为“脱离时代”、“不合潮流”的老一套,以至只讲金钱,不讲精神,金钱拜物教有增无减。这是思想领域里的一个误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障碍。

应当承认,当今的中国,既不是延安时代的中国,也不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时代大大不同了,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啃树皮、吃草根的年代早已过去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包括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原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培育的优良传统,自然也就不会脱离时代,相反,正是时代的需要。就拿“艰苦奋斗”来说,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宝库。须知,艰苦奋斗深刻而永恒的意义在于: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能压倒一切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困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优越时,不沉醉于物质享受,能继续发奋图强,开拓进取,保持勤劳节俭之风,不奢侈腐化。显然,这种精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生活更加富裕的明天,更为重要,更加需要。但是,有的同志却不这么理解,他们认为“艰苦奋斗”四个字,“艰苦”是条件,“奋斗”是要求,现在条件变了,“艰苦奋斗”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是一种曲解。尽管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确有条件所限的被迫因素,但它决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急措施,而是一种主体意识和精神状态,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它的政治意义和客观效应是经济意义和物质作用无法替代的。

再说,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决定着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单行一的经济,而是“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显然,单打一的物质文明和经济现代化是与我们的奋斗目标相悖的,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更加深刻地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仅是为现代化建设寻求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根本目标问题。

还有一点不能忘记,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起点低,负担重的大国,这又决定我们实现四化必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条路。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70多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胜利之路。这条路,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③]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过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情况比过去大不相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贫困现象还没有消除,第二步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第三步的任务还有待我们去努力。这就是说,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人口还在不断增长,资源、耕地又不断减少,由此带来多方面的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没有全民的艰苦努力和顽强的创业精神是不可想象的。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需要正确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我们这个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生存发展中,不论国际风云怎样变化,怎样险恶,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有正确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办一切事业立足于“自力更生”,着眼于“艰苦奋斗”。因而站得稳,立得住,任何人想整我们,卡我们都无济于事,封锁、禁运、毁约、制裁,都无伤筋骨,不会使我们屈服、“塌台”。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这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这样表述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这里不难看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大目标”的根本途径,显然它同改革开放政策是不能分离的。为什么二者关系如此密切,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就改革而言,社会主义制度和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的改革不可能照搬照套,一蹴而就。江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此话的分量发人深思。改革是很难的,深化改革就更难。从利益关系来看,要通过改革作出调整,既要坚持部分人和部分地区先富的政策,保护先富者的利益,又要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还要处理好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的利益关系;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新旧体制并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利益上的磨擦,管理上的真空以及消极现象的干扰,从而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也给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上述之外,改革实践中,还要考虑国家的财政负担能力,企业的消化能力,群众的承受能力,要考虑改革同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关系等等。由此可见,改革的任务何其艰巨,改革的道路何其艰难。没有艰苦的努力,没有巨大的付出,是难以做到的。可是,人们往往把艰苦奋斗同过苦日子连在一起,或者仅看成是一种体力的巨大支出,而忽视了在科学技术上的艰苦追求和顽强攀登,忽视了脑力和意志的超量支出。然而,在当今的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恰恰在后者,在心血的奉献和付出。

就开放而论,更需要坚持自力更重,艰苦奋斗。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自力更生的立足点、艰苦奋斗的着眼点不能改变。我们历来把内因作为变化的依据,把外因只作为变化的条件。因此,欢迎外部世界的介入只是借助外力,加速发展,决不是把生存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外因上,决不是依靠资本主义国家帮我们搞社会主义。如果幻想、依赖、等待外国来帮助搞现代化,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外国资金、技术、经验的介入,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外援,从实质上看是一种平等互利的经贸往来、正常的国际交往,对我们来说是利用外力,发展自己;对他们来说是看准中国市场,来华做生意,赚钱。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需要你,你也有求于我。闭关锁国,制裁封锁,对谁都不利。实行开放政策,才是客观必然。但是有一点不能改变:建设自己的国家,只能靠自己,用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立足于自力更生,着眼于艰苦奋斗。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然而,实现这两个转变并非易事,不但需要硬件,而且需要软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党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它对实现两个转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有一个价值观念的作用问题。不同的价值导向,就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途径、增长方式和实现手段。以“金钱第一”、“利润至上”的观念指导实践,就必然是依赖外部投入,大上新项目,再铺新摊子,重建新厂矿,追求高产量,以巨大的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这种实现途径和增长方式,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是不可避免和完全必要的,但长此下去就势必引出各种弊端。就市场经济来说,作为特定生产者、经营者的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是合乎经济原则的。但这种以生产要素的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方式,由于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将会逐渐降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作指导,就会是另一种思路和途径,就会依靠内在力量,挖掘内在的潜能,发挥人的作用,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攀登科学高峰,振兴教育事业,强化科学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经营方式,大力节约资源,设法降低消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增长速度。这种内涵型的发展途径和增长方式,没有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难以做到的。西方一些人总认为建设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依托西方的价值观念,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振兴我国经济,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等等,就曾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体现。继承它,弘扬它,对于实现我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版,第811页。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8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页。

标签:;  ;  ;  ;  ;  ;  

论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_南泥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