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
吴旭东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 要: 体育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缺乏目标整合与合理定位,使体育“强体强心”实效欠缺,体育的育人价值提升不足。本文基于对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基本现状和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教育价值定位的讨论,明确了体育既是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基本手段,又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价值定位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加不确定,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已经很难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不可否认,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1],身心素质下降等问题。因此,从整合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结构内容出发,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每一门公共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融合性特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
本文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在揭示此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现存问题,确立体育“强体强心”“健身育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论述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价值定位。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原本有着强体强心、全面育人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高职教育肩负着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双重任务,每门课程设置都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只有充分发挥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职业素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优良、人文科技素质厚实、身心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缺乏目标整合与合理定位,使体育课程在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对应的目标任务只是体质健康,缺乏对体育“强体强心”“健身育人”整体功效和教育目标的认知与追求,致使在实践层面体育教育、教学没能实现“强体”目标,难以超越身体目标全面实施“通过身体的教育”,以体现体育教育应有的全面育人作用和价值。
体育教学重视过程、形式,轻视结果、实效;课余体育重视少数学生竞技夺标,缺乏指导多数学生科学健身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学生体育学习考试评价上基本限于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的量化考试和脱离运动项目整体实战能力的单一运动技能评价。这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考试压力下的简单模仿、重复练习。由于对教材和学练目标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被动学习。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学生运动健身的手段方法和运动技战术能力普遍缺乏,尤其是养成运动健身习惯,懂健身、会健身并身心全面、充分受益的学生不多。
(一)高职院校普通专业学生体育教育成效不彰
体育教育的本质是身体教育,包含两个要义:一是针对身体的教育,旨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二是通过身体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提高体育品德素养。两者不是独自运行的活动,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互为目的和手段,不可分割。由于体育课程教学和课余体育活该开展不足,体育教育“强身育人”目标的达成度欠缺。总体表现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偏低,运动能力偏弱,运动认知、运动情意表现和参与度欠缺。
强健的体能和优良的体质是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强体”即通过强化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学生强壮而健康、充满活力的体育教育和运动锻炼过程。“强心”是指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和基础上,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等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品质得到提升。因此,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是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体育只满足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于学生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者、管理者需要有一致的价值认同:在健康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体格健壮,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学生在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遭遇艰难困境时,才能有足够的身心能量予以应对。
然而,由于学生在课堂学练,尤其是课余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不够,主要包括课堂学练内容不全面不充分;课余体育锻炼手段、方法选择和运动负荷缺乏针对性、科学性,致使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任务难以落实。2016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对2015级、2016级共计4910名学生(男生1059人,女生3861人)进行体质测试,测试结果为:不及格率22.47%;及格率72.82%;良好率4.51%;优秀率0.24%[2]。与往年数据相比,不及格率有所增加,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笔者对2016年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个别测试项目 (中长跑、肺活量、引体向上、50米跑、立定跳远)的不及格率、及格率过高,二者之和达95.35%;良好率、优秀率过低,二者之和仅有5.28%。这表明该校学生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速度、肌肉耐力等主要身体素质低下,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学生的运动认知、运动能力,运动情意水平和运动参与度缺乏,针对普通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尤其是课余体育运动开展不力是问题所在。
2)为减少饱和烟气的加热热量,新方案采用先降温除湿再加热的原理,使饱和烟气到达更低温度的饱和状态点,脱除部分水分后,再利用更少的热量进行绝热加热,达到与白雾治理常规方案一样的效果。
由此可见,有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强体强心”的实效性欠缺,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2.1 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方案:(1)入院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及过程以及康复训练的方法;(2)给予常规术前检查完善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6小时禁食水,术前备皮。试验组采用ERAS理念下的围手术期方案:(1)入院常规疏导告知,并仔细术前评估,增加术前宣教介绍关节镜下松解腕管的优势,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方法;(2)术前正常饮食,不予禁食水,取消常规术前备皮;(3)术前24小时给予塞来昔布口服进行超前镇痛。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第二天进行手术治疗。
体育的育人价值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为基础和手段,实施培育学生德行、理性和审美的教育活动。体育育人的德行价值主要表现为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规则精神和道德规范;体育育人的理性价值主要表现为通过体育教导学生运用概念、判断、分析等理性方法,掌握科学的运动锻炼方法,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认知和运动技战术运用能力。体育育人的审美价值主要是指通过体育活动塑造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强体”价值的沦落,使体育的“强心”“育人”乏力,尤其缺乏统一于育人的整体性和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过程,而成为在德、智、体、美等“面”上的独立活动,使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是表层的,缺乏力度、深度、整体和持续的影响,弱化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降低了体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制约了通过体育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和审美育人应有价值的发挥。例如,在有一定运动负荷和难度的课堂学练和课余体育锻炼中(如中长跑练习、篮球技战术运用学练、女生行进间上篮等技术学练),一些学生表现出自强自信不足,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不足,运动认知、科学锻炼方法和运动技战术运用能力不够,尤其是有规律的运动健身习惯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高职院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实现不足。
这足以表明体育作为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意义,同时也指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作为一种蕴含着价值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完整、全面的人为旨归,这既是学校体育的价值归宿,又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依据。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围绕“强体”和“育人”这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完成的。“强体”主要表现为强化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是“育人”的基本组成部分;“育人”主要表现为通过身体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运动技战术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水平,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格。“强体”不力,则“强心”“育人”不挤。并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孤立地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体育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因为体育不仅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
二、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2.体育的育人价值提升不足
4)潜伏芽大多是在枝条基部,很小,通常不萌发,受刺激时如重回缩或受到机械损伤,伤口附近副芽可萌发抽出新枝。利用这一特性,可对大樱桃树进行更新复壮,维持结果年龄,延长树体寿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无疑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设计和实施的价值导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6]。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最直接的目标和基础,以此为基础所达成身心素质的培育和提高是体育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所在。但是,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只是培养人的基础,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相对较远,还没有到达学校体育价值的深层。因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抽象层次,后一层次内在地包含了前一层次内容”[3](132),体育属于身心发展层次,体育的特点是在教育目的上内在地包含诸育。
缺乏实践环节,使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资源昆虫学课程变成纯理论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难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格局,开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源昆虫学教学研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体育运动中贯穿着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超越和对他人挑战的意识与行动,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力,有助于学生适应走上社会之后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体育竞赛中的失败是一种良好的挫折训练,是一种心理调适过程,也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一)体育是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基本手段
身心素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体质水平和心理品质。良好的体质和心理品质是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体质在学生体育中的基本含义
体质是学生身体的质量。主要包括体能、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生理机能、体格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主要是通过提高力量、耐力、速度等体能素质增强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学生有多大体能,就意味着他有多强的对环境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不足导致多种现代文明病的产生。对此,高职院校体育应该有效提高学生适应内、外环境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重视培养、指导学生用体育手段预防慢性病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然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封育,封育是需要一定立地条件和一定时间的。目前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实行的是先人工造林,后自然封育。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说:“封育是一种最经济的办法。”什么是经济?经济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效益。他还说,“封育要实行三禁,即禁樵采,禁放牧,禁垦荒。”
1.体育的“强体强心”实效性欠缺
2.心理素质在学生体育中的基本含义
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品质,是人的“心理能量”的体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整性。学生体质下降,不仅导致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及跑、跳跃、投掷、攀登、悬垂、支撑等运动能力减弱,而且势必影响学生在运动甚至在生活学习和求职中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胆小、害怕困难与挑战,竞争意识不强、团队意识差,缺乏自主、自律和自信,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心态。因此,只有完全、充分的体育教育才是改变学生身心现状、提高身心素质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由此可见,培养和训练学生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良好的心肺功能、健壮匀称的体格体型和坚强自制、乐观自信等心理素质是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定位。体育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追求学生体质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规律、有规则和适量的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社会品德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追求如下目标:
1.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抗挫能力
以重大地理历史事件为名称,如试用版(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册的“阿波罗探月”、“中国人飞向太空”,第二册的“西欧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传播”等专栏,尽管只是以地理历史事件为主体,但事件的背后则映照着探索者们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在事件中的历史性作用。
随着工业4.0的不断推进,连续接触作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应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力控末端执行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智能化技术提高其动静态性、适应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利用故障智能诊断和预报警技术,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必要时进行预警和及时维护,保障生产作业的顺利进行,并有效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4]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
体育课堂被称为‘课堂小社会’,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互动,在竞争中身体对抗、协作中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增进情感、巩固友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规则精神和优良品德
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规则精神与遵守社会准则规范一脉相承,有利于学生的品行符合社会规范。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达到心理、精神与身体健康的高度统一和谐,从心理上导入强体健心,是双重建构,这才是完美意义上的体育教育”[7]。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并重视体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通过优化体育教育模式,营造特殊的品德教育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公平、法规、纪律、尊重、合作、竞争等道德意识与信念,使这些优良的品德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进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有公德、遵纪守法的公民。
她还在跟易太太讨价还价,他已经走开了。她费尽唇舌才得脱身,回到自己卧室里,也没换衣服,匆匆收拾了一下,女佣已经来回说车在门口等着。她乘易家的汽车出去,吩咐司机开到一家咖啡馆,下了车便打发他回去。
基于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和应有定位的讨论,我们认为,普通专业学生体育教育“强体强心”实效欠缺,“健身育人”价值提升不足。其成因在于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偏差,使我们在体育认知层面有误识,在实践层面,体育课程、课余体育活动管理体制机制僵化,阻碍了体育教育效益的发挥,降低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效,弱化了体育教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上世纪七十年代,微电子、IT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电气自动化实现了质的飞跃,融入了信息、通信、系统工程及人工智能等成果。
然而,体育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担当并能担重任。因为体育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健康水平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它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配合,并且内在地包含诸育的教育因素,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布局严密的网络监控网。地方社区在养老目的地进行全面监控的网络布局例如区域警务防控网,技术视频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在安保方面增加安保人员的巡逻的次数全方位无死角的巡逻,警报器安置要使情况发生时当事人能够及时找到警报器发出求救,安保人员能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在外来人员进出控制上门卫员要做到高度警惕仔细盘查,不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避免老人单独外出活动,要有工作人员陪同。可以借鉴广东省的“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道防线。”“一个平台即”可视化综合指挥平台;“两个重点”即以防范控制为重点;“三道防线”第一道是人员进出,第二道是养老目的地活动范围;第三道是老人生活起居场所是最为核心的一道防线。
基于对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教育本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体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应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基本手段;二是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并实施完善、充分的体育教育方案和课余体育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泰芬.对抗与超越:功利化培养环境下的高职通识教育的反思[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3):21-25.
[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Z].2016.
[3]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tyx.lygsf.cn/a/daxuejiaoyu/20170305/312.html,2018.05.20.
[5]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7.
[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7.08.05.
[7]潘绍伟.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体育[J].南京体育学院,2010(4):7-10.
标签:体育教育论文; 价值定位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