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军[1]2002年在《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文中指出用一个高分辨的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实施了4组积分时间为24h的试验,研究了台风环流区域内中尺度涡旋在不同初始径向位置条件下与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尺度涡旋初始径向位置不同,可以引起随后扰动相对涡度场演变特征的改变。
马红云[2]2003年在《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影响台风路径和强度的主要因子可分为两类。一是环境流场的引导作用;一是外部强迫,包括洋面加热、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地形强迫等。近来,内部动力学方面的因子日益受到重视。 内部动力学的研究框架是弱环境场条件下无强迫无耗散的系统。其中,台风环流与相邻中尺度涡旋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已有工作中,台风圆形基流结构与这种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缺乏研究。 本文将台风动力学中经常使用的台风圆形基流的结构归纳为叁种类型,即叁类切向水平风速廓线。用一个β平面的准地转模式和一个高分辨率的f平面准地转模式分析研究了不同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台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向风速廓线上峰值区狭窄,最大风速半径较小时,台风呈西北方向移动的正常路径,强度易于维持;切向风速廓线上峰值区宽平,最大风速半径较大时,台风呈北折转向的异常路径,强度易于衰减。因此,台风切向风速水平廓线是影响台风移动和强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这个新结果在实际预测中有应用价值。
周嘉陵, 罗哲贤[3]2002年在《台风最大风速增强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一个高分辨率的正压模式 ,实施了 8组时间积分为 3 6h的试验 ,分析了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 ,讨论了初始中尺度涡旋空间尺度大小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合理的参数条件下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台风切向风速最大值增加 ,显示出台风增强的现象
田洪军, 罗哲贤[4]2002年在《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文中认为用一个高分辨率的正压涡度方程模式 ,实施了 4组积分时间为 2 4h的试验 ,研究了台风环流区域内中尺度涡旋在不同初始径向位置条件下与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中尺度涡旋初始径向位置不同 ,可以引起随后扰动相对涡度场演变特征的改变
黄世成[5]2003年在《台风转向预测技术和强度变化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路径异常和强度突变是当前台风预测的两大障碍。预测的成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异常和强度突变的研究可以为正确预测提供科学认识和理论支撑,既有重大学科意义,又有重要应用价值。 自然正交分解(EOF)在台风路径预报中已得到应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Elsberry教授和他的学生Dr.Ford等将沿用已久的高度场分解改进为涡度场分解,在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但他们的工作中,预测方案对转向异常路径的试报效果不太理想。我们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专门用于转向异常路径的一个预测方案,在涡度场EOF展开的基础上,结合逐步判别,建立一个回归模型。用此模型,对2000年影响我国的两个台风Bilis和Kai-tak进行路径预报试验,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涡旋Rossby波(VRW)理论是台风强度变化包括强度突变的一种新机制,是目前台风动力学的一个前沿课题。美国科州大学Montgomery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意到在他们的工作中,初始场上中尺度涡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单个中尺度涡旋,一是沿方位角方向的一波或两波分布的正、负涡度相间的几个中尺度涡。但是,据近来台风环流中尺度结构的观测结果,实际大气中,台风眼墙或外区有时存在2-3个中尺度涡构成的涡列。在此中尺度涡列场合,VRW的传播特征的问题未见有结果提出。我们对此实施了数值试验,结果指出:涡列涡量内传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涡合并现象,涡列内传的涡量比单个中尺度涡内传的涡量要少。这是VRW动力学方面的新结果。
代刊, 罗哲贤, 滕代高[6]2008年在《一个β中涡对双台风相互作用影响的物理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高分辨率f平面正压拟谱模式,分析一个β中尺度涡对双台风相互作用影响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β中涡的存在可以使原本排斥的两个DeMaria型台风涡旋合并;β中涡改变双台风相互作用终态的物理机制是:初始时段处于某一台风涡旋正影响区内的β中涡,构成了非对称涡度场,进而在该台风涡旋内部产生指向另一个台风涡旋的气流。该气流如果足够强,则会使两个台风的中心距离在短时间内下降到合并临界距离之内,触发双涡合并过程的发生。
罗哲贤[7]2003年在《守恒系统中台风强度变化及其可能因子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一个高分辨率的 f平面正压涡度方程模式 ,实施了时间积分为 36h的 2 1组试验 ,研究相邻中尺度涡旋与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 :这种相互作用能否导致台风加强 ,取决于两类因子 :一是台风涡旋最大风速的取值以及圆形基流切变的强弱 ;二是切变基流中的中尺度涡旋的自身条件 ,包括中尺度涡旋的分布、尺度、强度和结构。台风强度与初始中尺度涡旋的尺度、强度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联系
赵玉春[8]2007年在《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多种观测资料,通过天气学分析、位涡反演、动力学和热力学诊断,并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一次热带扰动引发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典型个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探讨了热带扰动及其伴随着的深厚湿对流系统的动力热力结构、热带扰动发展的物理原因以及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热带扰动中心为高假相当位温结构、辐合和涡旋特征主要位于对流层低层、正涡度柱和非绝热加热柱向北倾斜,加热柱两侧存在热力直接或间接的中尺度次级环流,低层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区位于热带扰动的北侧或东北侧。深厚湿对流发生在扰动系统的北侧或东北侧,强上升气流在对流层中下层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上升,达到对流层高层之后以西南气流的形式向外辐散。湿对流系统在700-400hPa平均气流的动力引导下向下游移动。(2)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并不能导致热带扰动快速发展,而非绝热加热才是热带扰动和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降水凝结加热反馈对热带扰动系统发展和暴雨的形成最为重要,其次为边界层过程加热,地面热通量的作用次之,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最小。(3)非绝热物理过程对热带扰动发展影响的主要物理途径为:非绝热加热制造了对流层中、低层(边界层)的位涡,使对流层中、低层高度场降低,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升高,形成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低压和中高层中尺度高压的耦合发展,中低层辐合的气旋性环流和中高层辐散的反气旋性环流相配合,在对流降水区强迫出上升运动,使热带扰动系统进一步发生发展。(4)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物理机制为: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对流层低层南支槽区的正涡度分离影响南海热带洋面(或南海热带洋面有残留的正涡度扰动),在南海北部洋面形成弱的气旋性扰动。之后在南海洋面潜热、感热通量以及边界层的热通量作用下,热带扰动进一步发展,天气尺度强迫加强,促使热带扰动区爆发深厚的湿对流,对流爆发后对热带扰动存在正反馈效应。热带扰动增强后在对流层中层引导气流的作用下快速向北推进影响华南地区,此时低空急流增强、水汽输送加大,天气尺度强迫的上升运动使中尺度对流发生、发展和维持,从而引发华南暴雨。当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到华南中尺度地形上空时,地形迎风坡的动力强迫抬升以及喇叭口地形的机械夹挤作用形成的地形性辐合增强暴雨,降水凝结加热对热带扰动和中尺度暴雨系统存在正反馈作用。(5)热带扰动引发华南暖湿区暴雨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如下:首先要关注华南以南低纬地区低层的气旋性风向和风速扰动,扰动系统的大风轴是否与大气可降水量高值带相重合;其次分析天气尺度环境场是否有利于扰动系统快速发展,警惕扰动系统在伴随有深厚对流系统活动时可能快速增强;最后分析对流层中层环境气流的方向,了解是否存在热带扰动和深厚湿对流系统北上影响华南的引导机制。湿对流暴雨发生在低层扰动系统大风轴前端的辐合区中。
马红云, 马镜娴, 罗哲贤[9]2003年在《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一个β平面的准地转模式和一个高分辨率的f平面准地转模式,实施了6组试验,研究了初始台风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向风速峰值区狭窄,最大风速半径较小的廓线,与偏西北方向的路径以及强度维持或增强相对应;峰值区宽平,最大风速半径较大的廓线,与北折转向的路径以及强度衰减相对应。
滕代高, 罗哲贤, 李春虎, 余晖, 代刊[10]2008年在《斜压大气中台风涡旋自组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中利用MM5(V3),实施了8个数值试验,对斜压大气中台风涡旋自组织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1中,没有引进一个半径为80km的小涡旋,两个初始分离的半径为500km的轴对称涡旋,一边互旋,一边相互排斥,两个涡旋中心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致使双涡最终分离。(2)在试验2中引进了一个半径为80km的小涡旋,其他条件同试验1,两个初始分离的轴对称涡旋一边互旋,一边相互逼近,经自组织形成了一个由内区和螺旋带组成的类似于台风环流的较大尺度的涡旋。这个结果支持周秀骥在十多年前提出的重要观点,也支持以往在正压框架内的同类研究结果。(3)试验3—8为在前两个试验的基础上取不同初始涡旋参数的敏感性试验,其中,试验3和4为引入小涡旋不同初始位置对台风涡旋自组织的影响,试验5和6为不同初始轴对称双涡间距对台风涡旋自组织的影响,试验7和8反映了不同初始轴对称双涡强度对台风涡旋自组织的作用。它表明对涡旋自组织过程影响最大的涡旋初始参数是涡旋之间的距离,其与正压模式中的结果是类似的。
参考文献:
[1]. 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D]. 田洪军. 南京气象学院. 2002
[2]. 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D]. 马红云. 南京气象学院. 2003
[3]. 台风最大风速增强的数值研究[J]. 周嘉陵, 罗哲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4]. 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 田洪军, 罗哲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5]. 台风转向预测技术和强度变化机理的初步研究[D]. 黄世成. 南京气象学院. 2003
[6]. 一个β中涡对双台风相互作用影响的物理过程[J]. 代刊, 罗哲贤, 滕代高.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7]. 守恒系统中台风强度变化及其可能因子的数值研究[J]. 罗哲贤. 气象学报. 2003
[8]. 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机理研究[D]. 赵玉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
[9]. 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J]. 马红云, 马镜娴, 罗哲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10]. 斜压大气中台风涡旋自组织的研究[J]. 滕代高, 罗哲贤, 李春虎, 余晖, 代刊. 气象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