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其对论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1289(2000)01—0045—05
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教育技术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少新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些影响与问题,将为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重要思路与具体策略。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不仅指使用某种有形的工具的技术,也包含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它在美国可与教学技术的含义相同。(注:〈英〉D ·朗特里编.西方教育词典.陈建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43)在英语中,现代与近代都用“modern”这个词表示,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同“现代”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发生或出现得较晚或较近的教育技术。具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人们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或硬技术和软技术)两类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与结构
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是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现代教育技术就有了一些发展。如影响较大的夸美纽斯的班级教学技术、贝尔-兰卡斯特的导生制和裴斯泰洛齐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育技术等,还有桑代克、杜威和蒙台梭利等人在教育技术上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技术的客观影响下,教育技术的发展竟然出现了“奇迹”(经费大增、研究加速等)。(注:张诗亚,周谊.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112~12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则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教育、 电声教学系统、电视教学和计算机支持下的教学技术等多样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普莱西程序”、“斯金纳程序”、“克芬德程序”、“凯程序”等等几乎掀起了程序教学运动;还有个别化教学的新潮等等,使得教育技术在战后很快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技术学逐渐崛起,教育技术的发展则由“经验理论时代”进入到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完整的独立的现代化学科体系的时代。由此我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性的标志。
第一,夸美纽斯的班级教学技术。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的教学实践及捷克兄弟会学校的经验,于17世纪就提出了班级教学技术,并对之进行了理论阐释。其中的直观教学技术影响尤其深广,在19世纪前半叶就开始逐渐引进到学校教育之中,直到如今还广为人们采用。
第二,视听教育技术的形成。直观教学技术采用的模型、标本、挂图等工具往往是静态的,其作用十分有限。到本世纪初,以电影和收音机为中心的视听教育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到50年代,电视、语音室等媒体相继进入学校而成为重要的教育技术。在视听教育技术的形成和推广过程中,继1924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S·L·Presscy )制成的第一台教学机器之后,各种教学机器也先后进入教育系统。这样,人们已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了。
第三,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技术学逐渐形成,它以计算机等新型媒体为主要手段研究教学的系统化,探讨教学系统诸要素的最优组合,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前景。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表明,它的主要技术内容产生于本世纪,它含有对人的心理诸因素较多的研究,也含有对学习者日益增加的重视或尊重;当然它也广泛采用了物化形态的技术成果如幻灯、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作支撑,其结构已较为复杂,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现代教育技术至少涉及以下领域的研究或实践。(注:钟启泉.信息化社会与教学技术的现代化)
1.基础性研究。它包括对心理过程、声音认知、图象认知、言语理解及师生沟通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种种学习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2.技术性研究。包括目标分析、教材分析、课题分析、教材结构化与系列化、授业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成本分析等领域,还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信息处理、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结构铧或教材排列的计算机系统化处理。评价与社会调查的统计处理、教材编制程序与写作系统的研究等。
3.教育系统开发研究。包括教学设计系统、微格教学、教材情报检索系统、有助于教学的视听教育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智能导师系统(ITS)、多媒体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CASA)、 桌面排版系统(DTP)及图象通信、网络、数据库系统等的研究。
4.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包括教学媒体特点的研究和有效的教学机器的开发与利用方法、有效的软件与教学音像磁盘的开发、适于各类学习者的接口的开发、媒体的最优化组合利用、教材的有效利用的管理与服务、程序库的有效利用研究等。
5.教育环境的相关研究。包括基于ISDN的远距离教学、基于WWW(word wide web)的网络教学、电子教室、(注:王洪,谈振辉.现代教育环境的思考——赴台湾参加“1998华文网路教学研讨会”有感)知识产权、软件评价标准、硬件标准规格、信息教育课程、师资培训课程、教育专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成本效果、预算分配、提高教学效率的设施设备、费用效果比等研究。
6.教学管理研究。它包括教学管理的组织结构、教学管理的形式、教学评价、教学考核管理的研究,课程建设研究以及教学成本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目前尚无公认的系统而准确的概括,其主要原因之一不是研究其特点的人员太少,而是教育技术本身的更新和发展速度特别迅速(尽管相对于其他技术的速度也许太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拟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过程和它所涉及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作如下概括。
1.研制的合作性。传统教育技术的研制可以由个人单独完成,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发乃至使用过程,都对他人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需要他人的密切配合,对合作性的依赖大为增加。从学科上看,它往往牵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营组织学、数理科学、信息科学、机械技术学、电子学、系统工程学等等,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从事实分析,研制的合作性可谓昭然若揭。以美国为例,课程设计不再只是大学教授的任务,而是由技术专家与教授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和制作,然后由出版商和名牌大学共同推向市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也将由雇主和独立的评估机构联合进行。该国20多年前成立的教育通信公司,现在已有近600所大学和100家公司参加合作。
2.功能的广联性。据哈佛大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程介明校长1998年12月初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将越来越以信息技术(IT)为依托,而IT真正引起的变化则是它的广联性(connectivity),(注:程介明.信息技术与教育,“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1998年12 月,上海))这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功能上表现出极强的广联性,即在促进学习个人化的过程中使学习的时空超越课堂,使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有所模糊,使高等教育重新布局;在促进社会开放化的过程中,使知识难以保守,使教育机会、师生交往、学生交往更为平等,使教学管理更加开放,利益与志趣相近者更易联合,也使内外、尊卑、亲疏的关系有所模糊。
3.被迫考虑的人文性。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对立由来已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功效而使一些人对它产生了绝对依赖的思想。他们看来,科学技术是万能的,以为单凭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以至于科技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论争有时达到了相互仇视的地步,科学的人文价值被遗忘了。如今,面对“奥姆真理教”曾带来的灾难、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精神状况的普遍失落和“高科技杀手”、“智能匪帮”、克隆人的危险等“科学技术战果”的诸多威胁,人文主义开始复兴,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开始被迫考虑其人文价值了,这在教育技术上表现尤其明显。以计算机教育技术为例,人们已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意识到计算机的文化因素,如今又在考虑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修养这一观念的转变了。(注: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外国教育资料,1998(6):32)我们后面将要探讨到的种种教学改革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地在考虑“人文性”问题了,要求回复到本真的“教育”上去的呼声,在现代教育技术上也被迫有所回应。尤其是国内外教育质量并未随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而真正提高,甚至反而有所下降的严峻现实,使得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功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了。比如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冲击,就要求教育界特别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增强正面信息的可接受性,强化德育功能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注:宗秋荣.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教育研究,1998 (2):67)可以说,赫尔巴特曾强调过的“教学的教育性”问题,只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人文价值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见,人文性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已广为人们所认同。
(三)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高等教育领域的状况为例)。
1.计算机的应用日趋普及。从教的方面看,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管理的加强、教学组织的改进等,都日益依赖于计算机的使用作基础;从学的方面看,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计算机,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要依靠计算机才能完成。据“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98沪港研讨会”上专家们透露,海外和香港等地一些大学已作出明文规定,要求新生入学时必须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看来尚属奢侈品,但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脑成本的降低,电脑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普及已是必然的现象。
2.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热点。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主要用于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进入教室,它的迅速发展为改变教学模式和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主要表现为“超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两个方面。
3.课件开发趋向于体现教学策略的运用。国家九五课件攻关项目中已明确提出,课件开发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使新的教育技术促进师生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业已成为课件开发方面两大热点之一。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就是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策略于课件之中而开发的课件(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课件两大类),它要求开发者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使课件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以适应国际课件发展新趋势的要求。
4.日益注重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包融性。现代教育技术几乎可以把所有的与计算机有关的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等),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融于教育环境之中,这种客观的便利条件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者都日益注重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充分显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现从它的影响范围、现实与可能性效益、现实与可能性弊端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的影响范围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的影响范围很广,诸如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学生及其活动、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学风、教材与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含考试方式等)等等,无不在其影响之列。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主义的,它已为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巨大便利而带来的大众化观念所取代,有的发达国家的大众化观念甚至又因其教育技术的高度现代化进而被普及化观念所取代。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入学率很低,但大众化观念已日益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所接受,按《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目标,到2010年入学率将“接近15%”(注:该计划现已正式实施),按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数字(注:指马丁·特罗的界定,参见《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1)),这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程度。 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54万人,比1998年增加46万,增幅高达42.6 %,这将进一步促成高教观念的转变。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观念的冲击还有多种表现,比如它对高等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诸种观念的形成,都将产生强有力的支持和影响。(注:张兴扬,杨林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未来与发展,1998(2):53)
2.对高等教育的目的(目标)有所影响。高等教育目的(目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一般是法律上作出规定的,(注: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不能随意改变。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下,教育目标的调适也在所难免。在现代社会,教授和学生、长者和年轻人、雇主和雇员经常面对着同样的新问题,同样面临没有“最好答案”的情境,最好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没有或即使有也不值得寻找。大家共同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时刻可能具有新的挑战的环境。能否富有创造性地应对,决定了人们是否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对个体来说,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素质是具有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调适教育目的(目标),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换言之,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而且必然通过影响教育目标而影响到人才素质与规格,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已于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该法明确规定“培养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注:王洪,谈振辉.现代教育环境的思考——赴台湾参加“1998华文网路教学研讨会”有感,第五条)日本在 1996年7月19日就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澳大利亚也早已提出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七项关键能力的要求。(注: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比较教育研究,1998(6):40)所有这些教育目标上的调适, 都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直接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3.现代教育技术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师生及其种种教学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将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学生还可能在更为宽广的信息领域驰骋。同时,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教师交往,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也会增多。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从传递信息的繁琐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带领学生理解、思考、分析问题与创造新的知识;同时,教师与学生交往渠道也将得以拓宽,交往方式更为灵活,这更有利于带领学生从事学识以外的经历与探讨。教师的真正使命可能由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的传授与创造并重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将取代传统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大大有助于构建平等、和谐、与社会相协调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4.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现代“课程”的概念宽于传统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它实际上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即课程的实施)、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即课程内容)等要素,其含义也比“教学”这一概念更为宽广。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涉及到它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学风(潜在课程)、教材、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综合现有研究材料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将使课程单元模块化、课程结构网络化、课程管理学分化、课程覆盖全民化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也包括其中)合理化,其影响也是巨大的。
5.对高校管理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影响也将是全方位的。从管理的环境、手段、方式到管理的观念、目标,都将打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烙印。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重视和利用这种巨大影响以深化教学改革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必要举措。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实或可能性效益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给高等教育已经或即将带来的效果具有以下一般特点。
1.整体效益。现代教育技术已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在起作用,而是由计算机、网络、电视、录相、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多项技术与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理论等众多学科的整合而发生作用的。其作用也不是局部的,而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从而可能带来整体性和综合性效益。
2.促成了许多教育术语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除了人们的观念与行为而外,更为具体的还表现在一些用语的变化上。比如“学习”一词的含义,如今就有了明显的变化。除了通过文字等媒体的学习外,还包括了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而进行的学习,这是20世纪前任何伟大的教育家的“学习”一词中都不包含的内涵。“成绩”的变化也与“学习”的变化相似。曾盛为被人称道的“3R教育”(即读、写、算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基础了。甚至“教育学”一词在英语中也由“education”或“pedagogy”发展为“psychoneuobiochemoeducation”(直译为“心理神经生物化学教育学”)而产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教育术语的变化还表现为一些新的教育术语的产生。比如“计算机化教育”、“计算机文化”、“智能环境”、“创新性学习”、“网络教育”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影响,也预示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优化的教学改革效果的努力将是没有止境的。这“正是教育技术学的本质所在”。(注:张诗亚,周谊.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11)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可能给教育系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这就需要增强教学改革的预测功能,也需要拓展新的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更多的灵活度的教学模式。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上分析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还会深化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人类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之中。诚如本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预言的那样,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带给教育的巨大变化将“意味着单纯的社会再生产决定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教育的发展将要决定社会的再生产”。(注: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71)
现代教育技术是否也具有经济效益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效益本身就意味着它可能对经济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上,在着重发展经济的年代,在工业社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下,整个社会都受其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同现代学校制度、班级授课制度、学校的活动等相似,都顺理成章地从一开始就贯穿了对“经济效益的崇拜”。(注:宗秋荣.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教育研究,1998(2):67,第164页)1996年,计算机教育的著名学者J·Kulik教授甚至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生的益处分析中指出,利用计算机,学生可以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而对同一内容的掌握,则可节省30%左右的学习时间并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张际平.教育技术发展的热点.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98 沪港研讨会论文选)其经济效益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已十分明显了,如今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教育技术在经济效益方面已远非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技术可以比拟的了,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节约,通过师生的不断改革,必将使教育技术的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三)现代教育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可能或现实性弊端
现代教育技术既给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地方便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但也给高等教育诸因素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滥用和误用而产生的以下问题。
1.新的“填鸭式”教学现象——“电灌”。把学生视为机器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被概括为“人-机”关系,而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则可能导致新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可称之为“机-人”关系。“机-人”关系与传统教学上的“人-机”关系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它将传统的灌输方式由“人灌”变为了“电灌”,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违背了教学过程中“人-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也违背了教育“在人际交往中延续文化与传统”这一特点。
2.新的文化侵略。国际间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平衡和不平等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国际资产阶级的文化侵略,可能包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而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主权的掠夺。现代教育技术固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必须在国际化过程中实现“本土化”,以抵制外来的种种文化侵略,维护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犯罪因素毒害学生。据悉,1995年8月24日上市的Windows95,有人当天就提出它感染了病毒。如今,计算机病毒之多、其入侵之快已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地步,而软件病毒直接破坏知识的表达,这对学生的毒害甚至是防不胜防难以估量的。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散布色情、暴力而毒害学生的情况时有揭露。因此,如何预防这种毒害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
4.学生的认知缺损。利用新教育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最终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AI软件的开发是否成功, 而这恰好是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的一个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了学生认知学习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尽管已有能力制造一种丰富生动的声影环境,且人接受的信息有70%~80%来自视听器官的作用,(注:刘庆潭在《CAI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打印稿)一文认为,“在学习比率方面,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但目前多数实验者倾向于承认视听的学习比率为70%~80%)但是,在系统论看来,人的真实感知过程是眼耳鼻舌身诸器官协同作用的过程,而声影环境无论如何“逼真”,都是将视听与触觉、嗅觉、味觉器官的作用相分离的,这种认知器官的缺损如何能保证学生认知结果的真实性?而且上述所谓的“70%~80%的信息的获得是由视听器官带来的”结论是在实物现场中取得的,这在目前尚不足以证明纯声影环境能够避免学生的认知缺损。总之,如何克服学生的认知缺损,是目前的教育技术尚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5.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因素的缺失。怀特海(Whitehead )教授认为,大学是教学的场所,也是科研的机构,但大学存在的理由仅从这两个方面都难以找到,大学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就毫无用处”。 (注:怀特海 .大学的功用(1928年英文稿))怀特海教授几十年前的这一著名论断已为各国高等教育界广泛接受和验证。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尽管有能力展示出形象易懂的知识,但与此同时却冷落了人的积极的想象力,而长久的冷落可导致想象力的衰竭,这显然又是它带给高等教育的一大不幸。难怪后现代主义的著名代表利奥塔教授面对知识所奉行的冷冰冰的运作效能标准所容易导致的恐怖状况时不禁感叹,“教授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注: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72)如果不通过教学改革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提升想象力方面的作用和在丰富学生情感上的功能,那么,高等教育的名称虽然不会消失,真正的“大学”却可能不复存在。
除了以上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误用或滥用还可能在学生的道德领域(注:保曼青.高科技与人类的道德前景.未来与发展,1998(1 ):13)、身心健康领域、社会交往领域和学习的监控体系诸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可看出,我国教学改革真可谓任重而道远。当然,面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改革的诸多难题,我们还必须探明一个更为根本的前提性问题——消除以上负面影响是否可能?回答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的信心基于以下考虑。
(1 )现代教育技术带给高等教育的种种负面影响主要是人们对它的误用或滥用造成的,因此随着全民素质(包括教师素质)的提高,逐步消除“误用”或“滥用”的人为基础,一些负面影响将随之消失。
(2)科学技术的威力巨大而神奇, 为人类自己控制自己提供了日益坚强的技术保障,高等教育有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作用逐步实现高科技水平与高人文素质的统一,从而消除因教育技术本身的不足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并且消除负面影响的能力必将随技术本身的进步而有所增强。
(3)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文性日益增强, “技术为人而存在”的观念日益普遍,外加“功能上的广联性”,必将使高等教育真正走向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融合,从而有效地减少现代教育技术的负面影响,使教学改革获得理想的结果。
标签: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课程论文; 课件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