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关于广东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广东精神文明跨世纪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精神文明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广东开始进入了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特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此相应,在过去二十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的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措施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亟需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广东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措施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增强了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为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变被动应付挑战为主动开展建设,以立为本,自觉、能动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提高人的素质、搞好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面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大量外来思想文化的东西峰涌而至,形成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面对这种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在起步阶段,通过坚持“排污不排外”、有所引进,有所抵制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广东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从被动应付外来挑战开始向注重自身建设发展,并通过自身建设大大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感染力和幅射力。近年来,从创建文明村户到创建高标准文明村镇;从创建文明街道到全面建设安全文明小区;从创“三优”活动到创建文明城市;从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到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从治脏治乱到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组织编写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性读物到组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等等,广东的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思想理论宣传、舆论导向管理还是在道德伦理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工作思路,做了大量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使广东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实践内容越来越丰富、水平和档次越来越高、实际效果越来越好的良性发展势头。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针上,变政治运动的舆论工具为经济建设的思想保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清除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各种观念障碍,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党、全国把工作战略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广东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从为政治服务转到经济建设服务上来,特别是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广东经济迅速走出低谷并实现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多年来,从大力宣传对生产力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利益观念、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务实创新观念,到积极弘扬与市场经济新伦理相适应的义利观、效率公平观、勤劳致富观,再到主动消除束缚人们手脚的各种“恐富症”、“恐资症”、“恐私症”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引导人们从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效地调动起地区、企业和生产者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广东的经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所营造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中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三)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内容上,变脱离客观实际为讲求工作实效,坚持面向群众、注重实践,扎扎实实地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较多地是建立理想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并不适合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大多数人的思想实际,效果也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里,广东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注意及时摆脱这种脱离实际的认识误区,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出发,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事实的工作方向,开展了大量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吸引力的工作,如“百歌颂中华、百书育英才、百片扬国魂”活动;文化艺术上山下乡、科技卫生上山下乡、希望工程、“千村书库”工程、“南粤锦秀”工程;编写《新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等道德教育通俗读物;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在党政机关中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活动等,从而使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四)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上,变居高临下、生硬单一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传统的宣传、教育、灌输等单一手段和途径开展工作,不时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方面作了许多新的尝试,把开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发挥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包括经常性措施、法规制度、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方法、新途径。如结合具体教育内容和对象在文艺、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上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竞赛活动,扶持推广群众性的广场文化、街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群众日常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群众性事业。此外,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还尝试诸如悬赏破案、奖励见义勇为者、奖励不法案件举报者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思路,通过利益机制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并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送别了不平凡的20年,广东迈进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在新阶段增创发展新优势,首先必须增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优势,才能勇敢面对大变革,大开放和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任务。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增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在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新的时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资金和设备,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创造和开发。

广东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文化含量不高的矛盾,经济发展与人的素质相对不高的矛盾。广东每万人口拥有的科技人员仅12.7人,人才的紧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广东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优势,积极发展壮大科技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省的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高智能人才,并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可见知识经济的到来,给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当前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成了发展新阶段的主旋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的关键时刻,以机构改革和实施依法治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整个社会处于本世纪以来最为深刻的转型时期。如何在深化改革中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何在民主化进程中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21世纪,是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较早突破旧的体制,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新体制的过程中,却似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改革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的变动,因而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另一方面则是观念的原因: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明确,观念比较陈旧,精神不够振奋。正由于此,80年代或90年代初崛起的一批企业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纷纷“落马”,一批明星企业暗然失色。事实上,人所具有的根源实践的“创造”能力,首先体现为思想精神的创造能力;人类开创的新世界也首先表现为思想精神为自己开拓的可能性空间之中。而思想状态、精神状态是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我省的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鼓足精神动力,增创思想新优势、理论新优势和观念新优势,以广阔的思想视野、崭新的思想观念、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三)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离不开“全球化”的背景。广东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最先并强烈地感受到港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而关闭门窗,拒绝世界。如何既保持开放的局面,又能不动摇“军心”,从而“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祖国优秀传统,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思想文化地基和保障。

(四)富裕了的人民群众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楼

改革开放经过20年的发展,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以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求知、求乐、求美、求安全成为新时尚。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强调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欲望和追求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型”的。人的本质的这种内在丰富性,以及更多地趋向于精神文化的特点,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的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广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显著增长的特征为: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达到一定水平;居民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种类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精神文化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总体状况仍然不尽人意,离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搞好精神文化生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是精神建设在新阶段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广东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充分表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为此,1998年9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工作会议, 把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以推广中山创建文明城市经验为途径,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向深入作为重大部署之一。但是我们认为,要开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尚须首先在认识上到位,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近年来,在具体实践中,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固然同人们片面重视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同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认识不足、认识不深有关。在一些人看来,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主角”,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因而是条件,是“配角”。这样一来,在一些基层和实际部门,精神文明建设不可避免地沦为经济建设的附属物,陪衬品。

事实上,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条件”、而且是“目的”,精神文明既是条件性又是目的性的建设。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环境是由人来造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具备现代意识、现代素质的现代化人去设计、创造和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的建设,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证。同时,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我们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属于人的现代化,不但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去建设它,而且需要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去享用它。如果在一座拥有众多摩天大楼、五星级宾馆的现代化都市里,人们仍然是愚昧无知、随地吐痰、乱抛杂物,那么,这样的现代化建设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的精神文明是现代化的灵魂,人的现代化、文明化,是中国现代化、文明化的一个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正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这种价值理性意义。

如前所述,广东20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应看到,尽管在客观上近年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相当出色的作用,但在主观上,始终没有摆脱浓厚的“条件”意识和“配角”特征,红极一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说明。在指导思想上总是强调和满足于为某一阶段的所谓中心工作服务,而没有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立功能和目的性意义,从而弱化了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在规划、发展等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不消除这种工具理性的“条件”意识,实践中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在未来跨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应大力澄清以往的模糊认识,重新审视和摆正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位置,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广东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应有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建设主体和享用主体,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的一项宏伟工程。因而,我省跨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中心,把解放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核心任务来抓,以此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思路,今后一段时间,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放人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

在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了创新性的人才,就能抢占知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前一轮的发展中,广东在国内迅速脱颖而出,不仅得益于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更是得益于敢开风光之先的创新精神。而今,随着全国全面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广东原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相对弱化,使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明显突出。广东要继续当好新的发展潮头中的“弄潮儿”,就必须强化创新和超越意识,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对过去20年形成的思维定势进行一次清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第一,开拓创新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为新一轮发展增创新的优势。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人的创新能力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广东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当前广东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新的思路、对策和措施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此,必须扎实做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尤其是武装党员干部的工作,以新的认识水平、新的理论突破推动新一轮创新事业的发展。

(二)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人的素质。

当前,广东正认真组织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增创体制、产业、开放和科技四大优势,保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三大战略”、“四大优势”的实施,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也就是说,要把全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抓好“道德人”和“知识人”的培养。

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和决定人的社会参与和控制素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具有独立自主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而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问题多,过度的物质化、功利化使理想迷失、公德心缺乏、精神与心理健康被忽视。这种人的素质与经济增长层面上的错位,必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制约广东新一轮发展的步伐。因此,一定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当前要着重做的工作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载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文精神,坚持突出作为基础道德文明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思想教育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相结合,坚持重点教育干部和青少年。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可以提高人们完成一定知识生产的本领和力量。因而“科教兴粤”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大战略,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要把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并有效促使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并转化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技能。同时,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广东变成教育强省,以健全配套的教育体系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相结合,培养出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舒适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必须着重做好以下事情:一是搞好文化环境的建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首先通过政府扶持诱导的方法让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高雅艺术走向群众,提高人的文化品位,从根本上改变广东通俗文化、娱乐文化比较发达,而智能型、高雅型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其次,建设“文化精品”工程,集中精力抓好社科研究、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的重点项目,制定扶持精品佳作的一系列措施。再次,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街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使之在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进群众身心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第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保护文化市场健康发育。第六,增加投入,改善文化设施,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是搞好人际环境的建设。随着经济转型,人际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不乏较严重的问题,如社会竞争态势的加剧使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和紧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建立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理应成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际环境建设的内容包括:加强经济伦理的建设,建立公平、守信,有序的经济交往;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形成民主,清廉,高效的政治关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加强家庭美德的建设,形成亲密、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是搞好生活环境的建设。针对当前我省生活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环境脏乱、污染突出、交通阻塞严重、治安形势严峻等,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协调、疏导,改善生活环境的综合状况。首先,严格依法管理,制定和完善市容管理、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秩序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等地方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其次,加强重点整治,主要包括:加强治安管理,坚决打击危害治安、破坏稳定的犯罪分子,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加强卫生环保管理,着重治理死角,治理污染,建设公园和绿地;加强交通管理,整顿好交通秩序;结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为民、便民、利民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把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的活动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着重抓好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示范点,以典型来带动创建活动的深入。

标签:;  ;  ;  ;  ;  ;  ;  

关于广东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