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与世界的差距是什么?_企业利润论文

大企业与世界的差距是什么?_企业利润论文

大企业与世界差距有多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多少论文,差距论文,世界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秋时节,国内业界掀起了一股品牌热。先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出“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公布后,引起不少议论。有人说,中国500强根本就称不上“强”,只能叫“500大”。后有几家企业在北京以宣言方式向全国企业发出倡议:向世界名牌进军。据悉,以中国著名企业群体的名义向全国企业发出这样的号召还不多见。可以说,新近发生的两件事又为企业深化改革、实施名牌战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探讨机会。

有报道说,1992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全国性的名牌战略行动进入实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出《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把名牌战略纳入规范化实施阶段。2001年,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出了第一批57个中国名牌,2002年9月1日又推出了第二批123个中国名牌产品。近10年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出省级名牌产品近6000个。虽然中国产品已进人世界各地,但有人还是指出,中国连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都没有。

从对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大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明显的标志就是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在加快,在一些成长性标指上已赶上或超过世界500强企业。企业增长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式外延增长为主向集约式内涵增长为主转变。今年列入世界企业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但是,中国500强还不算真正的“强”,其与世界500强相比差距很大。这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中可以看出来。

企业规模的差距

从资产角度分析,中国企业500强2001年的资产总额为31439亿美元,世界企业500强2001年资产总额为4866450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2001年的平均资产规模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平均资产规模的6.46%。

从营业收入分析,中国企业500强2001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为7373亿美元,而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排第一位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其营业收入为2198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29.81%;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的5.26%。

从行业比较分析,在银行、石油等行业,我国一些企业的资产规模在行业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国内企业的规模与世界大企业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这从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10个主要行业排首位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额的对比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比如,我国零售业排首位的华联集团公司2001年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零售业排首位的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的1.06%;汽车业排首位的中国一汽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营业收入的3.53%;贸易业排首位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日本三菱营业收入的15.27%,等等。

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反映劳动生产率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2001年世界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9.3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242.6万元,人均利润额为0.64万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5.3万元。而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1.41万元,人均利润额为1.57万元,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的12.95%和29.62%,二者差距相对显著。

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一的国家电力公司来看,其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分别为4003.9547亿元和81.2581亿元,而这两个数字是131.9万人所创造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则很低,分别为30.35万元和0.61万元。而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第一的沃尔玛的营业收入为2198亿美元,利润额为66.71亿美元,分别是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额的4倍和6倍。

再以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与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10个行业首位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比较看,其中,石油石化业排名首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6.67万元,人均利润为1.82万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人均营业收入的2.26%,人均利润的1.41%;银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工商银行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8.19万元,人均利润的1.43万元,相当于美国花旗集团人均营业收入的11.03%,人均利润的3.27%。

赢利能力之间的差距

中国企业500强同世界企业500强在赢利能力上的差距还体现在行业上。2002年世界企业500强赢利能力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计算机应用与服务、贸易、金融、制药等行业,中国企业500强则更多地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电力、邮电通信等传统垄断性行业。

以邮电通信业为例。2002年全球电信市场出现了巨额亏损,排名世界500强第16位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亏损额达到了6.49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通信分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中外电信企业在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并不能证明我国电信企业的赢利能力强于世界著名的电信公司,随着加入WTO后,中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竞争的加剧,中国的电信企业已不可能保持如此高的盈利水平。这说明我们在一些传统垄断性行业,诸如电信、石油、电力等的优势会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开放很快失去现有的赢利水平。

我们的差距恰恰就在于我们一直不能在一些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行业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方面反映了我国大企业对传统行业依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利用我国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任务还很重。

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

由于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低、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升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根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行业调查,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科研开发投入是反映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国际惯例是,企业要保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左右;要保证领先优势,研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就这方面的指标看,中国大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

在纺织行业,2000年欧洲化纤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为3.1亿欧元,其中用于特殊高技术纤维的费用超过销售额的5%。而杜邦公司仅1999年的研发费用就达到16亿美元,占其销售额的6%。反观我国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则存在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1998年至2000年,3年中其比例依次为0.57%、1.01%、0.38%,平均值仅为0.65%,远低于国际惯例中的2%(保证生存)与5%(保证领先)。

技术创新能力弱是中国大型制药企业与世界大型制药企业相比最大的差距,也是最“致命”的差距。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有97.4%是仿制品,基本上整个生物制药行业以仿制为主。

与世界大型制药企业相比,中国大型制药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明显偏低。2000年中国制药12强的研发费用之和不到1亿美元,尚不及1995年GlaxoSmithkline一家公司研发费用的零头。当年,中国制药12强的研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44%,而1995年世界10大制药公司的研发费占销售比例最少的也达到了12.2%,中国制药12强的研发费还不到后者的12%。

在汽车行业,入围世界500强的汽车企业的科技开发费用平均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零部件企业占6%至8%。而我国汽车企业最高开发费用比例不到2%,平均仅为1%左右。在产品开发周期上,国外汽车公司一般为36个月,有的甚至缩短至24个月,而我国汽车企业的开发周期持续时间很长,难以适应汽车市场的变化。创新能力差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整体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我国汽车在可靠性、节能、动力、排放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平均自重上比国外同类车重10%至20%,能耗高10%至50%。

在电子行业,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目前只是全球的一个加工组装基地。在软件、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领域,在移动通信等主要产品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材料、元器件、专用设备到产品关键部件仍依赖于从国外进口。国际上许多大公司为保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都在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发达国家电子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在3%以上。仅1997年IBM公司的研发费就达48.68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惠普、摩托罗拉、英特尔公司分别达到7.2%、9.2%、9.4%。还有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该比例超过10%,如微软公司为16.9%,德州仪器公司的15.8%。

由于研发投入少,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发明专利相差悬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2001年数据,即使在中国,国外企业来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已相当于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5倍以上。从近年的发明专利数量看,国内外申请也差距悬殊:1997年至2000年,国内向国外申请的专利由299件增至1027件;而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由20953件增至26401件,合计90686件,是国内向国外申请的46.5倍。包括专利权的使用和转让在内的“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支差距不容乐观:1997年至2000年,出口(收入)从5500万美元增至8000万美元,总计2.73亿美元。而进口(支出)从5.43亿美元增至12.81亿美元,总计30.36亿美元,高于出口(收入)10倍。由于中国企业500强是我国企业从事发明创造的主体,从中外企业发明专利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大企业与世界大企业在科技上的差距很大。

国际化水平之间的差距

我国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开始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为代表的贸易公司以及以首钢为代表的生产主导型企业开始进行跨国经营。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企业的跨国经营迅速发展,出现了海尔等一大批走向国际化的大企业,但是,其国际化程度仍比较低,还处于低级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做大做强的要求。现在绝大部分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是出口,能海外生产的极少,能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更少,能实现融资国际化的也不多。这种情况在生产性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中表现更为明显。

就绝大多数大企业而言,在组织结构上还没有哪一家具有“多国公司”或“跨国公司”的特点,在经营战略上也没有哪一家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在经营行为和经营机制上还没有哪一家真正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要进行跨国经营,全球化经理人才必不可少。跨国经营的实践证明,全球化经理人必须有在3至4个国家工作的经验,具有全球化意识。如美国花旗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构成,全球化程度非常高,75%的人曾在美国之外工作过,超过25%的曾在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工作过。据调查,在国外工作过的企业经理比例,美国为32%,日本为19%,欧洲为47%,而我国则微乎其微。

纵观世界大企业,它们的国际经济依存度一般都很高,都是依靠全球化人才,利用全球性资源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投资、全球性生产和全球性销售。以钢铁为例,国际著名的大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都非常高,在生产上,一些企业还形成庞大的一体化国际生产网络,在境内

外有众多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在销售中,海外的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一般较高,西欧的钢铁企业大都在50%至70%之间,日本和韩国一般在20%至36%之间。而代表我国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宝钢的国际化经营从总体上看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宝钢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14家控股、全资子公司,但从经营的主要业务看还仅仅局限于钢铁主业的贸易和依托主业的运输及代理业务等,真正体现国际化经营的直接投资还没有进入宝钢实施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宝钢与全球大企业的差距还是较大的。1999年,宝钢实现海外销售总额约占18%左右,与世界其他大钢铁企业相比,该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宝钢在国外还没有一家生产型和加工型的钢铁企业,这与世界前6大钢铁企业在国外有数目不等的生产型和加工型的合资或控股子公司相比,差距更大,这从近年来宝钢出口产品屡屡在某些西方国家遭受反倾销对待可以看得更为明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大企业与世界大企业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现在并不等于未来,随着国内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创新与发展,这种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标签:;  ;  ;  

大企业与世界的差距是什么?_企业利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