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理论问题_宏观经济论文

有关开放宏观经济分析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经济分析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放宏观经济主体与市场

总供给和总需求问题,是任何具有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国家面临的问题。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平衡状态,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也就要求每个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调节。如前苏联及东欧诸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形成供给约束型经济:而另外一些国家,如美国、西欧等国常常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形成需求约束型经济。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一旦超出一定的弹性限度,经济就会出现波动。当需求不足时,资本闲置、失业严重;当供给不足时,通货膨胀率高,供不应求。因此,如何保持二者的平衡,使得整个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宏观经济决策的最终目的就是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偏离呢?根本原因在于决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是不同的经济主体。在开放的宏观经济体系中,总需求是由五个经济主体决定的:居民、企业、政府、银行和外国。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中,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是通过宏观市场体系的调节来实现的。宏观市场体系由以下四种市场构成: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在产品市场上,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动来调节产品市场总供求的失衡问题。宏观资产市场包括非盈利资产市场(货币市场)和盈利资产市场。盈利资产市场是指股票、债券和不动产市场。像价格是产品市场的调节工具一样,利率(货币的价格)是资产市场的调节工具。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通过工资或失业率的变化来加以调节的。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中,总供给仅是由企业这一经济部门决定的。宏观经济研究就是从影响总需求的五个宏观经济主体和影响总供给的一个宏观经济主体出发,来研究宏观经济波动、总供求不平衡问题。实际上,这种宏观经济的波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社会分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宏观经济流图

宏观经济理论的真正兴起,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市场体系的宏观调节有其局限性,政府在宏观系统中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对整个经济从宏观上加以调整、控制和规划。因而,对经济系统中居民与厂商(也就是企业)的研究也应放在整个宏观的、运动的经济系统中;居民和厂商的行为与政府和银行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下面这个封闭情况下的宏观经济流图描绘了这种关系。当把居民、企业、政府、银行这四个经济主体同时放到一个封闭的宏观背景下研究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各自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居民部门来看,居民的日常消费形成了消费需求,从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居民收入的其余部分变成了储蓄。这种储蓄又分三种,一是为日常使用方便而持币在手,二是作为存款存入银行,三是在资产市场上购买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进行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很大程度上受资产市场上的利率调节。与此同时,居民与劳动力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居民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

从企业部门来看,其主要经济行为就是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形成了总供给。此外,企业的投资形成总需求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投资需求。为了获得投资资金,企业或是从银行贷款,或是在资产市场上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途径筹款。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

从政府部门来看,它的支出形成总需求的第三部分。同时政府对中央银行加以控制,再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政府作为国家主管部门,一般无法直接干涉企业、居民的经济行为。因此,在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下,政府控制经济方式一般以间接手段为主。

宏观经济流图

从银行部门来看,银行吸收居民存款、社会闲散资金,同时向企业提供贷款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作用在1929—1933年危机后骤然变得重大,它受政府影响,用贴现率、准备金等手段控制商业银行,并在资产市场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影响经济运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封闭的、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总需求由三个部分组成: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和政府部门的支出。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 日本和美国经济需求结构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一国总供给就是由该国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各国由于各自自然条件、历史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结构也就有所不同。表2给出了中国、 日本和美国的生产结构。

表1 经济需求结构占GDP的百分比

一般政府消费 私人消费 国内投资

1980

1994

1980 1994

19801994

中国

15 13 51

43 35 42

日本

10 10 59

58 32 30

美国

18 17 63

68 20 1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14页。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后,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通过产品市场的调节来实现。产品市场上形成的国民收入,一部分作为税收流回政府,一部分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

表2 经济生产结构占GDP的百分比

农业工业 服务业

1980

1994

1980 1994

19801994

中国

30 21 49

47 21 32

日本4 2 42

40 54 58

美国3 … 34

… 64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12页。

可见,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用这张宏观经济流图来表示,它体现了宏观系统极其复杂的关联。我们不妨将这些流动的渠道想象成为一个复杂精密的工程管道系统。这些管道是橡皮的,具有一定弹性。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处过度膨胀或紧缩,超出管道的承受能力,就很有可能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崩溃。因此,作为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政府部门,其关键的经济职能就是保证各管道之间的顺利畅通,并促进整个宏观经济系统更为和谐有效地发展。政府控制这些管道的手段,在图中已用“阀门”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了。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等)和货币政策(包括调整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经济的方式都是控制经济的间接方式。至于每个“阀门”到底应该拧多大,这是计量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了。如果仔细研究这张封闭情况下的宏观经济流图,会注意到如下几个重要问题:在产品市场上,通货膨胀(物价)问题始终令人关注;在劳动力市场上,较为敏感的是失业问题;在资产市场上,则是利率问题。

这张宏观经济流图详细地描述了封闭经济系统中四大主体、三大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自关联的问题,为人们展示了整个封闭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概貌。在开放经济中,需加入外国这个经济主体。一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贸易联系(产品市场的联系)、劳务联系(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和资本联系(资产市场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的联系也就构成了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部分。表3给出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在开放经济中,还需加入外汇市场以便解决本币与外币的兑换问题。在外汇市场上,人们最关注的是汇率水平和汇率体制这两个问题。

当然,这张宏观经济流图还没有达到理性预期学派要求的理论水平,反映的仅是开放宏观经济系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只注重了政府部门对中央银行影响这一个信息流。实际上,居民、企业、政府都有各自的预期,也都有各自预期的调整。

三、开放宏观经济研究与宏观经济问题

通过对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上述分析,不难给宏观经济研究下一个定义:宏观经济研究是把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衰退;同时,还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品和劳务总产出、产出的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率、汇率等问题。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如何增加产出和就业;从短期来看研究的是如何减少整个经济系统的波动(即经济周期)。宏观经济研究的方式是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抽象为五个经济主体:居民、企业、政府、银行和外国;将市场划分为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些经济主体与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表3 国际收支状况 万美元

进口 出口

1980

1994 1980 1994

中国 2,090,100 12,466,500

2,175,200

11,831,100

日本 15,823,000 60,011,000 16,745,000

46,339,000

美国 34,444,000 83,641,500 33,383,000

95,720,900

经常性转移支付 经常帐户余额

1980

1994 1980 1994

中国 64,000 86,300-321,100 715,700

日本-24,000-282,000-946,000

13,390,000

美国

-103,000 -15,690,000 958,000 -13,618,400

国际储备

1980

1994

中国 1,009,100

5,778,100

日本 3,891,900 13,514,500

美国 17,141,300 16,359,10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0页。

宏观经济着重于研究那些影响消费、投资、政府预算、利率、工资、汇率等经济行为的因素和经济政策,以便能为经济的良性、和谐、持久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对宏观政策的运用具有极敏锐的认识与感应力。宏观经济学目前研究的四个前沿问题是:1.如何解释通货膨胀问题;2.如何解决较高的和持久的失业问题;3.整个经济增长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4.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在处理通货膨胀问题上,争论的关键是政府如何才能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政府如何在不增加失业的前提下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 美国1979 —198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0%,1986年为20%。在治理通货膨胀方法上,世界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较高的货币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货币供给。而另一种的观点认为,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不一定有这种必然关系,如果过分紧缩货币供给,势必造成整个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虽与货币供给有关系,但与居民预期改变有更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较高的和持久的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古典经济学派一直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不会有较高的、持久的失业。然而,本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高达20%的失业率持续了好多年。美国1982年失业率为10.6%,1982—1984年的平均失业率为9%,1989年为5%。对于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世界上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应通过“失业救济计划”,也就是说,在失业后的数月内政府对失业者给予救济,超过期限则不予救济。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对失业问题不必采取任何特殊政策,如失业救济计划、减税、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在美国,这一派以卢卡斯为代表。

整个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也是各国宏观经济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美国经济的增长率20年来一直保持在1.7%左右?”“为什么日本的经济增长比美国快?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趋势到底能够保持多久?”“中国何以在经济转轨的同时,能够保持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寻找近些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可对经济增长做出正确的分析。

政府对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能不能进行干预和应该不应该干预,以及如何最好地干预,是宏观经济学长期讨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点和争论。最主要的分歧在于,一种学派认为,不需要政府干预,如果能让市场完全发生作用,那么,市场机制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另一种学派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能够明显地改变经济运行,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对宏观经济问题的争论,使得各种经济学派纷纷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不断的发展。几十年来,美国有关宏观经济的各派论战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在6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的弗里德曼教授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形成对立。而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麻省理工大学的墨迪里安尼和耶鲁大学的托宾。到了7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有卢卡斯、普雷斯科特、华伦斯。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与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每一个经济主体,都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上的每个变化很快做出合理调整。政府干预只能使经济更加糟糕,因为居民和企业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会立即做出合理的预期,从而将抵消政府经济政策的效力。这种合理预期在卢卡斯等人创立的“理性预期理论”中得到更为全面的阐述,这意味着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宏观调控将更为复杂。而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居民对政策的了解需要时间,厂商也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整,即市场是迟钝的市场。80年代以来,在美国,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开始占有突出的位置。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阿克罗夫、叶伦,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哈佛大学的曼凯尤、萨默尔斯、塞克斯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纳克。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市场价格的变化是要有代价的,不可能变化得很快。他们也强调信息的作用,认为现代化交通工具及传播手段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可能失真,而且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导致了市场仍是一个迟钝而非灵活有效的市场。现代凯恩斯主义者指出,尽管市场中的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都在尽可能寻求他们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仍可能是无法出清的。原因之一是存在通货膨胀;二是价格变化需要一定代价。例如,工资的下降会使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下降,这使得企业无法经常改变其产品价格和工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介入和干预仍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四、开放宏观经济政策

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有两大类:一类是需求管理政策,另一类是供给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外债政策等。供给管理政策主要有两类:一是外延型的供给管理政策,另一类是内涵型的供给管理政策。当然,由于需求管理政策较供给政策而言具有较短的政策时滞和微调性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宏观经济管理中需求管理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需求管理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是由各国中央银行控制的。实现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改变货币存量、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金等。财政政策则由各国政府或由政府某一职能部门控制。实现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改变税收、转移支付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整个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时也叫稳定性经济政策,或称反周期政策。主要是因为设计二者的目的是用来减少整个经济波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但是,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受到进出口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汇率体制和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在不同的汇率体制、不同的资本流动性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表4、表5总结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汇率体制和不同资本流动情况下的长期效果。

稳定性经济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无论在时机上还是在程度上都是很难预料的。从过去40年世界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来看,总地来说并不是十分成功。其原因主要有:1.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式是不确定的;2.政治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整个发达国家经济受这种稳定性经济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看到,一个成功的稳定性经济政策对缓和整个经济波动还是有好处的。但是,一个不成功的稳定性经济政策则可能使经济的波动变得更大、更剧烈。采用何种宏观经济政策,是紧缩性的还是扩张性的,这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认识。这就容易造成主观失误。因此,货币学派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不是由于私人部门不稳定造成的。在过去40年中,发展的过程反复变化,进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与失败并存,知识和理解力正在逐步积累起来。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了,但还有许多仍在争论中的问题没有解决。

表4 固定汇率体制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

汇率体制资本流动性

无资本流动

完全资本流动

固定汇率完全无效 完全有效

浮动汇率完全无效 完全无效

表5 浮动汇率体制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

汇率体制资本流动性

无资本流动

完全资本流动

固定汇率部分有效 完全无效

浮动汇率部分有效 完全有效

在某些方面,政府的干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政府的干预在何种情况下才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呢?经济理论和经验都表明,干预只有在对市场能产生“友善”的情况下才可能是有益的。一般地说,某些私营部门通常无力担负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以及减少贫困、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等工作。但另外一些政府干预行动通常就不符合这项原则。例如,国家从事以下活动就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如产品生产,或保护某些产品的生产,因为进口这种产品的成本要低得多,而其在国内几乎无利可图。检查与制衡制度。把干预持续地置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制约之下。韩国在其市场显示政策有误的情况下,便不再支持重化工业。公开干预。使干预简洁、透明,使其受制度的约束,而不是官方判断力的制约。例如,最好实行关税而不是采用进口配额。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府干预是经济发展经验中最鼓舞人心的。例如,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在不同形式的投资(人力、物质资本和基础设施)和政策质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抽样调查的60个国家中,那些政策发生扭曲、教育水平不高的国家在1965—1987年这段时间内,每年平均增长3%。 而教育水平较高或是政策扭曲程度较轻的国家每年则增长5.5%。 在增加物质资本和经济政策之间,似乎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这种研究本身并未显示因果关系,但它表明在若干方面同时获得进步,后果将比预料的要好。

纵观经济学的全貌,不妨把经济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经济学,一类是应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的本质联系和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应用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则注重如何达到政治经济学指出的发展方向。宏观经济研究多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方法。在发达国家,它为缓和本国的经济基本矛盾——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50—8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说明了这一点。在经济思想史上,宏观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为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可以说,二次大战后西方经济之所以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稳定增长,除了科技进步等因素外,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理论对人们的启示在于,提醒人们宏观总量的调控功能不可能由市场机制来承担,只能由政府来完成。这反映了现代经济的某些共同特征。当然应该指出,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矛盾并不是宏观经济理论所能彻底解决的,它只起到一个缓解作用。但同时更应该看到,尽管目前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对中国用处不大,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无论从观察问题的角度,还是研究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都有借鉴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开放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理论问题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