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成败归因、学习倦怠及其关系研究_高中生论文

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学习倦怠及其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成败论文,关系论文,考试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12)02-0040-05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法,从山东、广东和湖北三省的四所高中学校抽取881名学生作为被试,得到有效问卷869份,其中男生438人,女生431人;高一学生357人,高二学生371人,高三学生141人;363人完成考试成功归因与学习倦怠问卷,506人完成考试失败归因与学习倦怠问卷。

2.研究工具

(1)韩仁生编制的《考试成败归因量表》,其中成功与失败部分均由原因归因、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三部分组成。原因归因部分为按照韦纳三维度归因理论编制的8个子量表:持续努力、能力、临时努力、心境、教学质量、任务难度、他人帮助、运气,共32道题目,采用5级评分;期望变化部分由“你认为下次考试能够成功吗”、“你愿意为提高学习成绩而付出努力吗”两个问题组成;情感反应部分包括欣慰、自豪、感激、惊喜四种,同样采用5级评分。经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2。[1]

(2)胡俏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由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及生理耗竭四个维度构成,共21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学习倦怠越严重。经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2]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方式的现状

(1)高中生考试成败的原因归因情况

经统计,取样高中生考试成功归因方式按得分高低排序依次为:教学质量、持续努力、临时努力、心境、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帮助、运气;考试失败归因方式按得分高低排序依次为:心境、临时努力、运气、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帮助、持续努力、教学质量。表1显示,取样高中生对考试成功的归因比对失败的归因在得分上都要高一些。

本研究以“性别”、“年级”作为变量,对高中生考试成败的原因归因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变量的主效应部分显著;而无论是成功归因,还是失败归因,“性别×年级”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在对“性别”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后我们发现:对于考试成功的归因,取样高中生在“能力”(p<0.05)、“心境”(p<0.01)两个子量表上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均比女生高;对于考试失败的归因,取样高中生在“持续努力”(p<0.05)、“临时努力”(p<0.05)、“教学质量”(p<0.001)、“他人帮助”(p<0.001)四个子量表上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均比女生高。在对“年级”变量进行事后检验后我们发现了以下显著差异:对考试失败的归因,“持续努力”子量表中,高一、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教学质量”子量表中,高一、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任务难度”子量表中,高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他人帮助”子量表中,高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

(2)成败归因对高中生考试成功期望的影响

韦纳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成败期望。本研究探讨了成败归因对高中生考试成功期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考试成功的归因,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下次考试能够成功”(M=3.80,SD=1.01),并表示自己“愿意为提高学习成绩付出努力”(M=4.57,SD=0.79);基于考试失败的归因,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能在下次考试中“有所改变”(M=3.66,SD=0.96),并表示自己“愿意为提高学习成绩付出努力”(M=4.25,SD=1.02)。可见,无论考试成功或失败,取样高中生都希望自己下次考试能够取得成功,并愿意为提高学习成绩付出自己的努力,但在考试成功的条件下,高中生对下次考试成功的期望更加乐观和积极。

(3)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方式与情感反应的关系

韦纳证实了每个原因维度都会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依赖于归因的情感反应会因归因方式的不同而变化。本研究探讨了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与情感反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考试成功归因,大部分高中生表示自己会感到自豪(M=2.42,SD=1.30)、欣慰(M=2.89,SD=1.41)、感激(M=2.51,SD=1.33)、惊喜(M=2.46,SD=1.38);对于考试失败归因,取样高中生大多表示自己会感觉到自卑(M=2.59,SD=1.31)、内疚(M=3.39,SD=1.27)、愤怒(M=2.52,SD=1.28)、沮丧(M=3.47,SD=1.31)。

2.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取样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按得分高低排序依次是:生理耗竭(M=2.89,SD=0.93)、学习低效能感(M=2.70,SD=0.79)、师生疏离(M=2.42,SD=0.88)、情绪耗竭(M=2.35,SD=0.80)。我们对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进行了“性别”、“年级”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取样高中生在“情绪耗竭”(p<0.001)、“学习低效能感”(p<0.01)、“师生疏离”(p<0.001)、“生理耗竭”(p<0.05)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均比女生高;高一学生在“学习低效能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和高三学生,高一学生在“师生疏离”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学生。

3.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取样高中生对成功的归因与其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失败归因中,除“心境”、“任务难度”子量表与学习倦怠量表中的“学习低效能感”维度的相关不显著外,取样高中生对考试失败的其他几项归因均与其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中生对考试成功失败的归因是否正确积极,会对其学习倦怠产生一定影响。

4.学习倦怠在考试成败归因方式上的回归

本研究以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总分为因变量,以考试成败原因归因的8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成功的归因中,“能力”、“教学质量”、“临时努力”、“持续努力”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表明这几个变量会对高中生的学习倦怠起负向预测作用,4个因素对学习倦怠的解释率为38%;对失败的归因中,“持续努力”、“教学质量”、“能力”、“他人帮助”、“临时努力”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表明这几个变量会对高中生的学习倦怠起正向预测作用,5个因素对学习倦怠的解释率为46%。

三、讨论

1.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特点

本次研究发现,高中生对考试成功总体上是从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进行归因,对考试失败则大多从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进行归因;无论成败,高中生都倾向于做内部归因。高中生对成功归因的得分均比对失败归因的得分高,可见他们在对成功进行归因时比对失败归因更加肯定与自信。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成功,影响高中生考试失败的原因较多,而且更复杂,对失败的思考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痛苦和不愉快,因而对失败的思考就会显得更加的不确定。卡尼曼和米勒认为,当一种行为或事件符合有关的标准、显得正常的时候,人们不会产生归因问题;反之亦然。[3]此外,对于考试成功,男生进行“能力”和“心境”的归因显著多于女生,可能是社会文化影响所致,社会要求男生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能力和心理品质,而成功则通常会被看成是能力强的标志;对于考试失败,男生进行“持续努力”、“教学质量”、“临时努力”、“他人帮助”的归因显著多于女生,说明男生对失败更多地进行外部归因,而女生则属于自我反省型。高中生这种对考试成败的归因特点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策略,它能使个体在成功时不至于过于盲目,在失败时也不至于对下次的成功没有信心。

笔者以为,本研究中高中生出现的这种归因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有一种自我保护和趋利避苦的本能,它作为原始的动力激发人的行为。高中生将成功归因于教学质量、持续努力、临时努力、能力等稳定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心境、临时努力、运气等不稳定因素,这种归因方式可以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一种有利于消除焦虑的有效防御机制。韩仁生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这一点。[4]

第二,归因中的“自我贬损归因偏差”。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错误归因倾向。个体倾向于为自己寻找一些有碍成功的小障碍,如果个体取得成功,那么更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失败了,正好可以归因于这些小障碍,以减少自身的压力。自我贬损可以使人不必面对不利的自我归因,既保全了面子,又可以给人留下谦虚的印象,但它对于成功有一定的妨碍作用。

第三,中国人的“自谦”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都是强调做人要谦虚,即使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所获得的成功,也不能张扬。所以,对于成功,高中生将教师的“教学质量”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中国学生尊师的表现。

2.高中生对考试成功的期望和情感反应特点

本研究中,对高中生考试成功的期望分析发现,无论成败,多数人都相信自己下次能够获得成功,并愿意为之努力。显然,如果一个学生对未来的学业成绩抱有希望,他就会充满信心,并乐意为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加倍努力。本研究还发现,个体获得成功后,其对成功的期望和愿意为之努力的程度均比遭受失败后的程度要大,本次考试的成功对于下次成功的意义比失败更大,成功更可能导致成功。

我们还发现,高中生对成功会感到欣慰、感激、惊喜、自豪;对失败会感到沮丧、内疚、自卑、愤怒。欣慰是对自己的肯定,这是个体成功后的一般反应,是对于自己努力付出所感到的一种快感。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他人的帮助,高中生尤其会感激,尊师、感恩的传统美德在高中生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中国人自谦、不居功的特点会使学生压抑心中的惊喜与自豪,因为这在别人看来是不成熟,是骄傲的表现,可见,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已经社会化到了一定的程度。而对于失败,高中生通常的反应是沮丧和内疚,这表明,无论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大部分高中生都能意识到考试失败与自己努力不够有关。他们先是对自身进行反省然后才是对外界的愤怒,这符合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在失败时要敢于承担责任,“揽责于己”才是成熟的表现。不过,虽然他们感到自卑,但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还是相信只要努力,失败结果就是可以改变的,下次还是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在面对失败时,他们不会抱怨他人,也很少产生愤怒,这就体现了他们对学习的责任心。学校和教师可以以此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3.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在学习倦怠量表中得分最高的是“生理耗竭”维度。这是个体倦怠的躯体反应,可能是因为身体反应在学习倦怠中体现得最明显,也最容易被察觉到,而像情绪耗竭这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往往难以觉察。笔者以为,学习倦怠的躯体化表现会让高中生体验到学习的辛苦和精力的不足,而情绪和生理上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两者间耗竭感的相互促进。因而要想降低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我们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生理上,高中生可以进行一些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学习的足够精力;情绪上,学校、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并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健康讲座,教会学生放松身心和有效应对压力,学生自身应该学会在学习压力中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此外,本研究中,男生在心理倦怠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显著,这可能与高中阶段男生的学习压力要比女生大有关。而高一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要显著低于高二、高三学生,则可能是因为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还没有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快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了学习效能感的下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因此而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来面对高中的学习。因此,在高一入学时,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高中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做法。高年级学生将自身好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能够使低年级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快速进入高中学习生活;这样做也能使高年级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豪感,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4.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本研究中,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对考试成功的归因与其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将成功归因于能力、教学质量、临时努力、持续努力,有助于学习倦怠感的降低;对考试失败的归因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将失败归因于持续努力、教学质量、能力、他人帮助、临时努力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学习倦怠。显然,对成功的这种归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对避免学习倦怠有一定作用;而对于失败,如果我们能从运气、心境、任务难度这些因素进行归因,可能会降低学习倦怠感。这表明,无论考试成败,内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均比外部因素大,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可能会出现较低的学习倦怠感,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可能导致更高水平学习倦怠的出现。郭瑛通过调查发现,外控型人格与情绪倦怠、人格解体呈正相关;内控型人格与情绪倦怠、人格解体呈负相关。[5]张治遥的研究则表明,外控组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程度上要显著高于内控组的大学生,内外控信念对学习倦怠程度的预测力最高。[6]这些研究都说明,内控者相比外控者有较低的倦怠水平。而本研究在证明内归因者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比外归因者大的同时,也证明了在具体的成败情境下,如果对失败进行内归因,会使个体产生更高水平的学习倦怠。

综合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中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有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对高中生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使他们形成考试成败的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提高其学习成绩。韩仁生的归因训练研究证明,个体的归因方式其实是一种认知方式,因而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变。[7]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将成功归因于能力、教学质量、临时努力、持续努力这些因素;将失败归于运气、心境、任务难度这些因素。这种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自信心,维护其自尊,并对成功有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情感反应,面对失败,他们也不会出现自卑、逃避的心理,会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有效的行为反应,有效地降低学习倦怠水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标签:;  ;  ;  ;  

高中生成败归因、学习倦怠及其关系研究_高中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