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宽澳门发展空间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关于拓宽澳门发展空间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拓宽澳门发展空间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发展空间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00)01-0010-04

对澳门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在充分审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格局下,用动态的发展眼光,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形成多元、多层次、全方位的互相联结、相互渗透的开放经济网络结构和有机系统,以整体协调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抗衡、竞争中先行一步,谋求中国经济强国的地位,并由此利用澳门带动华南经济圈西江流域及邻近一些省份的经济发展。西江流域应成为澳门的主要依托。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看,澳门的定位和作用应是如下:

一 华南经济圈与环南海经济圈的桥梁

华南经济圈的形成,可以促使与东南亚进行产业协作,形成环南海经济圈。从资源角度看,南中国海有1万亿美元的资源蕴藏,是中国大陆除沿黄—陇兰经济区域带以外唯一资源替代地区,是21世纪中华民族生存的主要依托。

从地缘角度看,环南海地区位于日、欧、美、加经济多角地带、是亚太经济合作区域的中心地带,这一地带主要包括中国、新、马、泰、印尼、菲和越、柬10多个国家。在这一地区,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差别大,但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地域联系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广泛的共同点。尤其重要的是,东南亚华侨的亲缘、地缘、业缘、神缘和物缘五缘网络已越来越成为环南海民间交往的纽带和联系的桥梁,通过华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建立互惠、互补、互助的经济协作圈关系已在初步形成。从长远看,日本市场难以进入,美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而东南亚国家人口众多,商品需求结构与中国相应,是亚洲市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如印度尼西亚有两亿人口,生活水平处中低档,大量需求中国的轻工业品和消费品。在南海诸国家中,彼此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各自的特点来看,可以开展以水平型经济分工为主的混合国际合作模式,开展互惠互利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该地区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东盟国家实现了“农转工”的战略转移,填补了亚洲工业带的缺环,使该地区成为又一块“增长放射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工业化的深化,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向心力更趋加强,势将形成“结构性变动的连锁反应”。从潜在趋势看,它对澳门以及大陆、台湾和香港经济发展的作用,大于以往任何时期和任何地区。环南海经济区形成以后,将出现一个地域庞大(12 983 109平方公里),人口众多(62 401.70万人),经济总量可观(GDP为16 386.27亿美元)),贸易往来频繁(进出口值9 735.95亿美元)的经济区域。

二 通往拉丁语系国家经贸的枢纽

澳门位居亚太地区中心范围,与欧共体及拉丁美洲在经贸、文化和历史方面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历史上澳门就曾是通往马尼拉、墨西哥、果阿、里斯本环球贸易网络一环。中国曾通过香港这一国际化自由港城市推动了与英语系国家的联系,随着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出现,外贸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多元化,中国迫切需要开辟一个通往拉丁语系国家的经贸枢纽。根据有关学者90年代中期统计:世界上以葡、法、西、意等拉丁语言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可称之为“拉丁国家”,有葡萄牙、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墨西哥等30余国。此外,世界上还有50多个国家通用拉丁系语言。两者相加,共有80余个,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1/3强,比通用英语的国家还多。30多个拉丁国家人口占世界1/9,国民生产总值占1/6,经济技术实力相当雄厚,但其对华贸易额,仅占中国外贸总额的7.8%,来华投资仅占外商对华投资1.2%,与拉丁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极不相称。中国同其它50个通用拉丁系语言国家的交流,则更为薄弱。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和拉丁国家之间,缺乏一个像香港那样的国际交流枢纽。扩大中拉交流的当务之急,是造就一个联系拉丁国家的“第二香港”。

澳门与拉丁语系国家有相似的语言,文化背景、罗马法法律体系、悠久的经贸联系,有数以万计的拉丁语系侨属。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与澳门已建立了较好经贸基础。澳门正在成为欧盟与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加强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联系与交流的重要基地。由于中国、葡萄牙和欧盟三方的友好关系,欧盟比较重视将澳门发展成为欧盟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联系纽带。根据有关资料:1992年欧盟和澳门签署了《欧盟和澳门之间贸易及合作协定》。协定涉及工业、贸易、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根据该协定,欧盟和澳门将互相给予“贸易优惠国待遇”,提供共同生产、创办企业、技术转让、金融机构合作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便利,推动澳门制造业多元化,创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掌握市场和获得科技成果的机制和机构。同时,欧盟还在澳门建立了3个面向亚洲乃至欧洲之外所有地区的服务中心。一是欧洲咨询中心,负责协助欧洲中小企业和亚洲中小企业建立各种联系,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和澳门有关银行一起实施欧盟的《亚洲投资伙伴计划》;二是欧洲文献中心,馆藏了欧盟各类公开文件和刊物,并建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站供用户从因特网上查询文献资料;三是欧洲旅游培训中心,负责向亚洲旅游业的同行提供各类有关欧洲旅游的培训。另外,欧盟还向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和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等机构派遣专家顾问,帮助培训政府公务人员,资助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并资助在澳门建立欧洲研究学会等。

欧盟发达拉丁语系国家不仅工业发达、科技领先,而且长于艺术工艺,其时装、制鞋、化妆、食品、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执世界之业牛耳、通过澳门这一窗口,华南沿海将大为受益,开辟一新的天地。

历史上,澳门也是远东与拉美贸易重要一环。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20年代是澳门早期转口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高峰期间,澳门成为里斯本—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阿卡普尔可—利马这条航线上的重要一环。同时,澳门亦逐渐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转口港,经澳门输出的中国产品包括生丝、丝织品、黄金、各种矿产、瓷器、药材、手工艺品等,而经过澳门输入中国的货品包括白银、香料和象牙等,尤以银子为最大宗,而澳门亦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但今日中国与拉美贸易规模、经贸联系,实在与其应达到的水平相差甚远,仅以巴西为例,巴西是拉美大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4位,人口居第5位,将是21世纪十大新兴市场之一,仅亚马逊地区地下资源就达30万亿美元之巨,而目前中国对巴西的出口只相当于对其进口的1/10。

曾为葡属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及普林比西,也是一个广大潜在市场。

三 未来港澳珠三角自由经济区一部

珠江三角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有比较强的经济势力,但对外仍需引进资金与技术、对内吸纳缺乏的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流域经济区的核心,其与澳门的关系(当然也包括香港)应朝泛珠江经济区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发展。使之成为整个珠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导向和产业换代的基地。粤港澳地区具有参与现代国际分工极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条件。按贸—工—农顺序发展加工工业和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国际海运的中转港口产业,发展金融、信息业,高中档食品、罐头、服装及热带亚热带作物和海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工业、电子仪表、精细化工以及建立在南海石油基础上的石化工业及其后续工业,形成外向型的区域经济体系,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关于此点人们一般有共识,本文只强调两点:

1.粤港澳经济区,应朝自由经济区方向发展,区间人员、资金物质、劳务自由流动、依据世界经济形势,选择和实行自由的货币、汇率以及关税制度和政策。关于此点,周运源先生比较早指出了这点,其要点是:

(1)营造自由企业制度的经济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粤港澳企业的“嫁接”。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所推行的自由企业制度。广东的工商企业与港澳的企业实行“嫁接”,增强工商企业的实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并使三地组建起更多更好的跨国企业集团,参与跨国经营。

(2)构建粤港澳自由经济区的近期目标的第一步的试验,应首先实行经济特区的一线彻底放开,把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与港澳地区联结为“小自由经济区”。

(3)构建粤港澳自由经济区的远期战略是中国在实行一国两制的同时,给予广东开放度、自由度更大的自主权。使粤港澳之间的人员、资金、物质、劳务等方面可以自由畅流。随着广东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粤港澳自由经济区的形成,广东与港澳地区经济边界将逐步趋向消失。

2.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成为资金流、物质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集成与传递,集成与辐射的创新发源地,如美国大西洋沿岸与五大湖带,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德国莱茵河谷城市带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一样。城市带的兴起是经济发展梯度变化的主流。现在美国的波士顿城市带,由波士顿向南延伸到华盛顿,纵长约450英里,宽约150英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但人口却达到4000余万,是美国金融业、工商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最集中的地带。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带,其人口与经济实力大致与波士顿相当。日本的太平洋城市带拥有全国大部分的人口与全国经济及科技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带。英国由伦敦向西北经伯明翰、曼彻斯特到利兹的城市带集中了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与经济实力。欧洲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与鹿特丹港向南沿莱茵河,经联邦德国鲁尔区到斯图加特的一条城市带包罗有3000多万人口与联邦德国、荷兰的精华。港澳三角洲的崛起,也将如此。

一国两制是非常现实的政治考虑和措施,但港澳的前途、发展现取决于与珠江三角经济区的自由化进程,人们对此应该有远见卓识。

四 西江流域开拓的引力场与贸易门户

与澳门一水相连的西江走廊有可能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之后,世界经济涟漪效应的又一冲击波区域。西江是伸入中国大西南的水运大动脉,通航里程近万公里,其中西江中游地区作为珠江三角洲沿海开放区与大西南协作区的连结部,成为承东启西的连接部。从历史上看,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西江是云、贵、川、桂、湘和广东西部入海的传统通道。地处西江口的国际商埠澳门,则是西江流域对外贸易的传统门户,大西南的茶叶、丝绸、蔗糖、铜、锡、香料等众多物产多由西江运往日本、菲律宾、印度、美洲、葡萄牙和欧洲。19世纪末,西江被辟为通商水道,内外贸易曾繁荣一时,进出西江的中外和港澳轮船达数千艘,运输货值达千万两白银。

珠江流域沿岸的百色、柳州、南宁、桂林、梧州、肇庆、三水、广州、佛山、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如一串明珠相连,流域经济已初具雏型。珠江上游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游为中等开发地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基础。下游特别是港澳资本充足,对外信息灵通。整个流域区可成为以珠江为纽带的资源互补的经济区。另外,处于其支流地区的是北部湾经济区,粤西湛江是连接广东与北部湾的通道。北部湾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深水岸线、海上油气、海底砂矿、盐、海产品)。在东南亚和大西南两个扇面上有广阔的经济合作前景,在广东、广西、海南结合部区可发展粤西、广西、海南及大西南外贸口岸和窗口,由此带动以下4大产业群体:(1)“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出口加工和远洋运输为主的产业群体。(2)海洋养殖捕捞业。(3)石油化工业。(4)以海洋性旅游资源为开发对象的第三产业群体。

我国正面临着国际资本、技术与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促使西江流域扩大开放,既有利于扩大西江流域本身的开拓,又有利于对大西南的开发。澳门可发挥其国际经济、贸易自由港的整体功能,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开发西江流域各种资源,在西江流域形成各种出口创汇基地和产业密集群。让西江流域成为第二个长江流域产业密集带。从澳门自身的发展来看,西江中游地区的开发可以为澳门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金融上的巨大需求和贸易业的丰富货源,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根据长江三角洲及整个流域的开发经验来看,澳门必须要有广大的纵深腹地,仅靠自身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难以实现的。一个经济中心的大小,除了看自身经济实力的大小外,更重要的要看其辐射和吸引的区域范围有多大和整个辐射、吸引区域的经济实力有多强。西江中游地区的开发,可以大大增强澳门辐射影响区域的经济实力,并通过金融业的巨大需要和贸易业的丰富货源,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香港、新加坡的成功,很大程度正是基于这一点。如果没有大陆巨额的转口贸易,香港的经济是难达到目前的繁荣的。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方面是扩散地区有其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愿意进行扩散;另一方面更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要看接受地区引力场的状况。这里讲的引力场,主要有劳动力场、资源场、区位场、市场场、技术场、资金场。这些引力场,从综合、整体来看,两广西江流域地区是全国发展工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其优势条件主要有:

矿产资源和农副林特产品丰富,提供充足的工业原料;大藤峡和红水河1000多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上游贵州六盘水大型煤矿,可就近获得充足的动力;年通过能力可达亿吨的西江航道和正在分段修筑的南宁——广州高速公路,运输条件优越;上游通往我国大西南,下游通往港澳以及海外,拥有内外两个大市场;发展工业不可少的水资源和劳动力也很丰富;香港、澳门加上初步发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很强的经济辐射中心,两广西江流域地区可以直接受其辐射。这是全国其他任何流域地区所不具备的。

具体地讲,把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的资本、产业和商品优势与西江流域中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开发西江的战略是:

1.建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以及部分技术密集型的西江“产业走廊”。以肇庆、梧州、南宁,柳州等大中城市,作为西江走廊产业布局展开的据点。沿江两岸能供给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各种初级产品,支持沿江产业带的兴起。产业以电子、机械仪表,纺织、食品饮料、医药、日用轻工、建材、陶瓷等为主。

2.在沿江建立一系列优质、高产、高效外向型农业基地和农业地理区。按国际市场需要发挥本地区农业资源丰足的优势,组织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振兴出口,争取更多外汇,从而支援了工业部门,振兴农村经济,最终从总体上促进了本地区的发展。应该说,这方面台湾、泰国已有极好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系列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的沿江平原,发展农林牧副渔条件极好。西江干流沿岸有大面积水域可兴办各种水产品基地,沿江两岸可发展各种南亚热带水果基地,也适合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如蚕桑、麻类、药材等以及反季节蔬菜基地。目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程度已较高,工业、房地产与农业争地、农业逐渐退出,农业所创造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逐步下降。西江流域农业的开发,可弥补其不足。

3.形成自澳门到西江的“旅游走廊”。澳门是南中国珠江口与西江相连的一颗明珠,其城市本身就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汇融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它在世界通向古老东方的旅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更多的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澳新旅客经澳门进入中国西江流域。西江流域沿岸有一批国际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保护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利用其南亚热带奇峰岩洞,湖光山色,飞流瀑布以及多彩民族风情,可建立各类旅游专线。自澳门到西江中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地域文化,经贸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可构成“西江旅游走廊”,吸引日韩、东南亚、欧美及台湾游客,形成一条新的旅游黄金专线。

总之,从澳门经珠江三角州到西江流域的梯级开发,可形成如下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区:(1)中国和亚洲的食品、经纺、耐用消费品的重要制造中心。(2)大型亚热带水果、林业、经济作物、林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3)水火互补的大型电力基地。(4)全国有色金属、建材、锰品、非金属矿、化学工业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5)四通八达的以铁路、港口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业。(6)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机械工业产品基地。(7)多层次、网络状的世界旅游中心和游览胜地。(8)电子工业、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基地。

到此,笔者意犹未尽,还想以美国等大国边疆开发为例,说明西江流域的开发将有助于澳门(当然也包括香港)将其沉淀于金融、股市、房地产、赌业等资本投入西江流域开发的巨大产业之中。根据我国美国西进运动史专家何顺果先生的研究,在美国西进运动之中国内“三角贸易”起了很大作用,所谓三角贸易即美国国内呈“三角型”的商品循环系统,大致可以把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看作是贸易三角的各边,它是美国的一个“区域贸易系统”。在内战前区际关系中曾超过巨大历史作用。正是密西西比河的开拓,以及其后及支流的贸易,构成了美国西部与南部之间的贸易经济联系,标志着美国区域经济的关系的进展。此后各区域的经济专业化得以迅速发展,走向工业化东北部、奴隶制种植园南部和垦殖农业的西部,作为3种社会经济模式,鼎足而立,决定了美国后来历史发展的走向。何顺果先生在评价特纳边疆扩张说时的有关评论,对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很有启发。他认为:从近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点就是,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中都有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是与由商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历史现象,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是从商业资本主义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商业资本主义一般来说首先兴起于沿海及河口地带。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在商业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在此之前的一切时代,社会的分工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的,因此民族之间的分工往往比国内的分工更为发达,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第二,由于“水道开拓了比陆路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海沿河口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所有这些情况和趋势,都可以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历史中找到,美国只不过是一个更突出的例子。

以上分析表明,澳门经济的重新定位在地缘上具有重大意义。其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

对澳门而言,有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的经济繁荣。有助于淘汰、转移夕阳工业,加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对大陆而言,可引进丰富的外资,提高大陆加工出口水平,与工业区、房地产、基础设施开发的同时,也引进了市场观念与管理经验。

澳门将成为物质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集成与传输、集成与辐射的华南经济圈龙头之一。澳门将扮演资本运转基地的角色和跨国公司进入大陆的跳板、“顾问”、“合伙人”的作用,促进中国区域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江流域地区及邻近地区将迅速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市场的加工出口地,并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吸引更多的欧美日韩台投资。

促使华南经济圈和中华经济圈的形成。以粤港澳经济区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形成、构造将产生一种日益相互连接、相互依存效应,提高中华经济区的国际地位。中华经济区将会足以与美、日、德齐驱的全球经济第四级。有人预计至2010年中华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43500亿美元,约占全世界总产值的23%,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本文的结论是:

历史将会证实以下预言:澳门唯一不容置疑的及持久的竞争优势,是与华南尤其是西江流域的密切联系,今后澳门的发展策略应以促进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为大前提。

〔收稿日期〕 1999—08—28

标签:;  ;  ;  ;  

关于拓宽澳门发展空间的几点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