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_孔子论文

中国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_孔子论文

中国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中国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多需要着力克服和遏制的消极、腐败乃至吸毒、卖淫等丑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两大类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建立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法律规范,二是道德规范。法律是治之于已然,而道德是防之于未然。我们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重德育的文化传统,它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资料。

从事现代化建设,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技术;三是要有人才。其中人才是关键。人才首先是具有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教养的问题。人文教养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现存的大量的社会问题都和人的素质差或缺乏教养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只学会一门专业知识或者只掌握了一门技艺,但不懂礼貌,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除了发财,多多赚钱,不知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是需要道德教育的。德育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忽视德育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也不可能塑造出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而没有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就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以实现民族的振兴。

德育说到底是教给社会的人学会在社会中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并且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道德习惯和稳定的道德心理。这是个长期的灌输和训练的过程。德育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称之为“教化”。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培养仁者之心。“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孔子指出就是两个字“爱人”(《论语·颜渊》)他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泛爱众。”《礼记·中庸》上有“仁者,人也”。爱人和人这两种解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爱人的人,才能算作真正的人;也只有真正的人,才会真正地去爱人。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种人必然是损人利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人专替自己打算,不顾公众的幸福,是狗彘不如。”更有孟子,他把爱人作为人兽之区别所在,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相亲的感情,也就是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心伤害同类的心。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这就为人们的行为增加了一种道义上的约束力量。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中指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由于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持起着协调的作用。”我们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中可知,在人类初期曾经有过“人相食”的阶段,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所造成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不忍人之心”得到发展。人类社会终于走出了“人相食”的低级阶段,脱离了“兽性”,光大了“人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因此要教育人保持并发扬“恻隐之心”这是人脱离兽性,发展人性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第二,重视人生教育。中国古代的德育把对人生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将人生德育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方面来说,认为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负有教育的任务。“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戒,年轻时,由于血气尚未固定,为此要切忌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值旺盛,为此要警戒斗殴惹祸;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衰弱,要警示自己贪得无厌。从横向来说,认为德育既应教人“洒扫应对”的小事,也要教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既应有陶冶人性的“内学”,也应有齐家交友、事君治国的“外学”。总之,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接受道德的教育。

第三,进行崇善教育。崇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崇善”就是要人们学会正确解决人际间的矛盾,以达到和谐。孟子是把崇善教育列在德育首要地位的。他的“性善论”就强调人有“善端”,教育的任务在于要保持和发扬人的“天赋”的“善端”。审视中西方的历史可见,崇善的教育是东西方德育的共同内容。但是其发展趋向有所不同。就中国古代的崇善教育而言,主要是从个人与群体、社会统一的角度出发的,也以此为归宿。例如孔子教人做人注重树立“人不能离群”的观念,而荀子则明确提出“人能群,彼不能群”“故人生不能无群”(《荀子·王治》)从而确立了“社会本位”的德育观。传统儒家是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仁”就是“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境界。“仁”的社会理想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大同世界的标志是“人人能各得其所,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所以崇善教育不仅在于自我完善,还在于“兼善天下”。当代学者张岱年先生曾说过:“所谓真正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更不可能是一个自以‘唯我独尊’的人,真正的人应当是富于同情心,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张岱年《人伦与独立人格》《北大学报》1990年,第四期)

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不仅包括德育的内容,而且包括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

首先,认识为仁的重要性,提高为仁的自觉性。孔子说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或?”(《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可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为仁的自觉性。

其次,要增强为仁的自信心。只有重视德育,努力为“仁”,那么人人都可成为尧舜。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思是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会到来。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来受社会习染,人的德性差距逐渐拉大了,表现为善恶的区别。因此,每个人只要有信心,为仁之德就会具备。

再次,为仁要循序渐进。仁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的仁,是超凡入圣了,达到了最完善的人格境界,即君子人格。而最低层次的仁,就是“刚、毅、木、纳进仁”(《论语·子路》)刚强、果敢、朴实、言语谨慎,就离仁不远了。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又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这里“忠信”和“仁”就是具有基本仁德的人。只要加强学习,自觉培养仁德,就可能达到最高层次的仁。“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凡事都要以自身为例想到别人,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总之,为仁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步地将自己修养成为仁者。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编著《学会生存: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一书,将生存问题与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思想。指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全球意识,应当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的后果”,要求他们“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当时加强道德教育的要求尚依附于生存的需要。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关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明确提出了应当有“与二十一世纪相应的伦理规范”,强调要培养“一种全球合作的精神”,使人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总之,不能只关心自己。这也正是传统德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德育主要针对三类人群:

第一,是对从政者的仁德教育。孔子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为政就要端正,为政者率先端正自己,谁敢不端正呢?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从政者具备高尚的德操,就会为百姓做出榜样,从而带动社会风气,所以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从政者的德行好比风,普通人的德行好比草,草上风吹,草定会随风而倒。孔子认为为政者每实行一善,百姓就会在其感召下趋向于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为政者重视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怠慢;为政者做事以义为重,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为政者讲究信实,百姓就没有人敢说假话。因此,孔子说:“上者,民之表也”(《大戴礼记·王言》)

第二,是对民众的一般德育教育。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认为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法是不行的,用刑法强制民众服从,只能使民众害怕而不敢从恶。只有施行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有羞耻心,从而自觉从善,这是刑罚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对学生要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传统的德育一方面重视个体道德成长的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提倡个体修养的自觉性。它既重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又重视社会及家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孔子要学生“立于礼”达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要求学生一要立志,“志于仁”’志于道”“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要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二要内省。要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三要力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秩序,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战略任务。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无疑对社会主义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它是面向整个社会和人生的道德教育,它不仅从微观上把德育放到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加以考察,而且从宏观上把德育放到了个体生活的人文环境的整体中,从总的社会生活结构中进行考察。它从传统德育中获得的借鉴价值有如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政德”的建设,这是现代德育的关键。党和政府各级公务员,处在“为政者”的地位,其“政德”直接影响到各级党政部门的运转效率、工作质量以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对社会道德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因此,现代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公务员的德育水平,把“公正廉洁”作为“政德”的核心,教育广大干部正确对待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清清白白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

二是要抓好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长远任务。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根据青年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实施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始终是首位。我们的学校不能只注重升学教育、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学历教育,我们要把培养青年学生的良好品德,确立远大理想志向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所有的教师都应把教书育人做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在加强学科教学的科学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程的思想性,使科学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教书和育人相互促进。

三是要加强公民的德育教育,这是现代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是一项于社会环境和人的素质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育和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强化道德行为的训练,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真正做到道德精神的标本兼治。为此,要对公民进行系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教育。通过培训、宣传、新闻、舆论、文化、出版等多种渠道对公民进行德育教育。通过长期的教育灌输和训练,培养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

四是要是将现代德育工作法规化。在德育教育中,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和变化,以及空前开放的社会环境,适当引入硬性的约束机制,促进道德规范行为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最终达到道德理想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人们道德意识的获得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有的是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获得体验,有的是通过社会德育教育获得认识,这些认识再通过自身的修养、学识的加工,得到理性的升华,成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德育工作法规化就是要利用国家权力推行道德行为规范,以法律来作为德育的支撑力量,这样可以有效地约束一些人的不道德行为。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珍贵的道德遗产。但它毕竟是历史上的道德,有其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对传统德育思想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用社会主义思想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诠释,让传统德育思想为现代德育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标签:;  ;  ;  ;  ;  ;  ;  ;  

中国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