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_审计风险论文

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_审计风险论文

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风险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除了通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工作,还要依赖于社会环境和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因此,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源自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三个方面: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

(1)审计人员素质成因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这是审计程序的既定因素,这一因素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就会成为审计风险函数的变量:审计人员素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就越大。

(2)审计主体行为成因

审计主体行为成因主要包括审计角色、审计决策、审计检查、审计评价、审计处理处罚以及其他行为造成的审计风险。

①审计角色风险成因是指审计人员损坏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具备有应备的职业谨慎,未履行回避、保密等职业道德准则所造成的审计风险。

②审计决策风险成因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具体审计项目,拟定审计方案,选择审计程序和方法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或影响,使决策行为与实际情况和效果相背离,或者出现严重偏误的可能性。

③审计检查风险成因是指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为审计客体的表面现象所干扰与蒙骗,而产生重大的观察或取证失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的可能性。

④审计评价风险成因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失准的可能性。

⑤审计处理处罚风险成因是指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有悖于客观性、充分性和可靠性,或者没有法定的审计处理处罚依据、擅自改变审计处理处罚种类和裁量幅度、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处理处罚所导致的审计风险。

⑥其他行为风险成因是指上述以外的其他具体审计行为所招致的审计风险,如审计人员未按规定受理听证、行政复议,未能到庭应诉,不履行复议决定或司法判决等行为所造成的审计风险。

(3)审计技术方法成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规模的增加,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但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如果不能驾驭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或者运用了带有缺陷的技术手法,那就极易导致审计技术风险。

(4)审计管理成因

审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因而也与审计风险大小相关,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水平较高,就能避免或减少审计决策风险、审计行为风险和审计技术风险,阻止审计风险从潜在状态向实际状态的转换,降低其发生的机率。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

(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

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的基础,若其内控制度不存在或虽存在但形同虚设或执行乏力,则滋生错弊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就较高,对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控制难度自然也会加大,在此基础上采用抽样审计,审认风险就会更为显著。

(2)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系统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处理方法趋向复杂,如果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就会导致会计工作疏忽,加之社会上不良因素与单位内部松乱的管理相互作用,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主观上违法乱纪的倾向也会导致会计核算以及业务活动错弊的频发;使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3)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态度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设置障碍,故意干扰、阻挠、破坏,或者出具假资料、假单证,误导审计人员;而且随着财务造假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违法乱纪分子对付审计的经验和技巧不断丰富起来,其抗制审计的手法也逐步老辣,因此相应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大。

(三)审计环境方面的成因

(1)外部行政干预

由于我国审计领导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审计机关行政上隶属地方政府,在工作中,除了服从上一级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外,有时不免要按地方长官的“意志”行事,违心地改变审计程序和审计结论,减弱审计执法的力度,搞一些内部平衡或地方保护,使审计独立性、公正性受到损害,从而增加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2)审计法律环境

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有些政策、规章相互摩擦、碰撞,新法与旧法、大法与小法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现行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可能相悖。这些都使得审计无法可依、有法难依,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标签:;  ;  ;  ;  ;  ;  ;  

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_审计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