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游走--论中学古诗教学_古诗词论文

引导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游走--论中学古诗教学_古诗词论文

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中学古诗词教学琐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引导学生论文,意境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07)04-0141-03

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艺术的生动体现。当我们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支曲时,常常通过眼前有限形象自然地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象外之旨”、“弦外之音”。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使人“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见终古”,这就是艺术的生命,意境美的奥秘所在。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作为艺术世界的一颗明珠,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通过诗词有限的意象、语句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美意境。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词大都是具有意境美的名篇佳作。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并领悟古诗词美妙意境,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意境美。

1.紧扣情与景,赏析意境美

清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内足以撼己,外足以感人,意境二者而已”。“意”指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的景物、生活。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葁斋诗话》)。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事例俯拾即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我们紧扣情与景的密切关系,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词所营造的美的意境里。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该诗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行愁交融在一起,堪称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典范之作。作者前四句全是写景,这景是作者眼中之景,又是情中之景,无一不是作者凄凉心境的外化。如何通过诗中的景来捕捉作者的情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将诗中个别之景综合、转化为立体之景,并借助诗中对景物描写的修饰语,去揣摩景中渗透的悲凉孤寂的情,进而感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和他所描写的景物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也可鼓励学生描绘出“小桥流水人家”宁静、美好的画面,使之同“枯藤老树”和“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借此体会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真切感情。教师可通过范读引起学生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在初步感受意境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真切感受作者在景中所包含的情,特别是最后的直抒胸臆句如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我们的学生就能和作者同情共感,进入情境交融、物我合一的境地。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诗句句写景,表面上看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不着一字。若我们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以自己依依惜别亲人、师友的情感来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学生就会领会到该诗是以景来写情,借远处的孤帆,空阔的水面和久久伫立岸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来表达依依不舍、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自然形态下的景,而是在特定情感的支配下经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它无不浸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而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只不过是表达个人情感的依托物。古诗词意境之美表现在意与境的妙合无间,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并变幻出种种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不同的风采。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这一道理,对分析、归纳诗词的思想内容,领会意境美,不无裨益。

2.知人论世,感悟意境美

诗讲知人论世。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明朝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对于诗言志的诗歌艺术来说,更是如此。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而知人又须论其世,即把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教学中如果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了解特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及创作风格,就能拉近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捕捉诗人内心情感,感悟诗中蕴含思想内涵,进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我们可鼓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查阅、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背景的资料,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

如曹操的名篇《观沧海》,诗人将所要表达的感情全部附丽在所写的形象里,诗的意境含蕴很深,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少困难。通过课堂上学生互动、交流有关作者的图片、文字资料及教师的补充介绍,学生就会受到不少启发。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部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他挥戈南下以图统一中国。本诗正是他北征乌桓途中登临褐石山,面对大海时触景生情所作。了解了作者及这一特定的写作背景,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是以沧海自比,通过写沧海,抒发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了解作者及诗的背景,也有助于学生从诗人笔下生机盎然的树木百草中感受到诗人意气风发、振奋进取的精神状态;从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大海形象里体会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气概,学生也更易于融入诗人所创设的壮丽而开阔的意境中。诗常有所托,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歌是很多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其人其事,对发掘作品真正意义,深入理解诗的意境是很有帮助的。如杜牧的《江南村》,整首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意境恢宏、丰满。诗人多角度描写了千里江南春天的景色:莺啼花红、水村山郭、遍布江南的无数寺庙,晴日里明丽鲜亮,烟雨中一片迷蒙。诗人似乎都是在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但通过课前自主合作探索、查阅资料,学生可以明白后二句是“曲笔”,是具有讽喻性的。杜牧所处的晚唐皇帝笃信佛教,他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国修建了四万所佛寺,佛教误国的严重不下南朝,晚唐已处于风雨飘摇中。诗人正是在旖旎、凄迷的景色中寓有委婉的讽刺并抒发了兴亡之感。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学生能更好地走进柳宗元“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深幽意境中,了解作者永贞失败被谪后不屈的精神和悲愤的心情;能明白王安石笔下梅花“凌寒独自开”抗严寒,傲霜雪的品质,其实是作者超群独立,不畏强暴本性的写照;体会到于谦咏石灰即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

在教学中更多地知人论世,不仅能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曲笔达意的方式和特点,也更有利于学生领会到诗中“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和意味深长的意境美。当然,由于人的境遇、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诗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所写的作品,表现的意境也会有所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加以引导。

3.品味“诗眼”,进入美的意境

古诗词篇幅短小,是精练的艺术。历代诗家词人无不讲究炼字,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精炼、传神的语言表达出丰富内涵并创设了优美意境的事例。“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是人们熟悉的炼字佳句。联系诗的上下句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与前一句“绿杨阴外晓寒轻”的“轻”相照应来写的,都是从视觉里写触觉,“轻”写出了春天早晨气温的特点;“闹”则从视觉里写听觉,既传神地描摹出春意盎然、热闹非凡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喜悦的心情。再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诗,“破”、“弄”两字写得极其生动细微,特别是“弄”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把月下的花写活了。这些精炼传神、文约意丰的字通常被称为“诗眼”。它在意境创设方面功不可没。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可谓“一字见境界”。陆机《文赋》里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也可用来说明“诗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用“美点寻踪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主寻找“诗眼”,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应鼓励学生自主赏读美点,大胆说出自己的审美发现,并结合全诗的意蕴和情感来品读“诗眼”之精妙。这样,不但能突出教学重点,避免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弥漫在古诗词中语言的芬芳,进入美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学生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大多能找得出“炼”得好的字、句,但对其中的精妙之理却似懂非懂,在语言表达上也颇感踌躇。针对这一现象,在分析讨论时如果用换字比较的手段,唤醒学生的发散思维,则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时,则可以让学生将“见”改为“望”字,在揣摩比较中,引导他们说出这二字的高下、优劣之处。这样学生能自然地领会到“见”表明诗人是偶然见山,初不经意,它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闲自然,无所用心的情意,创造了一种悠闲恬淡的意境。统观全文主旨来看,“见”又与全篇的精神相契合,而改为“望”字则说明诗人是有意而望,不仅影响了诗的主旨,意境也就全然不同了。

文约意丰、生动传神地表现诗歌意境之美的佳句还有不少,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踏花归来马蹄香”、“吹皱一池春水”中,“绿”、“敲”、“直”、“圆”、“香”、“皱”等等,无不在一字之中尽传物之精神气韵,平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对于这些精炼、传神的语言,教者要引领学生一道欣赏,含英咀华,细细品味,自然而然地步入美的意境中。

4.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言:“真正的创造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需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诗作者常常通过飞动、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加上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及奇妙、瑰丽的意境。以岑参为例,他的诗想象丰富。词采瑰丽、意境新奇。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眼前压满枝头的皑皑白雪幻化成春天烂漫的梨花,咏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丰富飞动的联想与想象也可能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成功地借助通感的手法及“莺语”、“泉流”、“银瓶”、“铁骑”、“裂帛”等意象将可听而不可视,可感而不可见的音乐变成具体有形的艺术形象。又用一连串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接停顿——激越雄壮的过程,让人浮想联翩,深深地陶醉在诗人所描绘的艺术意境中。同样,愁绪作为一种内在情感是很难用文字描摹的,而亡国之君李煜则擅长形象、生动、贴切地描写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他将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繁和难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作者以无尽的江水喻无穷的愁情,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不但形象生动而且传神感人。作者凭借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所创设的凄惋、深远的意境,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古诗词时,不仅要对其中精妙之处予以点拨指导,更要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突破空间、时间上的局限,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力,把词藻还原成一个个生动意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逼真画面,还要让学生调动自己感觉器官的经验,去体会诗歌深层意境,获得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借助各种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再造能力。如教学中可利用与古诗词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渲染气氛,感受意境,让学生从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扩大思维的空间。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绘画来表现诗的意境,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让他们的神思在自主参与创造的艺术天地里翱翔,由此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满眼诗意,满怀诗情,也才能更好地品味出古诗词中深邃而绵远、空灵而优美的意境。

美学家宗白华在《艺境》一书中说:“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而古诗词中的艺术意境同样是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切实有效地继承和发扬这笔灿烂的文化遗产,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新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古诗文的滋养。笔者坚信,随着诗歌教学的日益繁荣,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及鉴赏诗歌能力的不断提高,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及心灵净化方面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标签:;  ;  ;  ;  

引导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游走--论中学古诗教学_古诗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