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此过程中,高职校院的德育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如何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进行创新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创新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965万人,预计到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达1390万人,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万人[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过去高职院校设定的德育教育目标和模式都采用同本科院校相同的思路,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应该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依据人才培养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调整[2],设置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德育目标。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3],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质和职业素养[4]。
高职德育的创新需要建立在职业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上,在高职德育工作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形成对高职教育德育教育的共识,引导、促进德育教育的良性开展。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应该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重视课堂和活动中的“言教”、重视实践中的“身教”和“养成”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合理。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与目标的迷失,以教育为中心,自我评价、自我服务、自我循环;教育发展观的扭曲,往往按照一般高等教育的认识、思维和标准来指导、评估和评价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内涵和指标;教育产业化的“残留”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招生观、服务观、科研观、人才观,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健康生存与科学发展。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正向思维,是一种缺乏把职教发展与区域发展系统联系的西医思维。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站在了区域发展总目标的圈外,受这种扭曲的发展坐标、价值观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德育教育出现偏差。
(二)德育内容陈旧滞后。教师个性化的泛滥(私德)与集体性(公德)的缺失,管理者的“官本位”意识与习惯。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学工作量“挣工分”为主,学院考核与管理偏重于“工作量”,管理思维缺乏目标,由此延伸而来的教师整体的不认同、无奈的服从和被动的对策。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德育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不断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三)德育教育形式主义。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整体认同与关爱问题;教师的价值观、发展观、教学观存在扭曲;学院对教师的管理、服务存在误区,教师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话语权和积极性的被剥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的性和功利性过强,一些德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开展的。
三、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一)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5]。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素质。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图1 职业素质冰山模型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校园德育体系。
道德的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体。当代德育理论批判传统的机械的德育观,尤其反对理性中心主义的主知论的“脖子以上”德育观,强调道德情感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古代德育观的精华,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发于心,是恻隐之心的外发,正是强调情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高职学生不少人被视为基础教育的“失败者”,长期缺乏师长的关爱,他们的情感需要尤为强烈,也正因为如此,要特别注意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培养的正确道德情感,才能化为不思而行的道德习性。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参与者应当关心、尊重、信任学生。高职学生不少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良曾受到教师的歧视、社会的压力、因而自尊心强,而且特别敏感,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不正常,进入高职院校导致心理不平衡。这些需要高职教师用爱心关注学生,抚慰学生的心灵。我们应当建构一个整体性的校园德育体系,不应当将校园德育体系人为地分割为知与行、教与管的两个部分。在实际操作中,细碎的量化考核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往往产生一些明显的反德育的效果。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应淡化繁琐的德育量化考核方法,更加强调评价中的民主,发动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确认是非,提高认识。
高职德育需要强调道德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考察、社会服务尤其是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来提高德性水平。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职业实践中,戒除原有的懒散松懈的毛病;在实践中体会普通劳动者身上所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在实践中认识社会的不同侧面,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引导个体做一个独立的、对社会有益的、被社会所接受的人。但是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解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合,并融会了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高职院校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办学传统以及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与学校德育目标相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德育目标逐步落实的渐进过程。
同时,重视隐性教育因素,创设“企业文化式”的校园心理环境,高职院校要优化隐性心理素质教育环境。要加强校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营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团结友好、宽松和谐的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体意识。紧密结合学生需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课内与课外教育,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完整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形成。高职院校还应当注意创设“企业文化式”的校园心理环境,企业文化要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深化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生产流程,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以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开展相关职业素质教育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的德育活动应该坚持三个认同:对高职教育承担的三大使命的集体认知;对高职教育教师与学生关系特殊性的认同;对高职学生特殊群体的认同;三个转变:单项教育→双向互动、行政主导→需求导向、各自为政→目标统筹;三个融合: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的融合;教育、管理与教学的融合;制度设计、平台搭建与活动的有机融合。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应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中来,我们应“内外兼修”,转变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思想品德出现的新情况,把握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以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技能过硬、思想素质高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2010年9月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2010年9月
[3]朱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57-59.
[4]陈敏.高职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009(9)
[5]张红.李国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128):168-169
作者简介:王东启(1975.09-),男,北京市人,当前职务:党政办公室主任,当前职称:讲师,学历: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王东启 杨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德育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学生论文; 高职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社会论文; 职业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