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发行工作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图书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图书发行在出版社中所占的位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图书发行工作在出版社所处的位置进一步地突出起来,这项工作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根据我社这些年的实际,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出版社所要达到的两个效益,只有通过发行才能够体现,也才能够兑现。图书的社会效益是办社的基本宗旨,是第一位的,是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出版社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社会,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把发行这个环节抓上去。好的书,看的人越多,它的社会效益,它的政治、文化价值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效益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承的。假若我们出的书是好的,投资也是很多的,而在发行这个环节搞不上去,不能使自己出版的图书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使应该看到这些书的人,很多都看不到,我认为这不仅是在经济上的失败,也是在政治上的失败。《中国大百科全书》之所以得到了国家的很多的奖赏,不仅因其编辑水平高、政治观点正确,而且它的发行也是成功的。这部大型图书是以按学科分类形式编纂的,从1981年开始出版到1993年完成,共74卷,1.2亿字。截止至1998 年年底,单卷发行已达到150余万卷,成套发行达到3万套以上,在世界上已发行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台湾还出版了繁体字版。 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这套书共发行了4000套以上。由于在台湾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推荐和宣传,台湾群众知道这套书的人,按人口比例讲,比内地还要多。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发行工作在实现两个效益时的确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实现两个效益的中心环节,是万万忽视不得的。
第二,搞好发行工作,是多出好书、多出精品图书的物质基础,是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杠杆。出版社的经济实力越强大,多出好书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如果一家出版社连自身生存的条件都难以为继,要想让他出更多的精品图书、更多的传世之作,那将是很困难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出版大型工具书为其主要任务的。我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花费了15年的时间,有两万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耗资达800余万元,多数学科卷从编纂到出版大体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而有些卷,如《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中国传统医学》、《中国现代医学》等卷,都花费了10年以上的时间, 编辑和印刷经费达200万元以上。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辑工作,计划用10年完成,初步匡算需花1亿元以上。这样大的开支,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我社的优势是编纂百科工具书,我社的困难也是出在编百科上,如果我社离开了编纂出版百科类图书这个优势,我社也很难长期存在下去。所以怎样壮大百科出版社的经济实力,使我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名副其实的大型出版社,一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就是在坚持出版方向的前提下,尽快地壮大我社的经济实力,而要壮大经济实力,从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就是要千方百计把发行搞上去。最近,我接待了国外的几家出百科类图书的出版社,他们讲,自己的直销队伍就有上千人,发行百科书在国外的共同经验和作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直销队伍。我社就其发行队伍的数量和推销图书的手段,同国内的一些优秀的出版社相比,同国外的一些大型出版社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发行这方面,我们的投入和实现发行的目标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对发行的实际认识还是不够的,重编辑、轻发行的问题还是仍然存在的。
第三,出版社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应该坚持既抓编辑又抓发行“两手抓”的工作方针,应该坚持一把手要亲自抓发行的原则。我抓发行工作主要是抓了三点:一是搞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自己跑到书店、跑到读者家中,面对面的调查,了解书店的经营情况,了解读者的需求,了解我社图书在他们书店占有多少份额,了解读者对我社图书的评价。自己亲自解剖麻雀,比听别人讲,比看有关的文章要深刻得多,心里踏实得多。毛主席说,情况明,决心大,决心来自情况明,这是一点也不错的。二是抓发行队伍。队伍的状况是打胜仗的前提,抓队伍是抓好发行的根基和主要着力点。现在我社共有发行人员40多人,就目前状况来看,还是不适应的,我还是不太满意的,现正在加紧改变中。抓队伍,主要是抓好发行部的主要负责人。这几年,我社发行工作上得比较快,其很重要原因就是发行部的主要负责人比较得力。三是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发行方面的激励政策。我社这几年在对发行人员实行的按实洋计酬的作法,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做到了按贡献计酬,极大地调动了发行人员的积极性。在这种政策的激励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不见了,内部闹无原则纠纷的现象不见了,怕出差的现象不见了,因为多劳就能多得,多收款就能多得,因此,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会一心扑在发行工作上。
二、调动编辑人员重市场、重经营的积极性,这是我社抓发行工作和发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我们从体制到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我社已经出现了人人重视市场,重视图书发行的好现象,那种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编、印、发完全割裂的情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在这里,我着重介绍以下关于编辑人员参与市场竞争,重视图书发行的一些情况。
根据我社的实际,我社的选题、出版和发行是以编辑部为主,我社的核算在全社的统一管理下也是以编辑部为主。按照编辑部所承担的任务,在我社现有的11个编辑部中,有9个编辑部已经实际做到了编、 印、发一条龙。我社发行部同编辑部的关系是订货与被订货的关系。发行部对全社出版的图书并不是全包下来,发行部所发行的图书只占我社发行图书总码洋的40%左右。1998年,我社图书发行是1.6亿元码洋, 发行部只发行了7000万元码洋,其余9000万元码洋是由各编辑部通过系统自己发行出去的。我社的图书基本上是通过三个渠道发行的:一是新华书店系统,约占40%;二是教委系统,约占30%;三是行业系统,约占30%。我社发行部主要是负责新华书店系统和部分教委系统,行业系统基本上是靠编辑部来开展发行业务,部分教委系统也是靠有关编辑部来进行发行的。在这里,我想解释几个问题:
第一,编辑部人员抓发行影响不影响编辑工作?我们实践的结果是影响不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和图书出版的针对性,是利大于弊。
第二,编辑部承担一定的发行任务有什么好处?除了我前面所讲的增强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和为读者服务的观念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把发行业务深入到了有关的行业和系统中去,将编撰图书与发行图书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我社每年都出版若干种专业百科全书,而这些专业百科全书差不多是靠有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及其领导完成的。我们发动和依靠这支编辑队伍参与发行,使我社的发行队伍增加了重要的生力军。我们已出版的专业百科全书,譬如《能源百科全书》、《材料百科全书》、《集邮百科全书》、《旅游百科全书》等图书,系统发行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书店的发行数量。靠行业搞发行,编辑的作用要大大超过一般发行人员的作用,一是他们通过编书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二是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能够说出一、二、三,能够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我社现正在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是主要靠编辑部的人员来打开发行局面。
第三,这么做,发行部赞成吗,有没有互相顶撞的现象?我社实行这种办法搞发行已达6年之久,开始时大家议论较多, 发行部的同志有怨言,编辑部的同志也有的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不断地磨合,这种情况已经基本上解决。为避免相互碰撞和其他一些扯皮现象,我们有两点是很明确的:第一点是新华书店系统和教委系统,一定是要以发行部为主,编辑部门不要搀和;第二是在发行折扣上,各编辑部不能低于发行部的折扣。尽管这样,小的扯皮现象也是不断发生的,问题是小的利益要服从大的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能不能把发行量搞上去。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我社的发行工作不是采取既靠发行部又靠编辑部这么“两条腿走路”的话,要想达到当今这样的发行数量是绝不可能的。
三、对当前图书市场的几点看法
第一,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市场内需不旺,图书市场从总体上看也是处于一个比较平淡的状况,但是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还不能等量齐观。从我所看到的情况来说,图书的销售情况较其它物质商品的销售还好一点儿。今年春节,我在成都逛市场,看到书店的客流量比一般的商场要好得多,因为很多的城市居民对彩电、冰箱、家具等大件耐用商品的消费都已趋于饱和状态。而图书的情况则不是这样的,还不存在饱和不饱和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这种读书的热情。从价格上来说,多数城市居民对购买一定数量的图书,在经济上还是能够承受的,就是说也不存在一个买不起的问题。因此,我认为1999年的图书市场,由于大事多、喜事多这样一个突出特点,一个好的政治气候,其总的销售量可能要比1998年好一些,但不可能出现很旺销的局面。
第二,一批“超级书店”的出现,使中国的图书市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去年和今年春天,我跑了不少地方,看到许多省会和一些著名的开放城市及文化名城出现了不少“超级书店”,其营业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其销售图书品种也都在4万种以上, 而且店堂里的布置及其秩序也都较过去的书店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些书店同美国、日本、德国的一些大型超级书店相比,并不逊色。据初步统计,全国这样的超级书店大概有30—40家,比1996年时的美国超级书店还要多。1996年,我在纽约访问时看到一家很出名的“超级书店”,其规模与我们现在的超级书店也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只不过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布置上还更豪华一些。那么,我国这些“超级书店”的出现,预示我国的书店正在开始进行新的分化,小而全的书店已经不能同大型书店相抗衡;小书店正在向专业书店转变。那么,出版社如何同这些“超级书店”联合起来,进行广泛合作,共同策划选题,共同制订销售战略,共同打开销售局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讨论的一个大问题。听说美国的书店已经走了三步,第一步是分散、无序的发展;第二步是许多书店进入大商场;第三步就是现在,书店从大市场中分离出来,自己搞大型书店,我们国家的书店发展的趋势是什么,需要我们很好探讨。
第三,随着图书买方市场的出现,我们过去所惯用的一年一度或者几度的大型订货会来推销图书、购进图书的方式似乎应该改变了。就出版社来说,在大型的图书订货会上定数多也不见得是个好现象。因为一下子投资过多,不利于资金周转,同时说不定订得多,退货也多,往来反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书店方面讲,他们也不愿意一次订购很多的货,造成更大的压库。不论是大店、小店,他们目前的基本作法就是少进、勤添。由此看来,大型订货会将让位于图书信息的强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大量应用将更促使这一转变的到来。国外的一些书展,特别是法兰克福书展,他们的主要功能就是搞版权贸易和信息交流,并不是以订货为主。看来,我国的图书市场发展也很可能走向这个阶段。
标签:中国大百科全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