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适度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要性论文,可能性论文,优先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部五省经济区是指我国中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省,全区国土面积87.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9.1%;“八五”末期,人口总数为3.13亿人,约占全国的26%;国民生产总值约10799亿元, 约占全国的18.5%。(注:本文所引数据未另有说明的,一律为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计算和整理所得。)该区域处于我国中部枢纽地带,从总体上看,它具有地理位置适中,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特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中部五省适度发展的必要性。
中部五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区域。它既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区性的国民经济综合体,又是支撑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后方地区。研究表明,中部五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力量,这一区域城市化程度高,城市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内交通发达,人力资源相对富裕,教育、科技力量较强,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相对均衡,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有日益突出的地位,适度优先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是中部五省经济发展基本态势的必然要求
中部五省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共计为10798.55亿元,占全国的 18.53%,为东部12省区的32.12%,比西部九省区多32.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部五省为3673.3亿元,占全国的17.81%,比东部少8578亿元,比西部多28.23%。经济规模小于东部大于西部。 中部五省经济结构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结构是在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如果不采取适度优先发展的措施,这种状况在本世纪末不会有根本的变化。
(二)是中部五省经济发展在全国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及功能的必然要求
中部五省不仅经济发展问题规模大,而且人均经济产出水平高,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产品的人均占有水平高。中部五省经济发展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与功能,可进一步归纳概括为“四大”基地。
1.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五省是我国粮棉油生产水平较高的老基地。在国家和地区共同投资正在建设的分布在八个主要省份的50个主要商品粮基地县(市),中部五省就有32个县(市),占64%。在我国14个棉花重点生产基地中,中部五省有7个,占50 %,是西部地区的1.40倍,棉花总产量中部五省为200 万吨, 占全国41.95%的份额;是东部的1.33倍,西部的92.5%。 在全国十大产棉省中,中部五省均列其中,占了半数。油料总产量中部五省为894.8万吨, 高居全国之首,占全国的39.76%,超过东部地区的9%,是西部地区的2.28倍。在全国十大产油省份中,中部五省有4个。猪牛羊肉产量, 中部五省为1360.7万吨,占全国31.9%,是东部的79.2%,西部的1.37倍。在全国十大猪牛羊肉生产省份中,中部五省就有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个省。此外,中部五省在麻、丝、茶、果、药、杂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上其产量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分额, 如麻类总产量约占全国42.03%,茶叶总产量占全国29.09%的份额。中部五省是我国粮、棉、油等重要农副产品的重要商品输出基地,从而为祖国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支持东部地区工业生产需要作出了贡献。
2.是我国原材料及主要初级产品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五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与输出基地,而且是我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原材料及主要初级产品的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五省冶金工业主要产品焦炭、生铁、钢材、铜、铝、锌、锡、钨,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化学工业中的基本原材料、硫酸、烧碱、纯碱等均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5年钢产量为1644.35万吨,成品钢材为1466.98万吨,水泥为10407.85万吨,平板玻璃为3827.93万重量箱, 分别占全国的17.24 %、 16.37%、21.8%、24.35%。据有关资料测度,在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三种重要生产资料中,中部五省调入调出相抵后,净调出量有很大比重。此外,铜、铝、铅、锌、钨等主要有色金属,及“三酸二碱”等基本化学原料也大量调出区外,调往东部地区。
3.是我国内陆腹地的物资商品重要集散地和信息中心。中部五省的地理位置与大宗农产副产品、能源、主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功能,决定了五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与信息交流、传播、扩散的中心基地位置。以1995 年全社会货运量为例, 中部五省在拥有全国8.99%的国土上的集散运送,相当于全国16.48%的货运量。其中铁路货运量集散的16.87%。此外,境内的武汉市已经形成为我国北京、 上海、沈阳、广州媲美的五大信息中心之一,交通、通讯、流通均成为内陆腹地的信息聚集、辐射、扩散重地。
4.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与人才培育与输出基地。中部五省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科技人才培育与输出基地。据对我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与中国教育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五省教育基础较好,高等学校达215所,占全国高校数的20.4%, 高校在校学生占全国20.76%。八十年代中部五省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较大, 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但根据199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看,中部五省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仅为1.2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5%。(注: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中部五省高等人才培育规模扩大,与人口中高等人才占有水平的差距扩大,正好说明中部五省为全国培育并输出了大批高级人才。
(三)是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适度优先发展中部五省,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具体落实。在世纪之交,如果我们采用了中部五省适度优先发展的战略,不仅有利于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失衡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稳定民心,让广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坚定信心、支持改革、拥护开放,夺取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全面胜利。
从中部五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来看,中部五省是我国的内陆腹地,这里有大量的老革命根据地,如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等,这些革命根据地大多数至今不富裕甚至还很贫穷,再不加速这些地区的发展,实在让人从感情上也接受不了。中部五省的很多山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如湘西、鄂西等地,这里贫困人口还很多,要消除贫困,打好扶贫攻坚战,也只有通过加速发展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战略上来讲,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中部五省的事情办好了,经济技术发展的能量就更容易向广大周边地区传播和扩散,中国经济全面加速发展的条件就会成熟。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中部五省的事情办好,单纯希望靠周边的开放开发带动中部的发展,这样花的时间将会更多,代价也就会相应地更大。因此,主张中部五省适度优先发展,是完全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的,决不能以这种观点为新的地方主义。
中部五省经济适度优先发展的可能性
(一)从中部五省经济区的内生性因素来看
根据区域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取决于两类因素,即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与区位条件、社会文化特征、历史沉淀和经济基础等。
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它紧靠东部地区,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都很方便,铁路交错、水网密布,交通条件远比西部便利,且大多数地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生存条件好,适宜于农业发展和规模经营。这是西部地区和其他经济区不可比拟的。
就区位条件而言,中部五省经济区远远好于西部地区的北部内陆省区。中部五省即有比其他省区优先接受我国东部地区技术和经济资源的辐射和转移之利,也有将其产品东出打入国际市场和沿海市场,西进占领内地市场,这就为其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
中部五省经济区的区位条件和环境特征,使其文化具有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开放性。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部五省紧邻东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洗礼,中部五省已经开始更多地接受海洋文明,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造就了新一代勇于开拓、富有进取精神的新人。
更为重要的是,中部五省的自身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中部五省以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亿多人口, 在国内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且极具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地上升。随着改革开放向内地的进一步推进,广阔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吸引内外投资的巨大优势。加上中部五省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效能运输,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科技力量,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其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从改革开放之初直到1994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前三名基本上为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所占据,前五名之内根本没有中、 西部省份。 从1994年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年第一名是安徽、第二位是河南,第四位是江西,而广东排在第十二位。1996年湖北与山东并列第一位,安徽与河北并列第二位,天津为第三位,江西为第四位,福建为第五位。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已被挤出前五名,而广东的工业增长率当年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宁夏仅排为第十九位。这说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正在崛起。
中部省份经济的崛起以及劳动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心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局面,出现了向北、向西移动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在更加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展开;它打破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绝对增长的结构格局,使我国工业化过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安徽、江西和河南等中部省份,都是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75%以下的低收入地区,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也为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东、中、西部收入增长差距过大的区域经济格局展现了曙光。
(二)从中部五省区域经济适度优先发展的外生性因素来看
如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秩序来考察,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国际化是经济空间秩序的三种状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成熟程度逐步递进的三个阶段,与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外部性内部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形式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传递,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产品互补、产业互补是区域传递的三个基本类型。区域传递的累积,在城乡经济空间层面是推动“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的演变;在省区经济空间层面是推动“区域梯度”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在省区与世界市场间的空间层面是推动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国际循环。由此,区域经济空间秩序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新格局。
我国中部五省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传递符合资源互补→产品互补→产业互补的演变规律。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这一演变规律又具有新的特点,而且,中部五省所处的区位决定了它在区域传递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区域传递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在中心城市地区和一些县域比较明显;区域虽具有客观趋势,又存在区域梯度;区域经济国际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开发区已成为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的“母舰”。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看,我国中部五省区域经济应树立新的增长观和新的质量观,从而开拓缩小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的新思路。
同时,我们知道,增长极理论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这就是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从增长极发展初期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向淋下效应转变。这种转变的直接结果就是城市向乡村辐射,其表现形式比较多的就是资金、技术、人才向周围广大乡村地区传递,促进广大周边地区的发展。目前,中部五省经济区正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区外发生扩散效应的时期。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并不十分雄厚,其辐射扩散的范围还不大,只能波及中部五省经济区。
另外,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发展为中部五省经济区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拥有大量资本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面临着市场饱和、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剧等难题,需要通过对外投资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近年来,我国的外商投资热点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布局上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并且在行业上由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转移的趋势。如果中部五省经济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国内改革开放的环境更为中部五省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八五”以来,我国在继续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放了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还批准了三峡工程库区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迅速向内地延伸。特别是浦东开发、沿(长)江开放开发、三峡工程、京九铁路、欧亚大陆桥及其他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更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总之,中部五省适度优先发展既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由东向西传递的客观必然,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迅速制定并实施中部五省适度优先发展的战略,是世纪之交确保中国经济在动态中取得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