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国际学校德育工程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万里论文,学校德育论文,模式论文,工程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1995年由万里教育集团(全民事业单位)投资创办的全日制涉外寄宿学校,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由于本校是一所寄宿民办学校,有明显不同于普通学校的三个特点:
一是学校实行24小时全方位全天候管理,以确保在校学生的安全健康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延长了学生在校受教育时间,有利于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护自理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但也存在不利因素。由于学生上学期间脱离了家庭,不能天天和父母亲人生活在一起,间断了父母亲人的爱护和关心,弱化了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功能。
二是学生来源广,且家庭富裕。据小学低、中、高七个班共280 名学生家庭的调查表明,家住宁波市129人,占46%;外地151人,占54%,还有少数外籍学生。出身企业家家庭的185人,占66%; 家有小轿车的172人,占61%;家有驾驶员和保姆的154人,占55%。
三是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和隔代带养的孩子多。父母离异或分居的43人,占15%,父母在外地、外国,要靠隔代亲属或保姆养的56人,占20%,他们普遍缺乏家庭温暖和母爱。
由于上述特点,我校学生除有一般独生子女的共性外,还有富家子女和离异家庭子女特有的心理个性:一是情感脆弱,抗挫能力差。二是消费早熟,节俭观念差。三是娇生惯养,生存能力差。有的孩子诗、书、琴、画颇拿手,却不会自己系鞋带,进出家门坐轿车,一旦离开了车子就不知怎样上街。他们普遍被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困扰着:既自满又自卑。四是孤僻、胆怯、合群意识差。这在离异家庭子女中尤其突出,在人际交往中有心理障碍,常见表现是害怕、退缩、自我责备和不合群。
在新的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崭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二、德育工程模式框架的构想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提出德育工程模式框架如下:
二位。管理上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方位意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并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空。
二心。师德上要求爱心作前提,责任心作基础。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有机成分和催化剂。师爱的目的是育人才,期望学生从师爱中学会用同样的善良真诚之心去爱父母亲人,爱老师同学,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长大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二主。内容上确立以“五爱”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为主体,情理结合,和谐统一。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并身体力行,是学校德育的主导目标,它植根于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重。工作上针对富裕家庭子女高消费的现状以勤俭节约教育为重点;针对孩子心理上的弱点以培养坚强意志、毅力为重点。
二全。渠道上通过全方位管理、全面渗透。在学校全天候的教学、活动、生活、环境和休闲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不忘。时时不忘安全教育,处处不忘健康教育。在寄宿制学校,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是师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家长的重托。
为了确保德育首位,加强领导,实施德育工程模式框架,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德育处,下设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生活管理领导小组,主管各班的生活教师和护理员工作。
三、德育工程模式实施的探索
(一)以学会做人为德育的总体目标
学校《办学纲要》确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为塑造高质量的万里学人打好坚实的基础。人才的期望目标是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操,宽广的心胸,精博的知识,创造的意识,审美的情趣,自律的精神,和谐的个性,出众的特长,强健的体魄,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国际交往,能赢得国际社会信赖,世界通用豪迈的中国人和认识中国使命的国际人。”学会做人是培养万里学人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小学阶段先就学生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人类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关心负责抓起,内容如下:
关心自己。自理自护,能利用各种条件和机遇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做起。
关心家庭。爱护家庭,履行做子女的责任。从尊敬、体贴父母、长辈做起。
关心他人。尊重和信任他人,同情关心有困难的人。待人诚恳,谦恭礼让,信守诺言。从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尊老爱幼做起。
关心集体。树立集体观念,遵守集体决定,维护集体荣誉。从积极参加班队组和学校集体活动,完成集体交给自己的任务做起。
关心国家。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遵纪守法,履行职责,立志为祖国做贡献。从爱母校、爱家乡做起。
关心世界。热爱世界和平,参加国际合作交流,尊重别国文化习俗,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做贡献。从与各国少年儿童友好往来做起。
关心环境。确立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互相依存的科学观,关心动植物,防止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从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讲究环境卫生做起。
(二)以亲情教育为德育的切入口
情感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中介,也是提高道德认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道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情感发展本身就是德育的目标。改革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工作方式的新德育,应把人的情感交往和情、理、行统一流程作为德育过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成功经验,就是由于遵循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以情感作为德育的发端和能源。
亲情教育富有浓厚的家庭色彩,它对道德行为养成具有相互模仿、暗示、感染和导向功能。单纯由外向内的“训练”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以“情”发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充满爱的愉悦氛围,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则可有效地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连动发展。
按照亲情教育的观点,教师不是训导者,而是以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感去感染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爱”,是在本质上对受教育者付出的真情关怀和爱心。处于亲情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受到教师亲情的感染和定向陶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真善美,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爱心。“亲其师,方信其道”,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容易动感情,也很重感情。
全日制寄宿学校是“大家庭,小社会”,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德育优势。家庭的温暖、父母的亲热和生活养成教育都责无旁贷地落在学校、教师身上。学校如同家庭、教师如同“父母”,学生如同“子女”,同学如同“手足”。对离异家庭的学生,我们尤为关注。“天缺一块谁来补?”万里教师义不容辞以加倍的亲情给予弥补。
(三)以四个类型课程为实施德育工作主阵地
我校按照“大教学论”和“大课程论”思路,形成一个多元、互补、立体、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隐性课程四大类型课程的教学活动,全面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1)教书育人。智育本身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 挖掘各科教学内容内在的思想性,进行有机的德育渗透,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要求“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例如,语文课在教《公鸡的脸红了》、《啄木鸟和大树》时,把课文内在的德育思想——要学会关心和接受关心,自然地渗透在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教师为人师表是德育渗透的又一个侧面。它通过自身的品德外化为教育手段。师生朝夕相处,从穿着仪容、言谈举止到事业心、责任心、爱心,以及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都成为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由于身教不带任何“压力”,是通过师生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因此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共鸣、向往和模仿。所以学生喜欢老师与喜欢他教的课一致,并由于情感——非智力因素介入感知、记忆及思维过程,使认知与情感发展趋于平衡,所以也学得特别好,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效应。
(2)生活育人。衣食住行,人际交往, 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主渠道,是一种日常性的养成教育。“学会生活”是本校“今朝学子”培养成为“明日骏才”的四个目标之一,也是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校要学会生活自理,学会礼仪交往,使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平衡发展。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集体生活规范要求高。为此学校制订和实施《生活与礼仪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生活与礼仪》课程教材,规范生活课程教育。《纲要》提出《生活与礼仪》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与礼仪常识,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人际交往,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按渐进性教育原则提出各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序列,每学期20课,总共200课。
学校倡导艰苦朴素,淡化生活攀比。通过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小学生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的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奉献爱心和亲情。鼓励学生与老少边穷地区学生通信,开展四比:比学习、比纪律、比节俭、比奉献。
当然,现代社会提倡适度消费。我们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节俭美德和提倡适度消费的关系,赋予节俭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通过生活课对学生进行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指导,让学生学会合理花钱,节约储蓄。
(3)活动育人。
“季节”活动。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校特点,确定一年四个季节活动节:万里之春艺术节、万里之夏读书节、万里之秋体育节、万里之冬科技节。
远足活动。春游、秋游是常规活动,让学生回归大自然,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进行文明守纪、关心集体、爱护绿化、保护环境、助人为乐、坚毅勇敢的传统美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常规节日活动。节日是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日子,学校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把节日的气氛搞浓,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并培养参与活动的能力,增长才干。
仪式教育。校园仪式是德育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涵。经过精心设计的仪式,其教育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内化。
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校大队部每个学期制订工作计划,有工作目标和每月工作安排。它在“雏鹰学飞”、“争章夺标”、“手拉手、献爱心”、“你丢我拣”、“绿色小卫士”以及文体、宣传活动中搞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队的活动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教育。
(4)环境育人。
我校地处甬江之滨,东连镇海,西毗宁波,濒临浩瀚东海。现代化建设的宁波市和东方大港北仑在左右两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海口海防遗址在学校东侧,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在学校西侧。还有河姆渡文化遗址、它山堰、保国寺、天一阁藏书楼,以及秀丽的四明山、普陀山和东海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人文地理景观堪称东南之最。此外还由于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炼化”工业城,有蔬菜基地,还有海军港口。从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渠道看,可以从现代化城市、农村建设的欣欣向荣和日新月异来直观地感受祖国的伟大和可爱。还可向工人、农民学习勤劳节俭,向解放军学习优良革命传统和自觉的组织纪律性。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以“五爱”为主线,养成教育为主体,学会做人为目标,亲情教育为切入口,课程结构体系为主阵地的德育工程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是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发展。通过“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对祖国的含义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国旗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其次是日常行为规范有了很大进步。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整洁已蔚然成风。在校懂得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回家懂得尊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事。杭大教育系专家按“学会做人”20项指标,对1996年秋季入学的201、206班和1997年秋季刚进校的207、208班学生进行对比测评。201、206班做到率达70.32%,比207、208班高16.3%。 调查表明学生在校一年进步显著,良好的行为规范得到强化。
其三,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学校倡导“比学习、比纪律、比节俭、比奉献”取代生活攀比风以来,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按“学会学习”20条指标、“学会生活”22条指标对1996年秋季入学的201、206班和1997年秋季刚入学的207、208班学生进行对比测评, 201、206班做到率分别为74.12%和82.30%,比207、208班分别高12.65%和11.25%。从入学一年的二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表明, 五个项目20项指标中,有17项超过省均值。
德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的系统工程,我们的探索是很初步的。德育工程模式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对学校德育将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我们将在素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继续研究探索,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本研究系该校“素质个性化教育综合实验”总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本文经课题指导张定璋教授审阅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