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体系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78(2003)06-0016-05
为什么要建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终身教育研究无法绕开的课题。人们普遍感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应对21世纪的挑战及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内容。然而,这种说法仅仅作为一个“口号”在流行,人们并没有深究其哲学基础。其实,终身教育的价值研究是一个关系到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教育实践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领域。只有用哲学价值论的思维模式来整理现实中的各种复杂的教育价值关系,并理清终身教育价值的概念、构成等,才真正有助于将终身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引向正确的轨道,促进人的素质的真正提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终身教育体系价值的含义
价值这一概念,马克思曾经指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2]在我国理论界,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和“意义说”。所谓“实体说”的基本意思是将价值等同于价值物本身;所谓“属性说”是认为价值事物的某种属性,最主要的是事物的“有用性”。这两种定义的优点是较为感性直观的,也反映了价值概念的客观性。但是这两个界定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界定本身无法真实地解释价值存在的实质;二是它在反映价值客观性的同时却无法面对价值的本质属性——价值的主观性与超越性。“关系说”则是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说明价值的一种价值界定方式。它将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说明,避免了“实体说”、“属性说”的片面性。但是“关系说”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把最现实的价值抽象化了,不能很好地说明价值的动态存在。“意义说”认为价值就是客体向主体呈现的意义,价值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人、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的某些属性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成为主体所追求的目的。[3]有的学者认为,价值关系与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不同,它不是主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它以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为基础,存在和渗透与实践和认识关系之中,并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认识不仅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涉及价值存在的基本属性、不同形态,涉及价值范畴的所有方面。
终身教育的价值,说到底是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在终身教育中的个体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当前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人之为人的终极根据之所在。”[5]终身教育价值反映了人们对终身教育的价值期待,这种期待的差异反映了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功能特点。
二、终身教育价值观取向与特点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中的价值存在形态十分复杂,存在着至少三类最重要的价值问题——“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价值”和“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围绕教育领域展开的价值讨论,但事实上远不是如此简单。正如教育的事实并不是简单的自然事实一样,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与人的价值本性,与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对教育活动本质的分析等等整体性的人类课题密切关联。正是因为如此,教育价值取向才是一个比静观的价值描述和价值分析更为重要的维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才是一个根本性的教育价值问题。[3]
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对文化教育事业带来强烈的冲击,形成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消解了过去教育政治化 、一元化的发展格局,为教育的多元价值追求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瓦解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也淡化了人们对教育目的性价值的追求,过分关注教育的功利性价值。
纵观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发展轨迹,教育价值观存在着两个十分明确而又对立的出发点。一是从人的需要来评论教育价值的“人”的教育价值观;一是从社会需要来评论教育价值的“人力”的教育价值观。前者的追求在于呼唤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成为真正的人;后者的目的在于创造公民、国民,或商人、工人、士兵等。前者认为后者是反人道、非人道,压抑了个性发展,使人非人化;后者认为前者是将教育抽象化、理性化了,而人的价值在于他是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的承担者和创造者。“人”的教育被誉为“理想的价值”,“人力”教育被贬为“工具的价值”。事实上,在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同时,反映了人们“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以往我们常常以哲学价值论的研究框架为教育价值论研究的基本构架,作无所不包的泛价值论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价值研究是不符合教育领域中价值存在及其本质的实际的。
我认为,在讨论终身教育的价值时,除了用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宏观上认识终身教育的多种价值和终极价值外,在兼顾一般价值研究视野的同时,应当将研究重点调整到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上来,分析研究终身教育价值的整体性、潜在性和边缘性。
终身教育价值的整体性是指终身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协调的、健康的发展的价值具有一致性,或者称为终身教育价值的生态性。树立整体价值观有利于对终身教育的价值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更科学地制定发展终身教育的政策、更综合地设计终身教育体系和更合理地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
终身教育价值的潜在性是指终身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是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非现实功利性。认识终身教育价值的这一特点,有助于增强对终身教育的信心,避免在终身教育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
终身教育价值的边缘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个体条件下,终身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的“优势需要”或“普遍需要”的属性。教育的动力是人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可能同时并存,个体之间的需要也千差万别,这样,对个体来说就存在“优势需要”,对群体来说,也存在“普遍需要”问题;由于教育总是应有社会性,同时还受个体的自然条件、需要、后天努力程度和发展的环境的影响,终身教育满足个体的“优势需要”、群体的“普遍需要”。认识这一特点,可以让我们明确终身教育的价值实现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它的实现具有社会制约性,不可能完全超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水平,进行终身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
总之,人们对终身教育价值的理解,不但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性价值的需要,而且有审美、道德、人生、信仰等目的性价值的追求。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却日渐分离,旧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也被打破,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不可避免地带来多元教育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冲突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一种动态的平衡。“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价值观念,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积极扬弃,应兼顾教育的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特别注意开发终身教育的潜在价值和边缘价值。
三、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价值
终身教育体系的价值主要包括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以及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实践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在现代,它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也具有深远的个体价值。
(一)理论价值:促进教育理论的质变
终身教育的倡导者从当代社会变革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以及人类如何迎接挑战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新观念和新思想,它突破了教育在某种具体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从而使教育理论产生了质的飞跃。如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大教育观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本质观、价值观、教学观、管理观、结构观、内容观;终身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制度及其实践模式;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的过程是从生到死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这就使教育理论真正上升为“人的科学”,从而使教育理论摆脱“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的纠缠,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二)实践价值:推动终身教育的科学实施
终身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实践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首先,它推动了办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办学体制是公立教育为主,政府是教育的主要举办者。然而,随着终身教育的推进,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都可以是教育的举办者,其办学体制呈现多样化趋势,有公办民助学校、民办学校、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教育集团等。教育经营和学校经营成为实实在在的组织管理行为。尽管我们说,不能将这些办学形式的出现都归结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作用,但从终身教育所设计的教育理想来看,这些办学形式是终身教育的应有之意。其次,促进了课程改革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再次,加强了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的教育的有机衔接与有效沟通,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连为一体,使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最后,还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终身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助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启发性的。网络、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教学都纳入了其教学范畴。
(三)社会价值: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学习——内在的财富》序言强调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将教育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终身教育也是作为解决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的一个合理方法而出现的,这个重大问题就是从几代人的关系中产生出的问题。”[6]终身教育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挑战而产生。它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政治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军事手段、道德手段等不能比拟的功能。即终身教育社会的作用是全方位的、积极的、持续的。这是由终身教育的本质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必然联系决定的。
整体社会的生产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产生活、精神生产生活、人的自身生产生活。从终身教育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关系来看,行动社会物质生产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提高的基础,终身教育正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科学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从终身教育与社会的精神生产生活的关系来看,社会的精神生产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精神生产者,这种生产者只有通过优质的终身教育才能提供;另外,要提高人们的精神品味、审美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通过终身教育来实现。从终身教育与人的自身的生产生活的关系来看,终身教育是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手段,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和社会认识的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和环境的能力,从而,科学设计与经营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按终身教育的要求逐步完善起来的学习化社会使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地开发和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建立起最庞大而又最经济的教育体系,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创造性潜能得到最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这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终身教育大大缩小了有文化技术、能及时获取信息的个体与阶层同那些因缺乏教育而无知无能的个体与阶层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中日益拉开的差距和由此导致的两极分化与矛盾冲突,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终身教育不仅对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影响,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学家舒尔茨、丹尼森、贝克尔等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技术革新、安定的政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力资源最重要。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终身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教育所开发的人力资源本身具有增值性、长效性,这样,终身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关系。在未来的社会,知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终身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个体价值: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以往的教育虽然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一种抽象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分裂型教育”;同时,由于生存的各个领域都出于分裂、紧张和不协调的状态,人们过于强调学校的选拔性功能,使大多数学生处于失败的恐惧之中。成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与个体的生活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指望培养完人是不现实的。终身教育将人的发展置于具体的、与个体的需要、潜能和命运协调一致的历史环境中,并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根据人生每个发展阶段的需要与可能,提供前后连贯、整体一致的教育,把一个人在智力、体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要素综合起来,在个体不停地卷入“生活”的过程中,在个体的创造性活动中,在理性的指引下,教育利用已有的、现在的和潜在的各种资源,就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使自己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世界公民、实现自己潜能的主人,从而,实现个人的智力、德行、情感、体格等组成部分的平衡发展,不断走向完美,最终真正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具体表现在:(1)它可以促使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其生理、心理的素质得以呈现出来,也可以使人的固有的、内在本性外化出来;(2)使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的本质转移于新生的个体中,也可以说使人类固有的本质内化于个体中。如语言的掌握,文学工具的运用等;(3)按一定社会要求造就出一定样式的合格的社会成员,促进个体社会化;(4)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学习,从而真正发展自己的个性。“终身教育包含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比传统教育更加能够显现每个人的个性。”[7]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终身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的实现是和人的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有效载体和手段,是社会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