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法志”史学思想探析_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王涛“法志”史学思想探析_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王韬《法国志略》史学思想析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史学论文,思想论文,王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5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2)04-0040-06

《法国志略》是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史学家王韬编撰的旨在反映法国历史、地理沿 革变化的典志体史书,是一部缩微的法国简史。这本书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据了十分 重要的地位,是近代史地著作实现“由睁眼看世界到走向世界”的代表作。它详细记述 了法国的历史、地理和现状,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当时取得的进步,也反映了作者的 进步的历史观点和社会思想。(注:瞿林东:《开眼看世界——中国近代史学走向世界 的历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本文拟对《法国志略》的编撰与重订、 近代独特的历史盛衰意识和典章制度方面的特色等,作较为全面的剖析,以就正于方家 。

一、《法国志略》的初撰与重订

王韬(1828-1897),原名畹,字利宾,号兰卿,江苏甫里人。王韬撰著法国史的想法由 来已久。漫游欧洲,使他的爱国主义情绪油然而生,“重见故乡余涕泪,喜从老友话平 生。文章忧患剑戈兴,身世悲凉儿女情。”他决心把亲身见闻的西方历史地理介绍给国 人。在西方史中,他选择法国史作为研究重点。王韬之所以对法国史情有独钟,是因为 法国的盛衰能给近代中国足够的“殷鉴”和启示。法国千余年一直以欧洲大陆最强之国 出现,可谓盛极一时,然“盛极而衰,此其变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魄,此理之常法。 ”(注:《重订法国志略·原叙》。)中国同样面临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与法国历史有 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何从法国历史盛衰变化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法国的覆辙, 是王韬关注法国史的原动机。《法国志略》的成书,是王韬重视法国史的结果。另一方 面原因,当时欧美其它强国志书都有中译本,而独没有法志,为补遗憾,他决心修《法 国志略》。他说:“乃近时英人慕维廉译《英吉利志》,美人裨治文译《联邦志略》… …而法志仍复厥如,亦一憾事,幸冈君千仞、高君二桥为先路之导,余得以踵事增华, 藉成是书,是则余之深幸也夫。”(注:《重订法国志略·凡例》。)可见,《法国志略 》初撰本是对日本史学家修撰的法国史地的增删、改作而成。由于当时的史料和时代条 件的局限,初撰本不仅内容简略,而且体裁、体例上也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都为日后重 订《法国志略》埋下了伏笔。

《法国志略》初撰本,成书于1871年,直接契机导源于改删丁日昌之书。1870年,江 苏巡抚丁日昌将《地球图说》寄给王韬,嘱他“增辑史事”,但“其书自米利坚人原本 译出,仅详舆地志而已,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未极雅驯。”(注:《重 订法国志略·凡例》。)王韬对此书很不满意,他写史目的在于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广阔 图景而且事实清楚的史书。所以,在撰著《法国志略》时,他竭其所能广泛地搜集史料 ,不仅收集了“犹详史地”的《地球图说》,还参考了大量的西方报刊资料,又依据日 人冈千仞的《法兰西志》,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与《西国近事汇编》等书增订。此 外,他还重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史料,八卷“广述”中有不少地方是根据第一手资料来 写的。资料搜集的宏富是保证《法国志略》在同类史地著作中独领风骚的前提。更为根 本的是如何删削已收集的史料,如何确定史书的体例。王韬在这些方面用力甚勤,颇有 创获。他对搜集的史料“为之薽削繁要,区别条例,增损改置,条系件分,凡六月余 ,始得蒇事。”(注:《重订法国志略·凡例》。)这表明他对史料的处理相当慎重。在 具体的编撰原则上,他始终贯彻“略古而详今,舍远而志近”的原则,以此作为去取材 料的标准。编撰体例方面,他感到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用过去的“四裔”、“外国列 传”的旧体例已过时,必须对旧史体进行改造。《法国志略》初撰本在史体方面的改造 ,主要是以纪事本末体弥补典志体的不足,对典志体史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 在体例和编次方面仍不够完善,为1889—1890年《重订法国志略》时,在体例方面的进 一步完善埋下伏笔。

《法国志略》的成书历经近20年的修补、改作,最终于1889—1890年定稿。该书初撰 于1871年,凡14卷。初撰本成书后,作者已感到它在内容和体例上的不完善,便有“重 为更定”的打算。他说:“今上自美罗万氏,下至首领麦马韩,上下一千五六百年,历 代治乱兴废之迹,尽括于十数卷中,挂漏之讥,知所不免,见者幸无讥也。”(注:《 重订法国志略·凡例》。)这是指内容简略而言。在地志占据三分之一的情况下,用8卷 篇幅反映法国历史兴衰变化以及统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确实有“挂漏之 讥”之弊。就体例而言,由于仓卒成书,作者也没有构建一个独创的体系。所以,为修 一代信史,作者觉得有重修的必要,他说:“容俟异日译事稍暇,尚当重为更定,俾法 国自古迄今之事,采摭靡遗,而成一代信史,庶几大快于厥心。”(注:《重订法国志 略·原叙》。)《重订法国志略》一直到1889—1990年才最终定稿。我们现在能够见到 的重订本有二个版本,一是1889年韬园老民手校本,一是1890年光绪庚寅仲春淞隐庐刊 本。经过比较,韬园老民手校本为母本,而光绪淞隐庐本为刻本,学术界主要以淞隐庐 本为研究的底本。

重订本和初撰本二相比较,不难发现重订本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做了较大改动。体例改 进从初撰本和重订本的篇目设置上可窥见一斑。初撰本的编次如下:地理志六卷;广述 八卷,包括法英婚盟和战纪二卷、拿破仑第三用兵纪二卷、普法战纪三卷、琐载一卷。 由此可见,初撰本主要以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为主。而重订本吸收了传统历史编撰学和 西方历史编撰学的长处,提出以典志体、纪事本末体、“广志”、“广述”四体配合的 综合体,对传统典志体史书进行改造。尹达先生对《重订法国志略》体例方面的成就, 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重订法国志略》在典志体改造上超过《日本国志》。重订本的编 次如下:卷1至卷10,是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相结合的事目编年。卷11至卷14,是纪事 本末体,依次叙述法国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卷15是“摭遗”,记难为专篇的军政大事。 卷16至卷17是“广志”上下篇,略如纪传体中的“志”。卷18是“广述”,吸收西方历 史编撰学的优点,记载民间琐事和社会风俗。卷19至卷24,略同于地理志。内容上,《 重订法国志略》首先突出法国历史的沿革变化。从“开国纪原”、“前加颁的纪”、“ 后加颁的记”、“波旁氏记”,一直叙述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了10卷的篇幅,可见 作者对法国历史演变的重视,而这在初撰本中并没有列为专篇来叙述。其次,对关系法 国盛衰的国际关系和战争列为专篇来叙述,计有“法英婚盟和战纪”、“法奥战和始末 ”、“法英助土攻俄记”三篇,略去3卷“普法战纪”。因“普法战纪”在《重订法国 志略》修撰时,已有专书问世,故略去不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再次,增加了初撰本 没有的“广志”上下篇,记叙各方面的制度设施,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囊括了政治、经 济、军事、教育等,又增加了中国典志体所没有的内容,如国会、教会、邮政等志目。 最后才是地理志,依次记叙了“法兰西疆域总志”2卷、“法京巴黎新志”、“法兰西 郡县志”2卷、“法国藩属志”。王韬把地理志放在后面,体现了他重史实和制度的编 撰旨趣。他在《凡例》中,对《地球图说》“详于地理,事实未备”表示不满,又对西 方史书“惟纪国俗、舆地、物产”提出质疑,故在《重订法国志略》时,他把历史事实 放在首要位置。

一部优秀的史著只有经受时代潮流的检验,才可能历经千古而不衰,故历代优秀史家 都把修史作为“名山事业”孜孜以求。为求史书质量,优秀史家数易其稿乃属平常之事 。例如,魏源撰著的《海国图志》之所以能在近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跟他数易其稿,不断发展和完善“师夷”思想很有关联。王韬为使《法国志略》成为 “信史”,初撰不久,即有“重为更定”的想法,这是他作为优秀史家“才、学、德、 识”四长兼具的表现。《重订法国志略》之所以体例更加谨严,内容更加丰富,同王韬 具有优秀史学家的素质密不可分。他能根据当时变化的形势,结合法国历史的实际,把 自身不断完善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倾注于重订本中,可以说重订本是王韬早期改良主义 思想成熟的缩影。另外,重订本中王韬对中外史学对象的不同有所省察,他在《重订法 国志略·凡例》中指出中国正史“专叙历代治乱沿革,天地变异”,西史“则间及民间 琐事,如发明一事,创造一器,必追原其始”。这实际上已经开了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 倡导“民史”,批判“君史”的先河。这也是重订本吸收西方史学的精华,对初撰本不 断改造的结果。任何一部史书要想成为不朽的名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改造,这 就是我们从《法国志略》初撰和重订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二、以史为镜,总结盛衰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对西方的介绍还比较笼统、浮浅,因为他那个时代中西交往主要 通过传教士进行,中国人自己还摆着“天朝上国”的架子。二次鸦片战争的洗礼对国人 的冲击很大,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惊呼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 ”,在“变局”历史观的指导下,他们对中国所处的地位,中国强弱变化之“道”,中 国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在世界历史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王韬在记叙法国历史时,也把探索法国兴衰之道和富强之由以为中国资鉴,作为法国 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在本书的《原叙》、《凡例》、《重订法国志略·序言》中反复 声明“以法为鉴”的撰述旨趣,他说:“二经法都,览其宫室之雄丽,廛市之雄阗,人 民之富庶,兵甲之强盛,未尝不叹其外观之好耀也;及徐而察其风俗之奢靡,习尚之夸 诈,官吏之骄惰,上下之猜疑,亦虑其国不可以为国,而初不料一蹶不振如是之速也! ”(注:《重订法国志略·序言》。)法国表面上十分富庶强大,但实际上早已种下致弱 的祸根。在王韬这里,“强”和“弱”是相对的、变化的,“或谓有国家者,弱即强之 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王韬就是要从法国由强变弱的过程中,总结经 验教训以为具有相同历史境遇的中国“殷鉴”。

《法国志略》卷一至卷十,重点记叙了法国的历史沿革、王朝战争与复辟,直到近代 的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国会的种种政策,记事明晰,详今略古。首卷“开国纪原”,记法 国野番部落的地理位置和种别,以及罗马恺撒大帝恃其军事势力,将法国并入罗马版图 ,法人由是渐入文明之域。佛朗人哥卢味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最终统一法国,国号法 兰西。从第一卷到第四卷“后加颁的氏纪”为法国古代史,记载古代法国的王朝战争和 十字军东征,以及英国侵略法国等重大事件。从第五卷“波旁氏记”到19世纪70年代为 法国近代史,重点记叙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建立,以及对外 发生的一系列战争,还记载关乎法国盛衰的“朋党之争”和普法战争。通过对法国历史 的记载,特别是转折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王韬分析了法国由盛而衰的原因。第一 ,过分崇信宗教。法国自古以来政教不分,天主教徒操纵国家机器,把持文化命脉,控 制国家经济,而统治阶级为取得天主教的支持,同他们结为奥援,因此教会势力日益猖 獗。王韬认为天主教盛行是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之一,他说:“然则主教曾何益人家国 哉?况乎国中教堂相望,教士如林,习教传徒,遗人四出民间,岁糜金赀钜亿万,此法 削弱之由来也。奈何法犹不自知也?法不自知,而尚欲强行之于他国,不亦慎乎?”王韬 一方面揭露天主教削弱了法国的根基,另一方面对法国布教于他国,特别是中国,表示 反感。对此,王韬提出应该政教分开,方可收治世之效,即“政教不相统而适相成,此 世之所以治也。”

第二,统治者实行穷兵黩武的武力扩张政策,造成国势阽危,民生涂炭。作者说:“ 法为欧洲强国,虽壤土不广,而勇悍好战,争地争城,素为列邦所慑。”法仗恃在欧洲 执牛耳的地位,拿破仑时代发动了一系列对外兼并战争,整个欧洲几乎成为它的附庸。 但长期的战争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招致国内反对派和欧洲被征服国家的联合进攻,拿 破仑帝国解体。拿破仑第三并没有吸取其叔父的教训,仍然穷兵黩武,窃位称帝,以致 身为俘虏。拿破仑第一、第三相同的历史命运,正是法国由盛而衰的缩影,是他们“威 兵力则以慑人”的结果。

第三,法国政治浑浊的结果。王韬在《序言》中说:法“千余来年,以强国称于欧洲 ,乃自近今数十年来,政令倾颓,纪纲坏乱,国人分党,互相仇视,诛戳横加,叛者接 踵。”统治者之间的权力之争引起党派林立,各党为攘夺利权聚讼纷纭。法国的“朋党 之祸”就是法国政治浑浊的缩影。拿破仑第一帝国解体后,拿破仑党人、波旁党人、阿 良党人各恢私见,莫衷一是。拿破仑党人、阿良党人主民政,波旁党人主王政,三党之 间的斗争既微妙又复杂,导致法国政坛扰攘不宁。王韬对“朋党之祸”的恶劣影响竭尽 批评:“始而曲折乱朝章,继而干戈扰宇内,终而贤奸混史册,大固酿朝廷之毒,小亦 干天地之和。……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其不误于党祸者,盖几希矣。法党人之盛 ,能不为法国忧乎?”(注:《重订法国志略·凡例》。)法国党人争锋,造成权力中枢 相互掣肘,行政效率低下,在普法战争期间表现相当明显。普法一役,其失在“君臣之 间相互猜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第四,法国没有处理好国际关系。拿破仑第一、第三时期,法凭借在欧洲的盟主地位 ,对外推行强硬的军事扩张政策,招致欧洲其它国家的怨谤。王韬认为处理外交关系贵 在“审势”——“不独审彼势而亦以审我势”,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外交 策略。拿破仑氏在外交上的失败就是过于相信军事实力,忽视同他国讲信修睦的重要性 。正如王韬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分析:“拿破仑之败,诸国之兵力全萃于一法,合谋并 力,于法为难,非仇法也,藉以自得也。逮乎拿破仑第三用兵,虽能绳其祖武,而非结 英以为援,亦不能纵横跋扈也。试观普法之役,英一不预其间,而法遽败,此其明验也 。嗣是而后,列国无复定盟于巴黎斯,而法不能高执牛耳矣。即于欧之事,亦但作壁上 观。”其分析可谓至论,切中了法国败亡的命脉。故而,他以中国在外交上的“讲信修 睦”反衬法国外交的失策,他说:“今我国家抚辑兆众,怀柔万邦,朝堂屏拘夷之习, 公卿采域外之谈。与海外诸国讲信修睦,谴使往来。”(注:《重订法国志略·凡例》 。)

第五,法国重兵不重民也是其败亡的原因之一。“民为邦本”,民心向背关系国家的 稳定和战争的得失。然法在历史转折关头,忽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故其败实是历史的 必然。正如王韬所说:“盖必先得民心,然后能得土地。未有民心不向,而能常有其土 地者也。呜呼!法于此不又当憬然醒悟,而翻然亟思变计也哉?”(注:《重订法国志略 ·序言》。)通过对法国失败原因的总结,王韬认为法国的失败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各 种因素综合作用积渐使然。历史之盛衰有天道和人事二个因素,“天道循环,物极必反 ”,这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但人却可以补天道之失,在衰势未成之前奋力以挽。上述 法国败亡的五个原因,几乎都是人事所为。王韬探讨法国历史,意在告戒国人要奋发有 为,向西方学习,避免重蹈法国的覆辙。

历史盛衰是史家考察历史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传统史家总结历史盛衰往往摆脱不了 “一治一乱”的模式,而且由于“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历史盛衰的总结,眼光 是狭隘的,不可能超越时代条件的限制,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结合起来考察。但是, 王韬在《法国志略》里考察法国历史盛衰却濡染了鲜明的近代色彩。首先,他的历史盛 衰意识具有鲜明的世界史眼光。他是把总结法国历史盛衰以为中国“殷鉴”作为他撰写 法国史的重要目的,改变了过去总结盛衰只从皇朝历史范围内考察的局限。其次,他的 历史盛衰意识是建立在近代变易史观基础上,具有鲜明的近代色彩。他不仅看到法国历 史的“衰”,更看到衰后复振的希望,即如他所说的:“强即弱之机,弱即强之渐”。 再次,王韬开始突破传统史学只从历史运动的表象上分析历史盛衰的规律。尽管由于时 代和自身的局限,这一尝试并没有完成,但他对法国盛衰的分析,是从多层面、多角度 进行的,有些是过去史家根本没有涉猎的。如他对法国外交不当导致法国迅速败亡的分 析,就是从近代特定的国际关系出发,很有新意。总之,王韬在《法国志略》里对法国 历史盛衰的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传统历史盛衰意识在近代的发展。

三、为史学开辟新领域

王韬撰著《法国志略》的目的就是使“一国的典章制度,粲然以明”,故其典志的叙 述颇具特色。首先,他改造了传统典志体的志目,扩大了典志体记载制度、文化的范围 。卷一六至卷一七“广志”共分十九个志目,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 方面的内容。其次,志目是根据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实际情况设立的,具有浓厚的西方色 彩,如“银肆”、“教会”、“邮政”等,在中国典志体史书是找不到的。王韬希望通 过对法国制度、文化的叙述,为国人打开一扇观察世界潮流的窗口,希翼国人能从中西 对比中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先进性,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文化,从而在世界历史坐 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王韬在《法国志略》中明显流露出对西方议会制的向往。他在《广志》篇中赞美法国 议会制度:“国会之设,惟其有公而无私,故民无不服也。欧洲诸国,类无不如是。” 他对议员的“公举”之法也很欣赏,认为“其进身之始,非出于公正则不能得。”在该 书中,他还考察了议会制在法国的沿革及其国会本身的职能。他认为议会制创于法国, 他说:“自法朗崛起,首开国会,遂成君民共治之体”,后腓力四世即位,大修国会之 法,扩大国人的自由权利。拿破仑二朝虽政局嬗变不断,二君仍以国会为遮羞布,帝制 自为。王韬认为法国国会的职权相当大,他说:“法国政治,其权不归统领而归国会。 ”又说:“国家所有行政、刑律,皆有上下二议院持其权。每颁一例,必总统与上下院

议员询谋佥同,然后施行。”(注:《重订法国志略》卷16《国会志》。)这表明议院在 法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韬在《法国志略》中竭力宣扬君主立宪制,目 的是暗示中国效法法国实行议会制度。

王韬对法国政治体制框架的分析是很精彩的,他说:“法国政治以大统小,以尊驭卑 ,以内控外,其体制略同于中国。州郡邑乡,分设专官,以司民事,而其权实总之于上 ,咸尊一律,罔敢有违。”(注:《重订法国志略》卷16《志职官》。)他论法国体制与 中国略相同,是其附会之说;但论其“以大统小,以尊驭卑,以内控外”,是符合资本 主义制度的特点。法国的权力体系仍然是垂直统治的模式,由君主或总统会同国会总揽 大权,地方要听从他们的命令。在中央,法国共设八部,计有内部、外部、商部、农部 、兵部、户部、海部、藩部、刑部,还有一个相当部级的创例院。各部各司其职,无畸 轻畸重之别。地方,按照行政区域的大小,各设专官管理,总之,法国按照近代资本主 义行政管理模式来治理国家,具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王韬记载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轨迹,阐明了政治稳定的重要意义。法国一向是 君主制,自1792年后,名号屡更,先易为帝制,为拿破仑第一帝国,1830年,重改为民 主制,1848年又改为众大臣议政制,1851年,拿破仑第三复改为帝制。针对政权屡更的 情况,王韬表明了他的观点:“近百年来,拿破仑二朝皆以帝制自为,专擅权柄,政出 一人,庶众不服,议论频起。……今日上下相安,殆将十载,因法民之福也。或谓幸无 雄才大略之主,好大喜功如拿破仑者出于其间,故国家幸得升平耳。”(注:《重订法 国志略》卷16《志统系》。)即反对强权者藉武力乱名号,渴望国家政治稳定。

王韬对法国经济的描述突出其“工商为本”的经济政策,并对银肆和国债在经济生活 中所起的作用交口赞誉。他说:“欧洲诸国,皆习航海之术,积资为雄,以致富强。四 民中尤以通商为急务,故问其国中富,则数船以对。法国物丰制美,未尝不足颉颃乎诸 邦,与之并驾齐驱。”(注:《重订法国志略》卷16《志银肆·附国债》。)这是对法国 以工商富国的肯定。银肆和国债的作用,正如王韬分析的:“泰西列国中,可以通有无 ,济缓急,便取携,盛贸易者,莫如银肆。由其立法尽善,足以取信于人,故能渐臻繁 盛,历久而无蔽。“国债者,所以济国用之穷也。每岁子母相权,其利仍归于民,而不 外溢,上下皆有所裨益。”又说:“国债一端,术虽近乎杂霸,然不得已而行之,亦可 赖以济兵食,便转输,无临事支绌之虞。”这些论述恰如其分地评价了银行和国债在资 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银行和国债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在繁荣贸易、便民 、济兵及调节国家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方面,王韬还重点论述了铁路、电报等资本主义新兴产业对法国经济的影响。他 说:“铁路之设,可以增国用,便转输。”故“欧洲各国皆以铁路之多寡,为富强之基 。”法国从1804年开始,大兴铁路建设,至19世纪70年代共建铁路三万八千多里,形成 一个“屈曲环行,周历广远,四通八达,无所不至,不独通都大邑,咸藉其利,即穷乡 僻壤亦皆有辙迹”的铁路网。他对电报的神奇效果更是赞美有加,他说:“智者自设密 码,即代递电报者,亦茫然不之知也,斯真足以夺天地之造化矣,其用之神,不甚广哉 ?”(注:《重订法国志略》卷17《志车路·附电线》。)他还如实地记载法国新兴产业 迅速发展的情况:“车路之建,不过五十年,电线之行,亦不过三四十年,而其盛已如 此,飚发风驰,遍于各国,抑何速也。”

法国是一个“尚武功,喜征伐”的国家,其军队实力雄视欧洲列国。军队分水师和陆 师二种,装备都很精良,配有大型的铁甲战船,大口径的大炮。法国军制,承平之时和 战时军队兵员不同。王韬总结法国军队的特点:(一)军事将领的才能较高。军事将领治 兵素有法度,训练得法,且“皆沈毅好谋,长于韬略,陆攻水战之法,无所不明。”( 注:《重订法国志略》卷17《志兵籍》。)(二)尚武之俗弥漫于军中。法国人尚武成风 ,军队中多乐死忘生之徒,群以竞胜为荣,退败为辱。“故一闻行军令下,举国狂呼, 趾高气扬,争先恐后,几若括财于外府,探物于囊中,易如操券,其乐于致命疆场也如 此。”(三)军队的作战纪律较差。由于法国兵籍“率罪隶黥徒”,这些人“掳杀淫掠, 靡所不为。”一旦战闲,“桀骜者每至无聊思乱。”法国军事上的弊端是其在普法战争 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法国决定实行兵役制改革,1872后,国会集议,新定 兵律,以征兵制代替募兵制,规定:“民由二十到四十,年齿正壮,精力方刚,皆应报 效于国家。悉隶于兵籍,充兵二十年,毋许出资捐免,不准雇人代替。”(注:《重订 法国志略》卷17《志兵籍》。)征兵制的施行,极大地革除了前时的弊端,有效地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

王韬在《序言》中说:法国“国人文化在欧土居中等以下,思虑惠敏,长于工作。新 机奇巧,常出人意表。”(注:《重订法国志略·序言》。)这是从总体上对法国文化的 评价。仔细分析王韬的评价,确实击中了要害,其文化虽有精美绝伦之作问世,但由于 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作品“外观虽耀,内美不彰”。文化和风俗是紧密相连的,如 果风俗不正,势必会戕害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命力。法国风俗就起了这样的作用。正如王 韬所说:“都中风俗,习于豪奢,终日饮酒歌呼无戚容,男女无贵贱,皆竞华饰,喜奢 靡,衣服丽,都游于市。”(注:《重订法国志略》卷17《志风俗》。)这种轻道德,重 享受,崇奢靡,喜猎奇的风俗,注定会影响法国的学风、文风和道德观念。法国文人勤 于学问,格致、天文、历算,无不精通而博究,但因风俗奢靡,所著自然科学著作半似 小说,影响了文章的质量。但是,总体而言,近三百年来,法国学术也取得不少成就。 如1531年,法设印书房,书籍渐广,文学日开;1753年,布舒作测日仪;1755年,法德 里著《万国公法》,尊为定律;1855年,法国大启博物院。总之,这一阶段,法国学术 成就不小,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王韬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 和观点。他渴望在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防止政治上的弊端,渴望政治稳定;经济上 ,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文化上,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对西方的“道 ”提出质疑。他把这些思想熔铸到对法国制度、文化的叙述中,形成了自己关于法国制 度、文化的独特见解。尽管这些见解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毕竟在介绍西方的深度 、广度上超过了前人。

收稿日期:2001-11-01

标签:;  ;  ;  ;  ;  ;  ;  ;  ;  ;  

王涛“法志”史学思想探析_拿破仑·波拿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