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杨月,王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杨月,王燕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 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研究,将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施工概述入手,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形成的原因分析,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分类和特征展开论述。本文根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性分析,提出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的具体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地质灾害治理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问题;滑坡治理方法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岩土层在异变的前提下,出现的突发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边坡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危害,降低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在工程施工的角度看,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对施工工程造成影响,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前,对地质条件进行紧密分析,并提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治理防范,以确保灾害治理工程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施工概述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边坡施工,要根据建筑工程地质调绘的方案,将建筑拟建在单斜构造带的场所。其岩层的产状倾斜角度为125度,倾斜角保持在40度左右。根据建筑工程规范要求,建筑防烈度,在6度以内。根据建筑方阵的参数标准,其振动峰值的加速度需要保持在0.05克。除该类要求外,根据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滑坡自然现象,建筑施工应当使用回填反压技术进行处理,保持基坑的稳定状态,并及时解决场地上的土质建筑结构中材料的腐蚀。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岩体物理性质。岩体的物理性质决定了抵抗外力的能力和强度。一般情况下,亲水性的矿物岩石,如泥岩、云母片岩等,有易于软化的性质,使用该种岩石可能会发生滑坡。第二,岩体内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当岩体结构面切割与边坡呈现分离状态时,其抗剪的强度降低,很可能发生滑坡,如松散岩体。第三,外部浸水对边坡的破坏作用。边坡的变形和滑移一般发生在雨季。可见,水可促进滑动带土石的强度降低,其冲刷作用会对坡脚造成破坏,从而引起滑坡。第四,地震对边坡起到一定破坏作用。第五,人为因素影响,如垦植破坏等。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分类和特征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分类和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粘性土滑坡。该类型的滑坡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第二,黄土滑坡。该种类型滑坡多群集出现,经常出现在高阶地前缘斜坡上。特点是速度快、变形剧烈、规模及能动性强。第三,碎石土滑坡。该类型多沿基岩顶面滑动。滑动面一般携带黏土夹层。第四,均质软岩滑坡。该类型滑坡在滑动过程中,可以顺势旋转,具有抗滑地段。第五,坚硬岩石内的滑坡。其特征是滑动面在坡脚上,滑坡呈现块状,含水量少,能够形成顺层滑坡。

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性分析

(一)边坡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顺坡结构面易于形成滑动面。一般情况下较为稳定,但结构面抗剪强度低,应当注意沿软面的滑动[1]。第二,反破结构面在一般情况下稳定,节理发育演示破击地段,容易形成组合滑动面。受到岸坡中立作用影响,会产生松动变形[2]。第三,圆弧形状滑动面。松散体滑坡一般具有圆弧形滑动面,在边坡治理中可采用压脚方法进行抑制。

(二)人工边坡稳定坡度的选择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天然边坡无法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需要通过切削等手段,对原有的边坡进行改造。或者修筑边坡,提升其稳定性[3]。在确定人工边坡稳定性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岩体的物理性质,还要考虑其结构面组合,滑动面抗剪强度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相似工程的滑坡治理施工经验,对人工边坡稳定坡度进行选择。

五、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

(一)桩间板的科学设置

桩间板的科学设置,就是在桩间设置挡土板,其土板的厚度要设置为300毫米长,其板身应当设置在桩间的中央,板底需要插进土层下方约20厘米。高度应当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确定[4]。桩间板的水平方向,要使用螺纹钢,间距要设置为250厘米,垂直方向的类型与布置间距与水平方向相同。对抗滑桩的施工过程中,要流出一定长度的主筋进行搭接,确保桩板的整体性。

(一)发挥连续梁的作用

发挥连续梁的作用,就要发挥其承接上层压力的可靠性。连接梁的设计值设定为2米,其厚度设置为1米[5]。连接梁的梁身,混凝土强度应当进行毛面处理。其施工中,不仅要严格遵循技术的规范性要求,还要确保模板安装的平整度和牢固性。同时,做好养护工作,提升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三)挡土墙的规范砌筑

对挡土墙进行规范砌筑,就是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对开挖施工的基础范围进行确定,确定好基础脚的尺寸和大小。接着,对地基进行开挖以完成修剪。在挡土墙的砌筑中,可采用分层错缝的方法,实现横缝厚度的均匀。尤其是在基层和墙趾台阶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对通缝进行处理。砂浆的水灰,也要满足相应的要求。填塞过程中,对于凝固性差的砌层,要进行有效的防震。

(四)引入锚杆工程施工

引入锚杆工程施工,也是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锚杆的工艺流程包括:坡面彻底修整、初次喷浆、确定锚孔、清洁锚孔、锚杆制作和安装、增喷灯。这些工艺流程,都需要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设置。此外,锚孔的位置偏差不能超过20毫米,其偏斜度也要控制在5%以内。锚杆的孔径为130毫米,保留一定长度的渣段,确保控洞的清洁度,增加泥浆和土体之间的粘性,避免发生滑坡事故。

结论

采用适当的滑坡治理施工方法,可以实现滑坡的有效处理。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研究,是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施工概述入手,结合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形成的原因分析,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分类和特征展开论述。接着,本文从边坡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人工边坡稳定坡度的选择这两方面,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展开了说明。最后,本文提出了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的几点方法措施。第一,桩间板的科学设置;第二,发挥连续梁的作用;第三,挡土墙的规范砌筑;第四,引入锚杆工程施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地质灾害治理水平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肖华杰.河岸边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防治——以南宁市某学校滑坡灾害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09:87-88+103.

[2]郭小楠,胡熠娜,刘焱序,等.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7,02:627-635.

[3]杨娟.多轴旋翼无人机航摄在三峡库区群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锰业,2017,01:147-151.

[4]张幼莹,余江宽,张丹丹,等.国产卫星影像本底数据更新的实用方案——以地质灾害易发区遥感影像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7,01:149-157.

[5]陈曦炜,裴志远,王飞.基于GIS的贫困地区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03:343-352.

论文作者:杨月,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杨月,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