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论文_付萍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论文_付萍

付萍

(新疆省阿勒泰市金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摘要】 目的:观察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与预后效果。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言语不清(37.5%)、头晕(42.0%)、偏侧肢体乏力(56.0%);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以高血压(80.0%)、高脂血症(45.0%)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小脑与脑桥;预后不良者占24.0%,死亡率为4.5%,患者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缺乏特征性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应尤其注意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者,改善其预后效果。

【关键词】高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077-01

年龄增长是发生脑梗死的一项危险因素。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多,临床上出现了许多高龄(年龄不低于80岁)脑梗死患者,其身体状况差、免疫力低,不仅生活质量降低,且死亡率较高[1]。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效果不同于前循环梗死,涉及此方面的研究也较少。笔者观察了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过头颅MRI证实有责任病灶存在于后循环供血区域内。其中男性98例,女性102例;年龄80~96岁,平均(84.2±1.8)岁;单发病灶者152例,多发病灶者48例。本次研究排除脑出血患者、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200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160例)和高脂血症(9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80.0%和45.0%,除此之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10例,占20.0%,饮酒史24例,占12.0%,冠心病32例,占16.0%,脑梗死35例,占17.5%,心房颤动35例,占17.5%,糖尿病42例,占22.0%。

1.2 研究方法

①收集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入院时)、饮酒史、吸烟史以及既往病史(包括脑梗死、心房颤动、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影像学分析。以患者的头颅MRI检查结果为依据,记录病灶的数量与部位,另外划分后循环脑梗死责任血管至以下几类:病灶位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吻侧与其发出的将动脉供血穿通的部分小脑及枕叶、丘脑、中脑为远段;病灶位于小脑前下动脉与基底动脉供血的部分小脑与脑桥的为中段;病灶位于小脑后下动脉与颅内椎动脉所供血的部分小脑与延髓的为近段;同时受累的血管大于或等于2个的为混合。

③预后效果分析。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刚入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发病30d后的功能残障情况进行评估,6分为死亡,4~5分为严重残障,2~3分为轻度残障,0~1分为无残障,死亡与严重残障为预后不良,轻度残障与无残障为预后良好[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和处理得到的数据,采用x2检验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高龄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152例单发病灶患者的发病部位分布情况为:中脑2例,颞枕叶交界处3例,丘脑7例,延髓9例,枕叶18例,小脑24例,脑桥89例。48例多发病灶患者的发病部位分布情况为:双侧枕叶1例,枕叶+小脑+中脑+丘脑2例,双侧小脑3例,小脑+脑干+丘脑4例,枕叶+小脑+脑干5例,脑桥+丘脑5例,枕叶+小脑6例,枕叶+丘脑9例,小脑+脑桥13例。其后循环受累血管分类情况为:混合12例,占6.0%,远段65例,占32.5%,中段99例,占49.5%,中近段24例,占12.0%。

2.2 患者的预后分析

48例患者预后不良,占24.0%,其中9例死亡,占4.5%,其余152例患者预后良好,占76.0%。将因变量定为预后良好与否,自变量定为血脂、血糖、NIHSS评分、受累血管、病史、性别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

3.讨论

研究中200例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为:反应迟钝者3例,占1.5%,头痛3例,占1.5%,呛咳4例,占2.0%,意识不清4例,占2.0%,视物成双5例,占2.5%,视物不清9例,占4.5%,眩晕12例,占6.0%,行走不稳14例,占7.0%,双侧肢体乏力16例,站8.0%,偏侧肢体麻木37例,占18.0%,言语不清75例,占37.5%,头晕84例,占42.0%,偏侧肢体乏力112例,占56.0%。

根据研究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言语不清、头晕、偏侧肢体乏力;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以高血压(80.0%)和高脂血症(45.0%)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小脑与脑桥;预后不良者占24.0%,死亡率为4.5%,患者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缺乏特征性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应尤其注意远端血管受累与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者,改善其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盛世英,练学淦,唐晓春,等.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08):830-832.

[2] 王成凤,祖合热阿依·牙合甫,阿斯亚·阿吉,等.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的回顾性研究[J]. 新疆医学,2010,(3):9-12.

[3] 刘猛,盛世英,张菊美,等. 80岁以上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2013,(11):927-929.

论文作者:付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  ;  ;  ;  ;  ;  ;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论文_付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