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发展论文,年中论文,收入分配论文,状况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它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截至2008年共26个季度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高于9%,而且其中21个季度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10%。然而,2009年第一季度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却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9%下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6.1%。①由此看来,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出口下降的方式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马凯,2009)。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经济传导机制逐渐传播到收入分配领域,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形成了巨大影响。通过促进国际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收入差距加速扩大的趋势,但是我国的收入差距仍然会继续扩大(杨宜勇、顾严,2008)。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政府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遏制住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并且出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2009年第二季度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7.1%,②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第三季度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则达到了7.7%,③比第二季度的累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0.7个百分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这是由国际金融危机与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刺激计划对不同社会成员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对不同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最终它们会推动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发生变化。
二、2009~2010年中国收入分配状况
(一)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的存在造成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是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城乡收入差距所具有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遏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见图1)。尽管这一期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处于上升趋势,但在不同的阶段城乡收入比的上升速度不同。1997~2003年期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期初的246.89%上升到期末的323.1%,平均每年增长4.59%。然而,从2003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由2003年的323.1%上升到2007年的332.96%,平均每年增长0.7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8年开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现金收入是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体,而且其主体地位正在进一步加强。1990年现金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68%,而到2008年则已达到86%。④由此可见,农民现金收入的变化,将直接决定当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所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已经成为影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重要因素(见图2)。2004年之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由2002年第一季度的301.99%上升到2003年第四季度的323.22%,这一比例的快速上升直接加速了当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上升。2004年之后,尽管部分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这一比例大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势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从2003年第四季度的最高点逐步下降,到2009年第三季度则下降到261.24%。从2004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下降了约19.18%,平均每季度下降约0.92%。尽管2004~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的下降,没有直接引起当期城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的下降,但是它却抵消了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城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从而在减缓城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增长速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由2009年第一季度的274.74%下降到2009年第三季度的261.24%。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冲击我国出口,进而波及在我国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就业于这些产业的广大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形成巨大冲击(马凯,2009)。一方面,由于出口下降引起的企业生产减少直接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从而导致大量农民失业返乡;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同质量劳动力的价格,从而导致就业农民工工资降低。在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下,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幅可能会远远小于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综上所述,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例的下降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下降双重作用之下,2009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但是扩大的幅度有限。
图1 1978~2008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比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图2 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
资料来源:由《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二)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化。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对较慢,这使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浙江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411元,而同期贵州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915元,⑤后者仅为前者的18.48%。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最终会通过人民收入的地区差异得以反映,这就表现为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收入会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如果用各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来表示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那么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除外)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3;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5。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差别。首先,城镇和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程度不同。图3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期间,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都要远远高于同期的城镇地区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以2009年第一季度为例,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35,而同期城镇地区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则仅有0.132,后者仅为前者的56.2%。因而,农村地区收入差距高于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其次,城镇和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年第一季度城镇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3,而到2009年第二季度它达到0.133。同期农村地区人均现金收入的基尼系数则由0.251下降到0.235。从总体上看,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基本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趋势,而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则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具体到2009年,城镇和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同期城镇地区收入差距。2009年第二季度农村和城镇地区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235和0.133。其次,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基本维持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水平,而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则略有上升。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均为0.235,而同期城镇地区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则由0.132上升到0.133。基于已有的数据,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可能会出现继续下降的趋势,而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则可能继续维持上升的势头。
图3 居民收入地区收入差距
资料来源:由《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三)行业间收入差距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奉行“平均主义”的价值导向,所以各种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相对较小。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在大多数领域市场体制完全取代计划体制而成为收入分配的主导机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以效率为导向,所以它所主导的分配机制必然会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这正是市场机制“效率导向”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利于市场主体公平、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这集中体现在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就意味着垄断行业职工的高工资和高福利,这就导致我国行业间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如2005年第一季度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为6047.6元,而同期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3961.2元,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同期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65.5%。同时,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收入差距还显示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见图4)。200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基尼系数为0.17,之后不断攀升,到2008年第四季度达到0.19。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基尼系数的上述变化趋势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处于不断加大的趋势之中。2009年,国民经济各行业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它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之中。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国民经济各行业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下降了0.001179和0.000571。由此可见,2009年第二季度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收入差距下降趋势已经放缓。通过过去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的变化趋势。如果未来出台有关调节收入分配的重大政策,特别是调节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差距的政策,那么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收入基尼系数可能会继续保持下降趋势甚至会加速下降,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反之,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收入基尼系数可能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转而呈现上升趋势,那么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将会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图4 国民经济各行业人均收入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由《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三、2009~2010年期间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变化
针对我国存在的城乡、地区和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如200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目标(新华社网,2006)。2009年,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如《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对其进行了全面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2009)。从具体措施上来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逐步调整收入初次分配政策,不断缩小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1)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2009)。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三部分,其中基本年薪与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而绩效年薪则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进行确定。同时,重要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也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中央企业要严格控制职务消费,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2)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2009)。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研究出台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向县乡等主要领导实施工资政策倾斜的具体办法。与此同时,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中,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并加快制定其他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意见。(3)推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指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协商调整的机制;积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2.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1)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准备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养老制度衔接”的政策要求,于2009年制定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⑥(2)逐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全国10%的县进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由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2009)。(3)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2009年1月1起,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得到提高,提高幅度为2008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⑦(4)建立城乡最低生活标准正常调节机制,使广大低收入者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
四、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秩序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收入分配领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它们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1.在要素分配过程中,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导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收入比例不断下降(白重恩、钱震杰,2009;苏海南,2009)。劳动收入比例过低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劳动收入比例过低就会导致劳动力获得的收入过低,这样就会拉大收入差距。与此同时,由于劳动者获得的收入较少,导致劳动者的消费不足,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国内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如果劳动收入比例过低,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马凯,2009)。
2.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尽管从2004年开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见图1),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来就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之间的割裂,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会阻碍农业的发展,并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3.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区域间收入差距问题所反映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后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广大中西部地区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大多数,这个地区也容纳了我国大多数的人口。如果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话,那么人民的收入增长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人民生活水平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地改善。其次,如果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那么其消费水平也就相对较低,这就限制了内需的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4.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行业差别所造成的合理收入差距。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是由这一行业的技术特点所决定,这就属于合理的收入差距。然而,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垄断所造成,这一部分就属于不合理的行业间收入差距。行业间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它将过多的人力资源都集中到垄断行业,窒息了经济发展活力。
(二)对策。
1.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例。劳动收入所占比例偏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初次分配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建立并完善企业集体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在工资形成制度中的平等地位,从而形成公平、公正的企业工资形成机制。大力推进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保证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
2.积极推动农民收入增加,逐步缩小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首先,千方百计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为农民就业提供保证。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增加的源泉。只有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此吸纳农村劳动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样才能增加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并增加农产品需求量,从而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最终增加农民收入。最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农民开支。要从农民需求最迫切的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入手,逐步达到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3.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从而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适当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政策倾斜。
4.消除行业垄断利润,逐渐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垄断利润的存在是导致垄断行业高工资和高福利的根源,所以只有消除垄断利润,才能消除由于垄断而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对于一般性的行业,消除垄断门槛,鼓励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增加行业竞争,从而最终消除行业收入差距(王家敏,2009)。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加强企业薪酬制度管理,明确国家、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国家掌控所有经营利润。
注释:
①②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中经网统计数据库,http://202.112.118.59:82/。
③国家统计局,2009年第三季度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jdsj/t20091022_402595487.htm。
④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⑤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⑥新华网:《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破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08/content_10782192.htm。
⑦中华会计网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http://www.chinaacc.com/new/63_73_/2009_2_17_wa8286194120171290022009.shtml。
标签:收入分配论文; 人均可支配收入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