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就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个过程到现在仍在进行之中。在这十多年里,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素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却较少以改革自身来适应这种变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四有”新人,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备条件。怎样通过改革来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当前农村、农民的现状,从而有效地加强这项工作,便成了农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襄阳县东津镇此方面的情况,现就改革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看法。

东津镇东距襄樊市区8公里,与襄阳县城隔河相望。该镇人口6万,土地6万亩,1994年工业产值2.5亿,农业产值1.64亿,全镇财政收入250万元,人均收入1889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农为主、乡镇企业正在起步的中国中部乡镇。这个乡镇自改革以来,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人们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的一些变化向当前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农村生产方式的嬗变,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运作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基层政权的行政权力作用范围很大,几乎是无所不包,特别是拥有组织生产经营的权利。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这种行政权力为依托,作用于广大农民,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以灌输为主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东津镇是从1978年开始逐步推行农村生产责任制,这项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个体农民的经济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这也意味着农民以独立个体的身份进入了市场,市场交换在农民经济行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民的自主生产经营与市场的结合程度决定着农民的富裕程度,而非其他。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确立自然而然地使过去的那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

第二,农村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多地少现象和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缺乏,都使得农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以上。东津镇6万人口仅有6万亩耕地,人平1亩地,实际上最多只需2/3的农村劳动力就可以耕种这些土地了。现在东津镇平均每个村长年在外打工的占总劳动力的7%,短期的占20%,其中30%的农民党员也在外打工。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游离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作用范围之外。

第三,农民获取信息的社会化,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由于大众传播媒体在农村的覆盖面非常小,农村干部的口头传达就成了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渠道。而今天由于大众传媒在农村的覆盖面越来越大,以及农民社会交往的增多,农民越来越多的是通过大众传媒而不是农村干部获取外界信息。过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拥有很高的权威,而现在农民获取信息的社会化就使这种权威性受到了制约。

第四,农民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过去农民生活在一个几近封闭的环境中,保守、盲从的成份较多。现在农民生活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中,他们的思想日益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现实生活的需要既塑造了农民的自主思维,也不断强化了这种思维,农民思考问题的自主性比过去大大地增强了。自主性成了今天的农民在思维方式上与过去不同的根本之所在,也是今天的农民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的重要体现。

概言之,过去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于统一思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起到了它所应起的历史作用。但在新的时代面前,面对农村、农民出现的新变化,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够;二是缺少手段,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日见萎缩;三是队伍不稳,有相当部分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或干脆名存实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为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农民的新情况,找准自己的位置,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才能达到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1、要“两手抓”,特别是要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和村组集体经济, 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就思想政治工作抓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对空,要立足于抓发展、抓建设,要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意义。只有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才能增强凝聚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村党支部既是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的关键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织者,又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经常性的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的工作就依靠他们,他们在整个农村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起战斗堡垒作用的农村党支部和发达的村组集体经济、社会服务体系,那么整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处于主动地位了。

2、抓好传播媒体,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农民获取外界信息日益社会化的需要。农民的这个变化,导致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陈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为此,要对农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体加强管理,要按照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注重用生动的形象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创作出大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整个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要求,在农民接受传播媒体的作用时,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头脑,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让社会传播媒体成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3、以活动为载体,让农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创造了客观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要高度重视农民参与意识增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新机遇。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找到新的载体,处理好工作的“桥”与“船”的关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情趣,抓住农民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搞好以活动为载体的前提。目前,农村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群众活动形式,其中有些是有组织的,有些是农民自发的。挖掘好这些已有的活动,或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作一定的改革,它们就会成为今天开展健康、有益活动的基础。我们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变化了的条件,创造出新的、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活动形式,不断拓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

4、用典型来引导,让时代精神具体化、形象化。要注重对典型的宣传,要让广大农民在接受一个典型形象时,接受典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从而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典型能否起到引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典型本身是否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是否为人所接受。即典型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有群众基础,为社会所公认,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典型,不可降低标准,又不能人为拔高,要有血有肉;典型一经发现,就要关心、培养,帮助典型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又不可人为地搞终身制;典型要有层次性,既有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又要有农民身边的镇村典型。

5、把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构建起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骨架。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农民,而农村党员干部由于在农民中所拥有的声望和在村组集体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使他们在农民中起着带头、示范的作用,且他们也容易接受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因此,要利用各种形式多途径地培养他们,让他们首先接受教育,然后成为教育农民的骨干。

6、抓好农村综合治理,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对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接受,受党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大。如果党风、社会风气不正,那么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再扎实也难以起到改造世界观的作用。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搞好了,党风正,社会风气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要抓好农村的廉政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与这些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总之,要通过以上几条途径,最终形成一个宏观上抓引导、基层抓管理、上下结合抓教育和抓创建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育导管建”工作体系,增强整个工作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标签:;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