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乐坛的“学院派”和“通俗派”——也谈乐坛“民歌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乐坛论文,学院派论文,民歌论文,通俗论文,也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流行歌曲、流行歌手分成“学院派”、“通俗派”的做法,我觉得很有些道理,有道理的不是那种“学院派因为歌难唱就自以为比通俗派有艺术性”或者“通俗派因为销量大就认为比学院派有市场”的说法,之所以要分开,是因为“学院派”、“通俗派”不是可以用同一种艺术标准可以衡量的,而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市场面也不是一个,不能光用市场大小来判高下。分成两派好,好在可以分开来作同类比较:从而找出学院派金曲、学院派高手和通俗派金曲、通俗派高手。然后才可以进行两相比较;因为大雅即是大俗,象《涛声依旧》或者《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而大俗便是大雅,象《纤夫的爱》或者《潇洒走一回》。最终两派之间还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普及,已经不象《红楼梦》时代的焦大和林妹妹。如今的焦大也有了文凭,现代林妹妹也食了人间烟火,焦可以爱林,林妹妹也可能嫁了焦大。当然互爱的焦、林,应该各是自己阶层的皎皎者。
其实乐评人也有两派,准确地说是“音乐学派”和“社会学派”。前者大多出身于歌迷或者是音乐学系毕业生懂音乐,后者则不一定懂音乐,社会职务使之然,评论的角度也往往避开音乐本体,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流行乐。两派不一定互相对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同样是谈“民歌风”,事实是一样的。
今年伊始,北京音带商店老是放《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广州通街放的是《九月九的酒》,上海则是《我听过你的歌》,而后就在全国火成一片。前两首不是纯粹的民歌,是可谓“民歌体”,后一首也有民间小调曲性。由于音带商店是一盒音带连缀只录一首歌放到底,音带老板很势利,很“社会学派”,不一定懂音乐,但肯定懂生意经,什么歌好卖放什么。这“通街放”比所有的排行榜更具有客观性、更少个人观点。据我手中确切资料,收有王焱正版《我听过你的歌》的《哪一个天能拥有你》去年11月中旬上市,到年底是近十万销量。今年头两个月每月一万,到上海通街放的三月份,仅上海本埠就实足发行了八千盒。由此看来乐坛是时兴民歌风了。
但我却不感到什么悲哀,我觉得应该的,应该时兴民歌风了。咬文嚼字地说流行歌曲之“流行”,同时具有面广和时间短两个侧面(流行时间长的可以升格为经典歌曲了),一个时间时尚一种曲风,就象上海的餐饮业主流,一阵是粤式海鲜,一阵是川味火锅,都吃腻了现在又时兴本帮的红烧肉、大肠煲了。港台式情歌听腻了,前卫派歌曲兴了一阵,应该轮到《民歌风》了。象《九月九的酒》年初首发,正赶上游子归乡,“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不火才怪了。“社会学派”也不细究歌词,着重于情绪对头,其实好多人唱歌也只讲个情绪,歌词记不清,含糊就过去了,记住的往往是自己要的那两句词。至于卡拉OK中个别人改词唱《纤夫的爱》,我根本不认为此歌是迎合这路人的,一脸正气的《大海舵行靠舵手》不也有人改成流行小调来唱,实在是“非歌之罪”。我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老百姓喜欢《纤夫的爱》,不是因为个别词句的粗俗,而是其中的喜庆色彩。当然“大俗大雅”并非是“越俗越雅”,歌词能推敲成“大气的大俗”才能登大雅之堂。
所以两派乐评人只是出发点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一个是微观的,一个是宏观的,因此过程有所不同,最终还是殊途同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