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作文都是令教师和学生感觉到双重为难的事情,也直接导致了写作中各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如抄写现象非常严重、学生有很强的功利心理、对课文讲解不够重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一、作文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学生们同样生活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有些同学对身边发生或经历的事情有一双发现与探寻的眼睛,而有些同学却对身边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便毫不在乎。因此,体现在作文水平上就是对一个话题千篇一律的改写或翻版。实践决定意识,同时实践也是一切生活体验的来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经历或观察到什么样的世界,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识,最后在我们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生活素材的积累。由此可见,我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学会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值得你注意或留意的事情。而我们老师,更应该很好的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味生活,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件都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用自己的神笔去形成文字来记录这些事情,从而更好的达到增强语文写作能力的效果。如果忽视生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的话,我们的学生往往会形成一个复制式的写作模式。就那我们平常最常见的关于父子或母子亲情相关的话题时,我们的学生总会以自己生病为出发点,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连夜背着自己去医院看病为例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有时候你就会发现,几乎全班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这种主题和同类的素材来构建自己的文章。由此来看,我们的学生忽视了生活实际与语文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才造就了作文素材的千篇一律。所以,我们老师身上的担子还很重,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培养孩子们观察体验生活的兴趣。
二、实现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所安排的文章通常都是与学生的发展特点相符的,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使其通过阅读充分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使其充分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体会到深刻的内涵,这样就可以将所积累的素材渐渐地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并且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写作学习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阅读状况,对其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指导,在学生将文章读完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将个人的感受表述出来,并且在学习小组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大家集思广益,深化主题,互相学习与交流,加强互动与切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重视阅读积累,从“无米之炊”变为“我能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想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写作时能信手拈来,就要在阅读上下功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踏实地阅读;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之间分享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将积累沉淀在日常学习中,这样一旦确定写作主题,就能迅速抓取素材,以“我能写”的心态完成写作。例如,新学期开始,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春天”的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让学生在名篇佳作中汲取营养,再去观察校园里的春天、公园里的春天,这时候再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写作,学生阅读积累的这些素材涌上心头,便再也没有“无米之炊”的忧愁了。
四、强调技巧点拨,从日常训练生发“我会写”
部分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胸中有千言”,但却是“茶壶里煮饺子”,不是倒不出来,就是倒出来的“饺子”是碎的,既不好看也不好吃。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写作的相关技巧,不会写作文,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日常训练中抓起,从字词、结构、立意等细节着手,传授给学生写作技巧,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写作[3]。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创设具体语境,并配合动作形态,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借助细节观察,优化写作。由此,通过这种“示范模仿”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以“人物说话的表达方式”为例,为了让学生写得更生动、形象,笔者引导学生不要平直地写出某某说的语言,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一些表示动作、神态、心理的形容词描绘,如小明点点头,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这样简单的描写,既有动作又有语言,人物描写非常生动,真正达到“我会写”,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重视课文典范,强化练笔力度
教材是最好的素材,每一篇课文都融合了作者的心血和精力,也是编写者从众多优秀文章中提取出来的精华,在教学中重视课文典范,将每一篇课文当作写作的典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是写作手法,或是描写方法,每一个写作技巧都可以当作学生练笔的重点。很多时候,在课文讲解中,无需多言,学生自会揣度作者的心思,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黄果树瀑布》是一篇难得的写景文章,文章采用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强化练笔的力度,可以进行感受和模仿。如在讲到“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时,让学生结合想象体会此处比喻的妙处,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讲到“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奏鸣的乐感。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本篇课文在比喻和移步换景运用上的妙处,就带着学生走进校园,观赏校园中的小树林、假山、花园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练笔的对象,在练笔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技巧进行训练。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课文中大篇幅的比喻手法,于是在写作中尝试使用比喻手法;有的学生借鉴了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也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一写法。从课文理解到写作训练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写作中一点一点的尝试和练习,很快便让这一过渡水道渠成了,并且能够在作文中给读者带来一些奇妙的惊喜。
参考文献
[1]丁国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4):31.
[2]李义锋.试论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
论文作者:宋继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素材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