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建模的能力与培养论文_唐儒飞

浅谈高中数学建模的能力与培养论文_唐儒飞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高中部 518049

摘 要: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开展了很多年,而通过建模在我国近几年的实践效果的反映,我国自开展数学建模方式以来,学生们就自主地将一些教材上的理论、公式与数学应用联系在一起,使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对数学的应用理解得也更加深刻。这种应用意识是我国数学教学方法中的一大进步,让理论学习更加现实化。根据近些年我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不断地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逐渐使得学生形成成熟的数学建模的应用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 培养 建模思维方式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本质上就是依靠某种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对象,通过科学的计算和符合逻辑的假定等其他工具相互结合的最终结果。而数学建模的最终意义就是用于解释某种特殊现象的存在,并通过科学的计算来预计对象未来将会发展的方向。建模要求学生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就是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把实际问题抽象化,在脑中就能将问题还原出来,在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后,再利用学过的相关数学知识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建模模型。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方式和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已经发展成有层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也是一种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新空间。

二、培养学生建模的思维方式

数学建模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时应用的技巧和方式,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告诉学生如何去找到实际问题中所隐含的数学思维方式,找到这种思维后学生便可以根据数学思路和原理去解决问题。其实数学建模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当然也更加的抽象化,利用数学的相关内容去描述一个问题,使得学生和其他人都能对解决问题的对象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就是说很多实际的对象都可以利用数学来进行表达,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精准、更加简单。例如喝咖啡,为什么咖啡粉越多咖啡就越苦?很多学生的回答差异甚大,但都与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其实用数学的思维去想就很简单地解决了,该题就是利用了“p>0,q>0,a>0”的原理。因此,这也间接地要求教师一定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抽象思维方式。

三、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方法

1.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对建模产生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兴趣的一个基础就是教师本身非常重视建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数学建模不仅是一个数学方面的问题,更是关乎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数学教学开始之时教师就应该将建模引入其中。当然,老师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方式将二者相结合,例如可以引入现代流行的材料,设置一些新问题来引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去寻找相关的新的材料来解答问题。还要鼓励学生们自主成立小组,并明确分工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在正式建模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在课上讨论,课下分析,主动分享自己得到的信息,不断地补足彼此的短处。这种建模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

2.建模与教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模的学习过程是需要逐层深入的,也就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虽然书中很多的问题不是非常难,但是也要与学生一起去思考、一起去解决。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建模,那么就会增长更多的信心,对建模也会更加有兴趣,既显得教材不枯燥又显得实践更加有趣,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宽泛。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课后习题改成建模类的习题,这样即使学生找不到新颖的建模习题也不至于彻底忘记建模的思维方式,学生们会更加灵活、长时间地保持这种建模思维的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数学建模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搜集信息和资料,跟普通的数学题不一样的是建模教学很早就要开始渗入正确的学习方式,比如要让学生养成定实施计划、明确目的的习惯,尽可能地查找可用的信息和材料,然后学生可以自主筛选,将需要并且可用的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就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手算的误差非常大,所以必须学会如何搜集信息,尽可能地避免误差和效率低的问题的出现,而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获得更好的呈现效果,尤其是数学统计图和绘制类的图像更是要求呈现效果,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现代技术手段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高中数学教学就是一个不断迸发新的教学法的阶段,并且教师也可以不断地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环境,去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进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最为重要的建模能力。这种建模能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解题方法,更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的素养和数学知识的储备量。因此,高中数学将建模纳入学生学习的范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编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01)。

[2]刘来福 曾文艺 编著 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但琦 朱德全 宋宝和 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论文作者:唐儒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数学建模的能力与培养论文_唐儒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