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的转型与发展
张 茜 侯晓敏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化体验。技术的滞后和受众的流失,给传统广播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传统媒体必须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进行有效的转型与发展,才能提升传统广播媒体在受众人群中的公信力、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关键词: 新媒体融合;传统广播媒体;转型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化体验。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或者新媒体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只有很少的人依然在通过电视、广播、纸媒等这些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尤其是曾经在时效性上有着天然优势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媒体必须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抓住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机遇,积极进行有效的转型与发展,才能提升广播传统媒体在受众人群中的公信力、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多人的青睐[1]。
1 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发展遇到的困境
1.1 新媒体冲击下受众的流失和广告盈利模式的分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拥有高时效、海量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被受众喜爱,灵活的传播方式更使受众获得了极大主动权,所以广播受众迅速被新媒体分流。根据CSM2015年上半年对36个城市的人均日收听时间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人均每日收听广播时间比2014年同期降低3分钟。这表明在2015年的时候受众已开始逐渐远离广播[2]。以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为例,目前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开车一族”和老年群体中,在晚间黄金档喜欢听广播节目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少,学生群体已将目光转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掌上阅读和掌上视听上。
尤其是地市级的广播电台,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更大。广告盈利是目前大部分地方广播电台的经营收入之一,这种广告投入一靠的是受众,二靠的是传统广播媒体在传播时效上大大优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但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远远超过了广播,加上新媒体极强的互动性,广告客户更倾向于拥有大量潜在消费群体的新媒体,广播电台的广告盈利模式正在被新媒体进一步分化。
1.2 广播媒体融合的滞后性
相对于传统纸媒积极入驻第三方平台,电视媒体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传统广播媒体的新媒体融合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2018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在监测的媒体中,除广播频率在微博、聚合新闻客户端的入驻率较低外,其他媒体在微博、微信、聚合新闻客户端、聚合音视频客户端等第三方平台的入驻率均超过90%[3]。
1.3 简单的新媒体融合,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初期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传统媒体纷纷通过建立各自的官方微平台或者APP来扩展传播渠道,吸引受众的目光,这就出现了同一个地域,纸媒、电视、广播都有各自的官微或者APP,为了吸引受众的眼光,抢占时间上的优势,往往几家官微或APP发布的内容经常出现雷同性,都是图、文、视频并茂,如果不是发布媒体显示不同,很难分得出哪一个是纸媒、广播或者电视媒体,这种盲目跟风,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既浪费了资源,也没有达到提升本媒体竞争力的目标,这并不是真正的新媒体融合,只是换了个载体简单的复制或者叠加。
通过手机可以听广播,这为传统广播媒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播电台对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广播单一的“你传我受”的传播模式,由“被动”走向了“主动”,打破了以前的地域限制,地方发生的事件,通过转发被更多人知晓。微博、微信、新闻APP等交互平台可以实现新闻的延伸[5]。作为传统广播电台,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公众平台,不断建立、完善其社交关联,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传播和反馈机制,让用户信赖、习惯这种社交联动,巩固原有受众,吸引潜在受众。以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四个频率有各自的微信公众平台,随时发布各自的节目动态和节目内容,与受众在线上进行提问、解答等互动,尤其是像问政节目提前收集听众问题、建议,节目后进行及时反馈;戏曲节目线上进行点戏、评戏;交通服务节目随时播报路况,解答听众咨询等,这些互动不仅拉近了听众与主播的距离,同时增强了节目的可参与性、可听性,节目“粉丝”数量直线上升。
2 传统广播媒体转型与发展探究
(2)对自身专业英语学习参与度的认知。有40人(2.1%)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很好,132人(7.0%)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好,988人(52.1%)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一般,547人(28.8%)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差,190人(10.0%)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很差。自我评价程度随着年级越高而递增,且年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3),不同性别学生间差异有显著性(P=2.096×10-4),学生干部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P=1.482×10-4)。此外,专业英语题1正确率32.6%,专业英语题2正确率14.9%,反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客观性。
高校轮滑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身体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不少乐趣。同时,对于学生因轮滑活动学习而导致的磕碰、扭伤、摔伤等情况时,学校应该认真处理,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因加强学生体育素质而让受伤学生心理受到影响,违背体育素质教育初衷。本文通过对轮滑活动课程学生受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有效性防范措施。
2.1 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广播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广播电台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首先表现在传播载体的变更上。传统的广播媒体主要靠的是发射台电波的传输,除国家性广播电台外,大部分地方电台的覆盖具有明显的地域化。而广播节目在互联网上线之后,则打破了区域化局限。通过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某一区域广播频率的听众。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优势主要在于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受众群体,传统广播媒体要转型、发展,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逐渐推动技术发展,从而形成与新媒体的交叉局面,不管是从移动终端还是业务能力角度来看,这种融合能够相互渗透并相互促进[4]。
(概念词)的意谓既不是由一个对象,也不是由几个对象形成的,而是由一个概念形成的。当然对于概念现在又可以问,是一个对象,还是多个对象,还是没有任何对象处于它之下。但是概念词直接地只与概念有关。[注][德]弗雷格:“对意义和意谓的解释”,《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28页。
同时,有些传统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希望通过炒作话题与强化娱乐性“吸粉”,但大部分做法在“红极一时”后,收获的是大量无意义的流量泡沫,既降低了媒体的信誉,又没有收到好的效果。
新媒体在传输技术上有优势,广播可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但传统广播媒体想要真正吸引受众,必须在节目质量上下功夫,做优做精做强节目,“内容为王”是永远不变的追求。传统媒体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其专业性,优势在于拥有属于自己的优秀专业采编团队、独立新闻来源、一流的采访能力和新闻报道水平。新媒体具有快速的反应机制和海量的信息,但快速不能代表真实,海量也不能代表有价值,新媒体的低门槛和监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但这却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原创力强大,如果再具有新媒体的快速反应机制,那么从新闻内容深度、广度和整体质量上来说,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优势将更加突出。
2.2 “内容为王”是永远不变的追求
技术迭代是传媒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广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能仅停留在传播平台这一直观层面,5G、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将重新调整媒体格局,促使媒体融合产生蜕变。传统广播电台应及时利用这些传播新技术,加强新闻快速反应机制,提升新闻时效性,打造智能、多元、立体广播电台APP,提升传播效果。以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为例,随着“广播宝鸡APP”的上线,大量新闻素材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云平台进行加工编辑后,快速发布到“广播宝鸡APP”,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明显增强。
(4)选择适宜间距的导向装置紧贴试件表面,握住刀具,使刀垂直于试样表面,对刀具均匀施力,并以均匀的切割速度移动刀具,使其在涂层上形成规定的切割数。所有切割都应划透至基材表面;
传统广播电台,尤其是地方性电台想要在内容上取胜,必须在节目中突出本土性,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传统广播电台目前的缺陷是受众和技术,技术要有,研究受众更重要,只有知道受众需要什么,针对性服务受众,才能缩小与受众的距离。地方电台首先必须结合当地特色,找准节目定位,服务当地受众,才在节目内容上有所突破。以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西秦戏迷乐》节目为例,关中群众爱听戏、爱唱秦腔,戏曲节目远要比音乐节目受欢迎,很多听众为了点一出戏可以一直拨打热线,有些老年听众为了在微信上点戏学会了发微信,这说明只要找准了受众需求,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受众自然会支持。
2.3 利用新媒体,丰富广告盈利模式
新媒体传播形式上的多元化,给传统广播电台的广告盈利带来了可能。相对于传统广播电台,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更强,这也是广告投入最好的土壤。同时,传统广播电台要利用所在频率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因地制宜,借助举办与节目相关的“外场活动”来提高频率的品牌度和影响力,线上线下引导受众的消费行为,拓宽电台的盈利渠道。媒体融合成果显著,传播效果就良好,盈利自然水到渠成。因此,盈利也将成为检验媒体融合成效的试金石。
3 结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发展方向,作为传统广播媒体要抓住这样一个时代机遇,了解新媒体发展特点,做好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发挥长处,弥补不足,转困境为优势,走出传统广播媒体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彭洪俊.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J].新闻传播,2016(9X):84.
[2]魏晓莉.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台发展困境与转型改革探索[J].视听,2017(1):35-36.
[3]人民网.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媒体融合发展这5年[EB/OL].(2019-08-18)[2019-10-14].http://m.people.cn/n4/2019/0818/c3786-13086326.html.
[4]张祎娇.“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融合新媒体[J].传播力研究,2019(3):73.
[5]网络传播杂志.传统媒体转型做新闻APP,能否羽化成蝶?[EB/OL].(2019-04-22)[2019-10-14].http://www.sohu.com/a/309664200_181884.
(作者单位: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作者简介: 张茜(1987—),女,甘肃白银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侯晓敏(1987—),女,陕西宝鸡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标签:新媒体融合论文; 传统广播媒体论文; 转型论文;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