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把握政治_政治论文

从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把握政治_政治论文

从不同的题目类型入手全面把握政治中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题目论文,类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老师,马上就要进行中考了,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政治中考呢?

教师:从去年的政治中考试卷看,政治中考大致有以下几种题目类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别改错题、问答与分析题,问答与分析题又包括问答举例、辨别分析、材料说明三种类型。题目的类型不一样,答题的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所以备考政治中考可以从题型入手。

做填空题不能写错别字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填空题。填空题考查的内容以时事政治居多,多为近一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新闻以及上海市的重要时事新闻。填空题考查的往往是一些专用名词、专用概念,所以在做填空题时,字迹要端正准确,不能写错别字,否则会被视为答错题。如普陀区200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质量调研思想政治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上海港口岸______深水港区于2005年12月8日起正式开放。建设这个深水港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举措。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洋山”,有的学生写成“阳山”或“杨山”,等等,均属于答错题。

做选择题要把握连接词,找出关键词

学生:那么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题目看似简单,稍不留神就会失分。

教师:做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时,要把握好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连接词”,再在题干和选项中找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如下面这道题目:

中央财政将投100亿元用于西部教育,到2007年西部地区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一政策说明()。

A.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

B.发展教育是推进西部开发的一项重要工程

C.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正确答案应该是B、C。分析选项A“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与题干“这一政策说明”,不难找出连接词:“说明……教育是……动力”,从句子的衔接和政治学科含义上看,都没有问题。再看选项,“首要”显然是“关键词”。从首要动力来看,违背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定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不是“首要”动力,“首要”动力应该是“社会生产力”,所以此选项是错误的。

做辨别改错题要先辨别后改错

学生:辨别改错题给人的感觉总是似对似错,有时候真的很难辨别,不知道如何下手?

教师:辨别改错题,要先辨别,再改错。有时候学生改的内容是对的,但问题是题干本身并没有错,这样就画蛇添足了。因此,做辨别改错题必须先辨别,再改错。如这道辨别改错题:

在家庭生活中,子女要赡养和扶助父母,这是子女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

在初三政治教材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中谈到,子女孝敬、赡养和扶助父母,既是中华传统美德,又是我国的法律规定。有的学生把“法律责任”划出来,改成“道德责任”,应该说改得没有错,但题目本身说是“法律责任”也是对的,在《婚姻法》中明确写到:“在家庭生活中,子女要赡养和扶助父母,这是子女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而学生再改为“道德责任”,说明学生认为题目是错的,那只能说明学生已经把一道正确的题目改了,结果只能算答错题了。

做问答举例题举例要真实、具体、可行

学生:问答举例题的举例部分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大家各说各的,但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给老师扣分的。

教师:举例的一般要求是真实、具体、可行,尤其是要求提一些建议时,特别强调可行。如2004年的中考政治试卷中我看到这样一道题目:

纸张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我们能为纸张的循环利用做些什么?

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将用完的废纸送到废品回收站”,有的写“将用过的纸做各种工艺品,折各种造型,如动物、人物、花卉等”,有的说“还可以做笔筒什么的”,这些都没有错,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有学生写“在一张纸上反复写字,第一次可以先用铅笔做题目,再一次可以用圆珠笔做题目,最后一次还可以用钢笔做题目,这样就可以有三次的纸张利用”,应该说这个方法没有错,但在现实中,很少看到学生们这样做,这样的答案给人的感觉就很“生硬”。细细回想,还是有很多学生有过拿旧报纸练写毛笔字的经历的,考场上的答案虽然是“即兴发挥”,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生活基础,只是循环利用纸张的意识不那么清晰。

做辨别分析题表述要准确

学生:辨别分析题的判断往往是一部分正确,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回答?

教师:辨别分析题的判断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肯定,一般用“对”、“正确”等肯定词语加以表述;一种为否定,一般用“错”、“不正确”、“不完整”等否定词语加以表述。

学生:“不正确”和“不完整”都是表示否定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不正确,是指观点本身是错误的。不完整,则是指观点中有部分的合理性,但整体看来还是有缺陷的。

学生:为什么有的题目很难判断,既像“对”的,又像“错”的?

教师: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我们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不够透彻,对题目中的材料不能全面理解,就会出现判断上的困惑。二是有的题目不是完全的错误,它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的题目往往比较难判断。

认真审题是做好所有题目的关键

学生:有些题目看起来不是很难,但答案却很难组织,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任何政治题目的答案都来自题目本身。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是解题的前提。有些题目不容易直接看清题目意思,而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提示,这要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这种题目在辨别分析题、材料说明题中比较多。

学生:那么,为什么这些题目不直言题意,答案还可以是多种呢?

教师:我们知道,政治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人文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用政治学科的道理去观察、分析、判断,在观察、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生:老师曾说到过,一个社会现象可以说明很多政治道理,在做题目时,是不是都应该写?写多少?

教师:一个社会现象确实可以说明很多的道理,因为社会现象不会是孤立的,而政治原理都是有联系的。比如,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它既体现公民的素质,又是一种社会文明,同时,也可能是道德要求、法律规定等。当然,解释一个社会现象的政治原理会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目要求,弄清楚哪些道理是主要的,哪些道理是次要的,哪些道理一定要写完整,哪些道理可以写要点。总之,题目的答案都来自题目本身,按照题目的提示(或明示或暗示)要求,把握题意,抓住重点,政治题目还是比较容易做的。

标签:;  ;  ;  

从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把握政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