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周元飞[1]2003年在《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的两大病害,发病时可以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长期以来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风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培育抗病品种可以有效的降低这种风险,而且是水稻高产、优质、多抗综合育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试验选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父本“9311”为改良对象,以IRBB21(Xa21)作为抗白叶枯病基因的供体,通过一次杂交和叁次回交,将Xa21基因导入9311,然后自交两次获得比较稳定的株系(BC_3F_3)。用Xa21的连锁标记pTA248和基因内标记MXA21对Xa21进行前景选择,从BC_3F_3代44个株系中选到了Xa21基因纯合的株系4个,分别为M071、M082、M086和M087,Xa21基因分离的株系8个,其余株系中未检测到Xa21基因。白叶枯病抗性鉴定采用Xa21基因的鉴别菌系菲律宾6号小种PXO99,结果表明M071和M082两个株系抗性水平与供体IRBB21相当,抗性达到R级,M086和M087两个株系的抗性相同,抗性级别为抗到中抗(R/MR),略低于IRBB21,9311为感病(S级),因此获得株系抗白叶枯病性状比轮回亲本有明显提高。 在亲本9311与IRBB21之间共筛选了248对SSR引物,获得了76个多态性SSR标记,多态性比例为30.65%。用这些标记进行4个株系(BC_3F_3)与9311的遗传背景比较,结果显示这4个株系回复到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比例在73.68%到88.16%之间,加上杂合标记最高回复到92.11%。分子标记遗传背景分析结果与全生育期农艺性状考察结果相一致,农艺性状越接近轮回亲本的株系,分子标记基因型与轮回亲本越相似。从总体上看,M086和M087两个株系的综合性状与9311已非常相似,M071、M082与9311的差别较大,比较明显的是它们的齐穗期比9311晚叁天。由M086与不育系培矮64S配的杂交种F_1在抗白叶枯病性状得到改良的情况下,其它性状与对照两优培九的表现差别不大。M071虽然在性状上与9311有较大的差别,但所配组合优势较强,可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具有单个抗病基因的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仍然面临着抗性丧失的危险,因此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一起能够实现对病原菌的广谱高抗。亲本CBB23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亲本BL123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1、Pi2和Pi3,两者进行杂交,获得F_1再自交得F_2。对F_2群体进行抗稻瘟病筛选,淘汰感病植株后的群体再用各个抗病基因的连锁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其中Xa23基因用两侧的标记PK3和PK4同时筛选,Pi1、Pi2和Pi3分别用R10、AP22和G103标记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多种类型的多基因累加系。用白叶枯菌系PXO99对部分Xa23基因纯合的累加系进行了苗期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各株系与亲本CBB23相似,均高抗白叶枯病,而BL123为感病,用分子标记PK3和PK4对Xa23基因进行选择是可靠的。周元飞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所获得的既抗白叶枯病又抗稻瘟病的累加系可以作为优良的抗源,去改良生产中具有强大应用潜力的感病品种,能够起到提高育种效率和缩短育种年限的作用。

王弋[2]2006年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T1007稻瘟病抗性和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e sativa L.)杂种优势利用是我国水稻增产增收的主要方式,但是很多品种对水稻的两大主要病害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不具有抗病性,产量优势不能得以发挥,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种是防治病害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办法。华中农业大学近几年育成了配制了分别以华102S、华103S为母本,以T1007为父本,两系杂交早稻组合华两优103、华两优105;以华201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中稻组合华两优1206,通过江西和湖北省审定,并进行推广种植,但不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本实验通过回交—自交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组织培养,把稻瘟病抗性基因Pi-2导入不具有稻瘟病抗性的华两优103和华两优105的父本T1007中,以期提高这2个组合的稻瘟病抗性。把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Xa21导入不抗白叶枯病的华两优1206的母本华201S中,以期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利用回交—自交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幼胚培养,把稻瘟病抗性基因Pi-2导入不具有稻瘟病抗性的早籼恢复系T1007中,已经获得了抗性基因Pi-2纯合的改良株12个系。对改良株系的抗性鉴定表明,其抗性已达到中抗水平。 2 对12个抗性基因Pi-2纯合的株系的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株系VE6203、VE6213、VE6222、VE6228、VE6234其各个性状同对照,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株系VE6202、VE6205、VE6208、VE6217、VE6235在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两个重要的农艺性状上均显着增加。 3 将12个株系与华102S进行组合测配,并与原组合华两优103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合VE6283(华102S/VE5067)在各个农艺性状方面都和对照华两优103一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在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等4个重要农艺性状上,组合VE6279、VE6281、VE6286、VE6288相对对照华两优103有显着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最终对单株产量构成了显着的影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对12纯合的株系同华103S所配组合进行农艺性状考察。所配组合其在株型、小区表现、株高、穗长、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方面,与对照华两优105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通过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的T1007同华103S

倪大虎, 易成新, 李莉, 汪秀峰, 杨剑波[3]2005年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温室抗性鉴定,将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Xa21基因和高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转到不同的水稻品系中,并且得到了含双抗基因的纯合株系。经多个白叶枯病病菌和稻瘟病病菌人工接种鉴定,含Xa21基因的株系只抗白叶枯病,含Pi9(t)基因株系只抗稻瘟病,纯合系同时抗两种病害,且抗谱与供体亲本一致,抗性水平基本相当。并在农艺性状上较双亲有所改良,并将其中部分株系转成不育系加以利用。

梁海福, 阎勇, 秦钢, 唐梅, 莫海玲[4]2010年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Xa4、Xa23和Pi9基因》文中认为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高抗水稻白叶枯病Xa4和Xa23基因、广谱高抗稻瘟病Pi9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系中,获得了叁基因聚合的纯合株系。选用广西具有代表性的13个稻瘟病菌株、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系P6和中国7个流行菌系对杂交后代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4、Xa23和Pi9基因的株系09-371、09-375能同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对白叶枯病抗谱和抗性水平与供体材料W7相当,对稻瘟病的抗性与供体亲本75-1-127水平相当。Xa4、Xa23和Pi9叁基因纯合株系可以作为水稻育种的多抗供体材料。

潘晓飚, 陈凯, 张强, 黄善军, 谢留杰[5]2013年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多基因聚合恢复系》文中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叁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主基因Pi-GD-1(t)、Pi-GD-2(t)和主效QTL GLP8-6(t)(分别简称G1、G2和G8)及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到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通过复交进行基因聚合,获得5个带有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双基因或多基因聚合系明恢86-G1-G2-Xa23、蜀恢527-G2-Xa23、明浙-G2-G8-Xa23-1、明浙-G2-G8-Xa23-2和明浙-G1-G2-G8-Xa23。以上5个抗病基因聚合改良系对稻瘟病的抗谱与抗源品种相仿或更宽,改良系和与不育系II-32A配制的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谱与供体亲本IRBB23一致,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稻瘟病以及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

权宝全[6]2008年在《水稻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标记聚合育种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病虫害最严重的作物,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病虫害,被称之为水稻的“两病两虫”。长期实践表明,培育抗病虫新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这些病虫害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及本人所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抗稻瘟病主效基因pi9,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xa23的分子标记C189(EST标记,共显性),抗褐飞虱主效基因bph14的分子标记MRG2329(SSR标记,共显性)以及转抗鳞翅目害虫双价基因(cry1Ac/sck),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一批单抗、双抗和多抗的水稻材料,为进一步开展水稻抗病虫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创造了条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分别将xa23、pi9、cry1Ac/sck和bph14基因导入到15个受体亲本(12个优良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中。目前,已获得5个携带pi9基因的近等基因系、9个携带xa2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7个携带cry1Ac/sck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4个受体亲本携带bph14基因的BC3F2植株。(2)采用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式构建15个受体亲本的双抗病或双抗虫水稻的近等基因系。目前,已获得2个携带xa23/pi9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和1个受体亲本携带cry1Ac/sck和bph14双抗虫基因的BC3F2植株。(3)获得3个叁抗(pi9、xa23及bph14)和3个四抗(pi9、xa23、cry1Ac/sck及bph14)水稻纯合株系。对得到的3个四抗纯合株系的cry1Ac基因表达进行ELISA分析,结果表明,BT蛋白相对含量各株系平均为0.1254%,最高者达到0.1381%,暗示这些植株可能具有较好的抗螟虫特性;室内稻瘟病抗性鉴定显示3个四抗纯合株系均抗稻瘟病。

李玉营, 李声春, 李晓方[7]2016年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抗虫抗病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褐飞虱、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一旦发生会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对于传统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将多个抗性基因聚合到同一材料中,可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综合抗性。总结了水稻主要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综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育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倪大虎[8]2006年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的两大病害,在水稻种植区域经常发生流行,给水稻的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培育抗性新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的性状改良。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将优良粳稻恢复系R18与广谱高抗稻瘟病的品种75-1-127(Pi9(t))杂交,并对杂较后代进行回交和自交,改良R18对稻瘟病的抗性;同时,将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与抗白叶枯病的Xa21、Xa23基因聚合,并对聚合的抗性和基因效应作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18的抗稻瘟病性改良以含广谱高抗稻瘟病Pi9(t)基因的品种75-1-127为供体与R18杂交、并对杂交后代回交和自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9(t)基因,改良了R18对稻瘟病的抗性,用20个稻瘟病小种对改良的R18(含有Pi9(t)基因)进行抗性鉴定表明:抗性级别为0-2级,抗谱与Pi9(t)的供体亲本75-1-127相仿,抗谱与抗性都明显优于R18。同时保留了R18优良特性,部分抗病株系的农艺性状较R18优异,特别在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谷重等方面,与不育系9201A和80-4A配组,并表现出较好的配合力。2.Pi9(t)与Xa21、Xa23基因的聚合以含广谱高抗稻瘟病Pi9(t)基因的品种75-1-127分别与含Xa21基因的M12、含Xa23基因的CBB23杂交并自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聚合Pi9(t)、Xa21和Pi9(t)、Xa23双基因的优良株系。用不同来源的20个稻瘟病小种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用中国7个流行白叶枯病小种和安徽省流行白叶枯病小种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聚合Pi9(t)、Xa21和Pi9(t)、Xa23双基因的株系同时抗性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谱与抗性基因的各自供体相似,抗性相当,抗性基因均能正常表达。3.Xa21和Xa23基因的聚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同时具有Xa21、Xa23双基因的优良株系,用中国7个流行白叶枯病小种和安傲省流行白叶枯病小种对这些株系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聚合Xa21、Xa23双基因的株系病斑面积小于两供体亲本,有增加对抗白叶枯病的能力的趋势。4.Pi9(t)、Xa21和Xa23基因的聚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同时具有Pi9(t)、Xa21、Xa23叁基因的优良株系,对20个稻瘟病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抗性级别为0-2级,抗谱和抗性与Pi9(t)基因的供体亲本相当,有增加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的趋势。

丁麟[9]2012年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叁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信息经济、生物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浪潮推动下,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与快速应用,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粮食安全危机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在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向基因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发展难题的时期,水稻生产作为全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研活动的快速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稻作为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的农作物,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世界各国对水稻在未来全球粮食安全与竞争中将要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水稻病害控制及其对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随之凸显出来。面对以基因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水稻病害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果不断涌现,水稻病害研究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对全球水稻病害研究展开系统归纳、深入分析、多方比较,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水稻病害研究水平、提升水稻产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整个水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广泛运用文献计量学、竞争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使用Web of Science的检索平台,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相关检索,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2000-2009年10间收录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以水稻病害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上述10年来发表的论文和引文为主要衡量指标,进行研究论文的比较与评价(实证研究部分扩展到1898-2011年期间)。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比较世界主要标杆国家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趋势。同时对重点国家和我国的主要水稻病害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国内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建议。经统计,2000-2009年由Web of science收录的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叁种水稻病害的研究论文共计36164篇。发表的论文主要来自美国、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在发文最多的25个研究机构中,9个来自美国。国内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单位。在高被引论文中,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了849篇,显示了美国研究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中国国内的的文献发文量居于第2位。在水稻病害研究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走在国内前沿。在词频分析上选择影响因子、立即指数、总引用数、发文量、被引频次、发文机构、高被引作者、专利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词频分析表明,我国在水稻病害研究方面与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有相近之处,特别是在“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杂交水稻”、“基因组”、“抗药性”、“抑制中浓度”等为关键词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基因飘移”、“基因修复”、“转基因污染”等在世界上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以我国专家为主要作者发表的论文中较少出现,反映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力量较薄弱。我国水稻病害研究的主要优势为开展基础研究较早、长期与国外保持学科交流、有长期战略规划、资金(基金)支持项目多样等;劣势主要是研究力量分散、尖端科研成果缺乏、科技推广相对滞后等。经过文献计量分析,国外期刊—《PHYTOPATHOLOGY》、《CROP PROTECTION》、《PLANTDISEAS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EUPHYTICA》;国内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垦殖与稻作》、《北方水稻》、《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水稻科学》、《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关于水稻病害的发文量最高。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对以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为代表的水稻病害学科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排前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引文分析,确定了各国在水稻,特别是水稻病害领域的研究期刊以及实证领域方面的研究实力的综合排名。应用词频分析法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论文中的关键词,归纳了目前世界上水稻病害,如稻瘟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此外,还将竞争情报理论和相关方法应用于水稻病害研究之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广泛使用Benchmarking分析、SWOT分析等典型的竞争情报研究方法,在同类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一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我国水稻病害研究范围和领域具有一定的意义。

蒋胜理[10]2013年在《国际水稻所株系材料的鉴定和多抗恢复系的创建》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国稻种资源,丰富水稻育种的遗传材料,我们引进了165份国际水稻研究所在非洲进行穿梭育种的水稻新株系,于2011、2012年在湖北生态条件下进行白叶枯病抗性、稻瘟病抗性、褐飞虱抗性、稻米品质和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鉴定评价。本研究还用课题前期创建的中间材料华恢0242(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l, Pi2)和YR7029-69(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7, Xa21)进行杂交后多代自交,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和抗性鉴定,创建一批多抗的恢复系育种材料,并通过组合测配选出高产多抗的新组合。主要研究结果有:1.引进株系的抗性鉴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有8份株系抗褐飞虱,11份株系中抗褐飞虱;60.6%的株系高抗或抗长江流域稻区的优势白叶枯病菌株ZHE173,24.9%的株系高抗或抗华南稻区的优势白叶枯病菌株菌株GD1358,其中有40份株系同时高抗或抗上述两个菌株;有14份株系在宜昌和恩施两个病圃均表现抗或中抗稻瘟病。综合各个抗性,筛选出8份株系同时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7份株系同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1份株系同时抗褐飞虱和稻瘟病。2.引进株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考察引进株系播始历期的变幅为:75-129天,86.1%的株系集中在90-110天;株高的变幅为:94.8-161.0cm,72.1%的株系集中在100~120cm;单株有效穗数的幅度为:8-19个,64.9%的株系集中在12-16个;每穗总粒数的变幅为:74-205粒,72.7%的株系集中在90-130粒;结实率的变幅为:32.3%-86.5%,75.8%的株系集中在60%-80%;千粒重的变幅为:16.4-32.7g,69.7%的株系集中在22-26g;单株产量的变幅为:3.5-37.1g,77.0%的株系集中在20-30g。总体上,引进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欠佳,单株产量低于对照。3.引进株系的稻米品质分析对64份引进株系进行稻米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品质普遍表现较好,有63份株系的糙米率达优质3级以上(≥75.0%),56份株系的整精米率达优质3级以上(≥52.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偏高,有27份株系的垩白粒率达优质3级以上(≤30.0%),有15份株系的垩白度达优质1级以上(≤5.0%),所有株系的稻米长宽比均≥2.8;直链淀粉含量偏高,有16份株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达优质3级以上(15.0%-24.0%),胶稠度偏软,有55份株系的胶稠度达优质3级以上(≥50mm)。综合评价出符合2级米的优质株系有5份,符合3级米的的优质株系有2份。4.引进株系抗性、农艺性状及稻米品质的综合评价结合抗性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和稻米品质分析结果,综合评价出IR73931-1-1-1、 IR72906-32-1-3-3、 IR80404-28-2-3-2、 IR80916-56-3-3、 IR81178-29-2-3-2、 IR82574-573-2-1共6份抗性、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均较好的株系。5.创建9个多基因聚合株系,其中同时含有Pi2+Xa7+Xa21基因的株系3个,同时含有Pi1+Pi2+Xa21基因的株系1个,同时含有Pi2+Xa21基因的株系3个,同时含有Pi2+Xa7基因的株系2个。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聚合株系同时高抗或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农艺性状考察和米质分析结果表明,聚合株系的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与亲本材料接近,但与对照相比欠佳。6.选出了8个增产多抗组合,其中组合川农1A/SL11340-28、川农1A/SL11341-51、川农1A/SL11341-85平均比对照增产5.9%,且同时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参考文献:

[1]. 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D]. 周元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T1007稻瘟病抗性和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研究[D]. 王弋.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的研究[C]. 倪大虎, 易成新, 李莉, 汪秀峰, 杨剑波. 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Xa4、Xa23和Pi9基因[J]. 梁海福, 阎勇, 秦钢, 唐梅, 莫海玲. 广西农业科学. 2010

[5].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多基因聚合恢复系[J]. 潘晓飚, 陈凯, 张强, 黄善军, 谢留杰. 作物学报. 2013

[6]. 水稻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标记聚合育种研究[D]. 权宝全.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抗虫抗病基因育种研究进展[J]. 李玉营, 李声春, 李晓方.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8].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的研究[D]. 倪大虎. 安徽农业大学. 2006

[9].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叁种主要病害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D]. 丁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10]. 国际水稻所株系材料的鉴定和多抗恢复系的创建[D]. 蒋胜理.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  

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