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图书馆”组织设计原则探析_图书馆论文

试析“学习型图书馆”的组织设计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设计论文,学习型论文,图书馆论文,原则论文,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经济形式使得组织之间的竞争方式由以经济资本竞争为主转变为以智力资本竞争为主的今天,知识成为组织的核心资产,并使得组织获得不断生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当社会生产对知识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传统组织管理方式的陈旧和落后产生矛盾时,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便应运而生了。而图书馆作为最贴近民众的文化机构之一,肩负着教育民众的社会使命,如今的图书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由传统的单一型(以开发与利用纸质文献为主)走向复合型(开发利用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共存互补),即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携手并进的新格局。对于图书馆这样特殊的知识型组织如何转型,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学习型组织理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方向。

1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

1.1 理论来源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国际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五项修炼”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的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日本寺本义也提出“学习型组织——近未来型组织战略”的理论;韩国学者朴福仙提出了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开发“21世纪人力资源”的学说。[1]

学习型组织理论也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它适用于各种组织。新加坡用它指导政府管理,提出要建成学习型政府;美国的比尔·盖茨把它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努力把微软公司建成学习型企业……目前,图书馆界也试着把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到图书馆中以建立“学习型图书馆”,这也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

1.2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概括出学习型组织的五个特性。沃特金斯和马席克从学习型组织画像的角度,指出学习型组织与非学习型组织在四个层次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两人提出了以“7C”为标志的学习型的特点。周德孚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八大特征,钱平凡博士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以“地方为主”为基本构架的扁平组织,具有五大特点。英国学者Philip Sadler指出,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目的就是把全体雇员作为客户来对待,向他们提供不分地区、机会均等的高质量的学习和发展的服务。在一定意义上探索了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我国学者张声雄对学习型组织的本质进行了归纳后总结出学习型组织的六大特点。[2]英国经济家情报社与IBM咨询集团对全球企业出现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表明,学习型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并从四方面阐明了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由此可见,各家关于学习型组织特点的论述存在较大的分歧。美国当代管理学家罗宾斯断定,从来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圣吉也承认,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理念,甚至是一种信仰。而现存的问题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统一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构想,更不是以某种尺度去衡量现实中的企业是否具备了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可以堪称是学习型组织。而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树立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在向学习型组织进军的道路上走了多远,并且要相信“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2 基于学习型组织过程模型(6P-1B模型)的图书馆组织设计原则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吉瑞斯(Argyris)和熊恩(Schon)提出组织学习概念以来,组织学习理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组织学习过程的机理和过程模型的建立方面。其中,阿吉瑞斯和熊恩从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实施到知识传播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直线型学习模型,即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丹尼尔(Daniel)则通过组织学习循环模型来表述如何将个体知识保留在组织中的过程。圣吉(Senge)将组织学习描述为循环过程,即洞见新的出现、创造新的选择、产生新的行动和观察行动结果。他认为正是通过这种循环,组织知识才得以创新逐渐积累起来;野中(Nonaka)提出了知识螺旋模型,即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近年来,我国学者陈国权在阿吉瑞斯和熊恩的四阶段学习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反馈、选择环节和知识库的思想,提出了“6P-1B”的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其中,丹尼尔和陈国权的学习过程模型较为系统、直观地反映了组织学习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促进知识螺旋上升的组织学习机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将这种模型用于图书馆组织设计,笔者认为对构建学习型图书馆是很有意义的。

2.1 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6P-1B”模型

根据对最新企业案例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学者陈国权提出的更完整的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将是由“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馈”这6个“阶段”(6P:6 Processes)以及1个“库”(1B:1Knowledge Base)组成的,简称为“6P-1B”模型(图1)。

图1 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6P-1B”模型

2.1.1 发现

组织进行学习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它感受了内外环境的变化。然而,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变化被组织所认识并不总能自动实现,它必须建立必要的流程、系统和能力来监测各种变化,尤其是发现各种对组织发展重要的预警或微弱的信号。组织只有通过有意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及分析活动,才能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从中认清各种挑战和机会。

2.1.2 发明

发明组织发现了内外各种变化显然不够,它还必须能够提出新的方法来应付这些变化。对于组织而言,必须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相应系统,以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服务、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竞争策略、持续改善组织的结构和流程以及开发新的市场等。

2.1.3 选择

组织除了能针对环境变化提出新的做法外,还必须建立选拔机制,使它能从各种创新方案中选出最好的为组织所用。因为,任何组织的发展进化也都是选择的结果。因此组织必须建立必要的流程和系统使其具备选择能力。

2.1.4 执行

显然,新选择出的方案和观点必须得以有效的实施才能真正使组织学习发生。然而,与“发现”类似,“执行”也不是自动的。有些组织不是提不出好的方法或主意,而是不能将这些好的方法或主意付有意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及分析活动,才能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从中认清各种挑战和机会,付诸实施。因此,组织必须建立一定的方法、流程、系统和能力,使它能推进真正好的方法和措施。

2.1.5 推广

真正的组织学习来自于分享和推广。也就是说,个人学习要扩展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要扩展到组织学习,甚至还要穿越组织的边界,扩展到其他相关组织,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好的经验和做法传播到更广的领域。

2.1.6 反馈

完成上面五个阶段后,组织还需要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以调整和改进组织的运作方法、目标、甚至学习过程和方法本身,使学习不断改进和深入,这就是反馈。反馈过程的结果又可使组织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学习。

2.1.7 知识库

组织学习的上述六个过程中都有知识的产生,只有建立一种积累知识的机制,组织学习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组织需要建立必要的流程、方法和手段来积累和存贮各个阶段产生的知识到知识库(knowledge base或organizational memory)中,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组织也要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作用于每一个阶段。组织知识库中的知识除来自内部外,有时也会直接来自于外部环境,也还会输出给外部环境(图1中“知识库”与“外部环境”之间是双箭头)。知识库的建立对组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组织在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和“反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所用的知识库中的“知识”必须与当前的内外环境相匹配和适应。另外,还要让知识库中不同类型的知识之间相互转化,不同人共享知识,使知识真正流动起来。组织知识资源的多少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存量,还取决于知识流动的速度。最后,还需要对核心知识加以保护。总之,对知识的积累、转化、共享、保护、输入和输出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

综上所述,该模型具以下特点:

(1)组织学习成为一个包含“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到“反馈”的闭环过程,体现了组织学习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的本质。

(2)位于模型中心的“知识库”以及上述六个过程与“知识库”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组织学习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本质。该模型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当今两个重要概念整合在一起,提高了本模型分析和解决组织学习和适应环境变化问题的能力。

(3)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图中从“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到“反馈”的箭头是单向的,而每个阶段与“知识库”之间的箭头则是双向的。这样,它就不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中间缺一个环节并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中止。由于每个阶段与“知识库”之间有双向箭头,因此在这个大闭环中就包含了许多小的闭环回路,可以体现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在不同阶段和环境的学习过程特征。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很多不同情况。

2.2 基于6P-1B模型的学习型图书馆设计原则

综上所述,“6P-1B”模型是学习型组织模式中比较全面系统的模式之一,那么,以下笔者将基于此模型提出学习型图书馆的设计原则。

2.2.1 基于“发现”阶段的设计原则

(1)危机意识。由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对于知识信息的竞技争夺。虽然,图书馆作为收藏传播文化的机构在知识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等一系列新的竞争压力与危机正向传统的图书馆组织袭来,可是,在这样迫切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许多图书馆工作者尚未意识到危机与挑战并存,依旧固守老一套的管理运作模式,使得传统图书馆市场日益惨淡。所以,培养发现“危机”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2)共同愿景。在任何一个组织行动之前都应当建立共同愿景,所谓“众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虽然看似简单,但想解决好也非易事。在图书馆内部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每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不同,对于工作及任务的性质认识也大相径庭,因此,看起来图书馆里的工作者时刻忙碌却少见成效。所以,只有上下统一认识,建立共同愿景,朝一个方向去努力才有助于构筑新型图书馆。

(3)组织聆听和分析。有了危机意识和共同愿景,图书馆还必须建立各种“聆听”的手段。聆听的对象包括:顾客、其他图书馆、员工、本行业发展、相关甚至不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国家政策、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等。因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找准自身的位置,良好的定位有益于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此外,组织还必须建立必要的方法和工具分析这些信息,从中发现变化的趋势和实质性问题,这对于图书馆发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信息。

2.2.2 基于“发明”阶段的设计原则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对于图书馆这样特殊的文化机构,拥有比其他组织多许多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尤其是显性知识的科学分类与收集保存更是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不断发生变化,由于隐性知识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一切都使得图书馆有史以来的优势黯然失色。可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知识经济的冲击能给图书馆带来更多的机会。创新就是现今社会每个组织参与竞争谋求生存的最好方式,图书馆也不例外。然而,传统图书馆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得大量现有资源闲置浪费。所以,学习型图书馆应该积极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人人都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全员参与和团队精神。即利用所有人的智慧。经典组织理论认为,决策与执行是分离的。决策层负责提出新方案,普通员工负责执行,这种观点将创新的主体定为管理层而非员工,显然是错误的。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应该是全员参与的。而团队精神是由不同部门和专业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时,不同观点在一起碰撞会激发新的观点。因此,全员参与和团队精神对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自由度和自主权。要使组织中的个人或团队有创造性,必须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自由度意味着不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过多的规定和限制,即所谓“最少的说明原则”。其中心思想是,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以利于创新。自治主要是指得到一定程度的授权,从而自我决策,这样也利于创新。所以,图书馆应该在制度上创新,给工作人员和顾客更多的自由空间,并积极促进彼此之间知识与信息的交流。

(4)激励制度和文化。图书馆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鼓励创新,对创新有贡献的人要有回报,要重视工作者知识和信息的价值。图书馆文化中要有一种崇尚创新、鼓励竞争的气氛。因为,这样可以通过流动的知识不断更新并产生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与内容,提升图书馆的价值,促进其大步向前发展。

2.2.3 基于“选择”阶段的设计原则

(1)组织系统的冗余性(redundancy)。要使一个系统具有选择能力,首先必须使其有选择的可能。组织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冗余性——即过剩的能力,才能为创新特别是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图书馆也是一种知识系统,所以,要注意构建学习型图书馆需要考虑冗余问题,当图书馆中的某些功能受阻不能提供服务时,应该提前设计好可以替代的服务功能或者项目,目的就是不能影响正常的运作。

(2)合适的多样性(requisite variety)。这个原则最早是由Ashby提出的。他指出,任何一个自组织系统的内部多样性必须与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度相匹配以应付外部环境的挑战。图书馆的发展也应如此,适应外部环境需要就必须具有合适的多样性,无论是在功能设计还是工作制度中,都应该体现这一点。

(3)开放系统。建立可选择方案除要建立合适的组织内部的冗余性外,关键是要形成开放系统,让外部的信息、知识、人员有机会进入。应该对外开放,让内外人员共同竞争。这意味着,图书馆无论从书籍还是其他服务,都应该尽可能对外开放。

2.2.4 基于“执行”阶段的设计原则

(1)管理层与执行层的沟通。新的方法和制度需要得到所有馆员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领导必须做大量细致的发动和沟通工作,充分听取各方建议。所以,图书馆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以支持和监督上下层的沟通,以期达到全体统一的目标。

(2)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首先目标要具体、有阶段性、实施结果便于检查和测定,这样才能保证实施按正确的步骤进行。所以,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际操作时,都应尽可能使用具体可操作的计划,增加工作的可行性。

(3)变革的进程。变革有两种进程:一种是连续改进;另一种是一步到位。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革进程,不可以盲目追求效果,但也不应畏首畏尾,错过转型的最佳时期。

(4)目标集中。每个图书馆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它在某个时期需要集中在某个重要的变革上,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2.5 基于“推广”阶段的设计原则

(1)分享意识。图书馆要建立分享意识,让知识在其中扩散,提高利用率和规模效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防止错误一犯再犯。因此,建立一个崇尚分享经验、注重交流、取长补短的图书馆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2)扩散机制。不仅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分享机制,对于外部环境也要采取积极的共享态度,使得优秀的建馆机制得到扩散和扩展,从而,推进整个民族的文化进程,解决知识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社会冲突。

2.2.6 基于“反馈”阶段的设计原则

(1)反思意识。图书馆机构要经常“回过头来看一看”,而不是“一竿子插到底”。只有不断地进行回顾总结,才能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2)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要建立必要的制度、方法和程序,收集每一次活动实施结果的信息,分析数据并反馈给有关的工作人员或部门。因为,信息流通顺畅是图书馆运行的基本保证之一。

(3)建立不同程度的反馈调节机制。得到上述信息后,图书馆要对管理相关方面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改变。根据程度的不同,可以采用单环反馈调节、双环反馈调节,甚至更深程度的反馈调节。

2.2.7 基于“知识库”的设计原则

(1)知识的共享。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字鸿沟等一系列信息不对称、不合理配置的问题,知识共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肩负知识共享的重任,对于“知识库”的构建有着特殊要求,如何能达到最大限度共享,为信息不对称的地域搭建信息交流通道,将是图书馆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2)知识的保护。知识产权法无疑是文化与法律的产物,如何在共享的基础上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在不侵犯他人知识权益的同时更好地开展共享活动和服务,这都是学习型图书馆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3)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知识的输入或输出的形式主要有:产品和服务、培训课程、参观和学习。所以,在“知识库”的设计上,尤其要考虑输入与输出功能的重要环节,既要保证知识流通,充分地共享,同时也要考虑“知识库”的修复与升级功能应该如何设计。

3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的转变的第二个重要指标是组织发展目标的日益全球性(Neef,1998)。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创新,这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主题。学习型组织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型的图书馆将会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其主旨在于推动内外部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通过交流使他们直接而有效地得到各自所需的知识;通过共享激发并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丰富图书馆的知识资产;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实践,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能力,使其与获取知识和创新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收稿日期:2008-06-10

标签:;  ;  ;  ;  ;  ;  ;  ;  ;  

“学习型图书馆”组织设计原则探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