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秋媛
浙江当代发展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本文以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改善该类建筑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并将之总结为理解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方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信息交流
1.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设计的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空间情况中,使用者由于空间认知状况不良会产生迷路现象,迷路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灰心和紧张,会导致各种设施及服务的效率降低,引起公共空间的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当代城市环境和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的复合化、立体化,以及空间功能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大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型的、立体交叉的建筑综合体空间内,包容了商业、交通、餐饮、休闲、办公等不同功能,使用者可以在一个建筑中解决多种需求,但是其空间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
(a)空间相对封闭,缺乏自然光、绿化和地面景观,这在一些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综合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b)方向感差,与外界连接点有限,相似的建筑构件容易使人混淆自己身处的地点;
(c)建筑综合体的地下部分可能会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负面联想,如黑暗、潮湿、病、隔离,以及对置身于有限、狭窄或封闭空间中的恐惧心理;
2.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总原则建筑综合体作为体量巨大、功能混合的复杂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认知与寻路存在较其他类型建筑更大的问题,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及对典型综合体空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以下3点总体设计原则:(a)简化空间复杂程度;(b)提供足够的空间信息;(c)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3.建筑综合体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方法
3.1.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关键要坚持第一条原则,即简化空间复杂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1)空间布局提供清晰的逻辑原则。布局的逻辑关系希望采取分级分区的原则,将建筑的各个功能归类在自身所属的明确功能区域里。当建筑综合体仅由一个大型体块组成时,分区方式多以分层的方法解决,当建筑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块时,分区要首先明确该功能应该属于哪个体块,然后再明确究竟属于该体块的哪一个楼层。
(2)对位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层之间的拓扑关系要尽量对位,要多采用标准层的形式设计建筑,地上与地下的拓扑关系也要对位,这样可以减少空间的复杂程度,大大减少使用者寻路所要处理的空间信息。
(3)平面的构图形式。格式塔的完形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更易形成概观性空间知识,有利于使用者的整体认知。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组织建筑交通,再在建筑入口处配以简化处理的平面图,可以方便地让使用者在刚进入建筑时就对建筑的空间形式有大概了解,增强其寻路时的信心。
(4)竖向交通布置。优先考虑在决策点布置竖向交通,起到快速引导人流的作用。实验显示,更多的使用者愿意尽快从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从水平方向上接近,因此,在开始寻路时就让寻路者方便地看到垂直交通,更符合使用者的寻路习惯。
3.2.局部设计
与整体布局要坚持的原则不同,局部设计更需要注重坚持第二条原则,提供足够的空间信息。具体手法如下:
(1)增加空间差异性。
如果说格式塔型空间容易让使用者了解整体关系,那么必要的空间差异性将协助使用者辨识出具体的空间信息,进而在整个空间中定位自己。由于格式塔型空间特有的对称、重复等构图特点在带来空间知识简化的同时,也会导致空间的匀质性,这种匀质空间相对非格式塔型空间缺少空间差异性的问题将会格外突出,因此在这类空间中特意添加或夸大空间差异性有利于寻路。增加空间差异性的常用手法如下:
(a)增加地标。包括室内地标、室外地标等。地标强有力地唤起使用者的记忆,具有定锚点的作用,可以使其通过对地标记忆的唤起,进而唤起对地标所在地的记忆,并进一步唤起对地标附近的相关信息的记忆。随着空间记忆的唤起,使用者便实现了定位自身,并锁定自己所处位置与目标点相对关系的目的。可以成为地标的元素范围非常广泛,常常由一座雕塑、一种鲜艳的色彩、一块个性突出的材质、一处特点鲜明的空间处理手法、一些室内装饰、甚至绿化小品布置等等构成,像中庭这样的由一组建筑元素共同构成的具有特色的空间本身也可以成为地标。总之,任何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处理手法都可以成为营造地标的方法。
(b)在空间结构符合格式塔形式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形态进行个性化处理。例如,上海某购物中心地面层的主要交通系统比较符合格式塔形式,3个中庭均为椭圆形,并分别位于三角形的3个角上,尽管大小不一样,颜色也不同,但是由于大小的区分并不明显,而颜色的纯度较低(主要受装修材料限制),比较不容易使人注意到其中的区别,因此,产生了空间差异性不足的现象。如果令3个中庭的尺度大小区别更明显,或者将3个中庭设计成不同的形式,就可以大大提高中庭的辨识率,即使仅令每个中庭装饰材料的色彩更为鲜艳,每个中庭的颜色区别更为明显,也可以增加空间差异性。推广到其他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的建筑综合体中,也可以在大的组织原则符合格式塔原则的基础上,令每一个组成单元更具个性,必可让使用者更容易在明确交通组织原则的基础上识别具体空间在整体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高效寻路。
(2)给目的地命名或编码。目的地的说明性标识要到位,要保证使用者在视线范围内看到目的地时就可以看到该目的地的名称或是房间编码。这可以令使用者对已经找到的目的地不再怀疑,也可以避免使用者在错误的地点浪费更多时间,以便尽快投入到新的寻路中去。以上设计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整体一致,局部特色。
3.3.信息交流
无论是进行整体设计还是局部设计,第三个原则都要遵守: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分原则:(a)保证使用者接收到信息;(b)保证使用者能够理解信息。下面具体解释这两个分原则的实现方法:
(1)保证视线的可达性,提高信息的接收效率。视觉可达性好的空间,可以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并更容易从较广阔的区域中获取有用的空间信息,由此更方便地从已有的空间知识中提取对应的解决策略。即使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更多的对周围信息的分析令使用者更容易有机会运用已有的寻路经验,协助自己作出决策。具体而言,视线可达性良好的空间在寻路方面具有以下两个优势:
(a)如果这个视线可达性好的空间是目的地本身,那么,就意味着使用者可以从该空间之外的更多区域直接看到并找到目的地。
(b)如果这个视线可达性好的空间只是寻路过程中的某一段区域,那么,就意味着使用者可以利用经过该空间的机会了解更多的相邻空间信息,从建立空间认知的角度来说,视觉可达性好就意味着一次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知识,也更容易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空间认知,并运用于接下来的寻路过程。虽然视线可达性好的空间具有如此大的寻路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室内空间都可以做到良好的视线可达性,这也是功能设计所不允许的。针对寻路设计,设计者通常只需要保证重要决策点具有良好的视觉可达性。具体的常用手法如下:(a)设置中庭;(b)设置坡道;(c)使用玻璃等隔断,使空间在视觉上通透;(d)必要时在设计中进行视线分析。
(2)保证标识表达的可读性,提高信息的接收效果。保证标识表达的可读性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a)准确表达:标识的内容要随着建筑空间的变更而及时变更。
(b)通俗表达:标识的用词要使用大众所能够理解的词汇;地图类标识的绘制也要通俗易懂。
(c)无歧义表达:标识用语与标识符号要避免产生歧义。可以通过用后评估对有歧义的部分进行改善。另外,针对于楼层认知的实验,在此要强调一下在流动空间处设置楼层标识的必要性。实验显示,随着空间流动性的增强,楼层的改变失去了明显的转折过程,因此也更容易为使用者所忽略。另外,如果空间中出现了楼层高度不同,或者是错层的现象,则更增加了楼层认知的困难。而以上情况在建筑综合体中经常会遇到,因此,有必要在这类容易产生楼层认知困难的区域增设明显易读楼层标识,且具体的楼层数要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必要时要先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弄清楚大多数人对于这些令人迷惑的空间究竟是如何定义楼层的。在有争议的地方,标识上需要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论文作者:管秋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空间论文; 使用者论文; 建筑论文; 综合体论文; 认知论文; 中庭论文; 原则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