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六年级教材的特点_升学考试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六年级教材的特点_升学考试论文

小学思想品行课1—6年级教材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行论文,教材论文,年级论文,思想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二年级教材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小学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在这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有一段前言:“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二年级教材正是根据课程标准这一要求编写的,因而形成了这一学段教材的特点。

从教材形式看,一、二年级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利用图画的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图画中受到教育。同时也配以适当的文字,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情况,一年级开始几课为无课文的图画,以后出现短课文,逐渐增加文字量,直到二年级末文字仍不超过300字,仍然保持以图为主的特点。

从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来看,其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各课都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激发行为动机,提出明确适度的行为要求,注意引导恰当的行为方式,并鼓励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坚持去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了更好地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在教材中根据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注意做到:

1、从情感体验入手,启发学生认识行为规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教材中重视道德情感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富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具体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原有的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引发情感的共鸣,发挥情感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学生乐于按行为规范去做。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材中各课均设计一些栏目,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行为规范,知道要做什么,明白怎样做好。

总之,在教材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育的实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准确地把握各课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度”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钻研教材时,要在课程标准中找出该课的位置,搞清属于哪一德目,体现哪一层的要求,这样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并恰当地把握住“度”。

(2)正确理解每课的教学内容,体会各部分的教育意图, 在教学中要使教育到“位”。每课教材结构大约为“引入”“课文”“练习”三部分,“引入”和“练习”分设各栏目。要正确理解各部分的教育意图,以便在教学中正确地体现出来,使教育真正到“位”。

三、四、五年级教材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分成三个学段,三、四、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第二学段。在这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部分的前言中,有如下的明确规定:

“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知道应选择正确的行为。”

三、四、五年级教材的编写,认真落实这一规定,因而形成了这一学段的教材特点。

从教材的形式看,教材是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通过理解这些故事或事例,领悟其中的道理,提高道德认识。这些典型事例或故事有成人的,也有少年儿童的,还有童话、寓言。教材形式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以生动的图画和照片,与文字相配,适合这一学段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一学段中的插图量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课文的文字量则是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文字的表述,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增加一些分析说理的内容,五年级课文中议论部分增多是为了向六年级过渡为夹叙议的形式做一些准备。

从教材内容看,这一学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在设课时,注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相对集中的原则,如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规范安排在三年级,又注意循环反复的原则,如将勤劳节俭,关心集体等德目的有关内容在三年级由浅入深的反复加强教育。

在教材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引导他们知道是与非,选择正确的行为。为此,在教材结构上有一些特点:

导入部分有的从学生生活的感受情感体验入手,引入新课,有的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有的通过格言等富有哲理性的内容启发学生,加强了引入栏目的趣味性、思考性和启发性。

课文部分加入框题,框题中有的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理解课文中寓含的道理,有的补充必要的格言、警句,与课文内容配合,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更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练习部分仍以栏目形式出现,一类是问答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观点,或补充事例、联系实际,加深对观点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地树立是非观念,再一类是辨别分析的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在练习中还有一些名言、谚语,使教育更富有哲理性,更深刻。

在使用三、四、五年级教材中应注意:

1.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注意与低年级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同一德目的课,要注意低年级已有的教育基础,不重复原来的教育,在原有教育基础上提高要求,又不要跨入六年级的要求中。要起到第二学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握好教育要求的“度”,做到不高不低,准确适度。

2.正确理解教材各部分的教育意图。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教育意图体现出来,达到教育应到达的“位”;明理要到“位”,做到说理清楚明白;辨析要到“位”,做到是非辨别清楚;激情要到“位”,是非荣辱明确;导行要到位,真正做到使性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六年级教材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六年级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六年级教材有以下特点。

1、由近及远分出明显的单元。共五个:个人生活、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十一册进行前两个单元的教育。1—9课是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育,10—13课是家庭教育中的道德规范。

第十二册进行后三个单元的教育。

由此体现六年级是对前五年概括和总结,是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一些课是在原教育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如诚实守信、做事要负责任、勤劳节俭、敬爱父母等等。但并不是对前五年所讲内容的简单综合,而是在原来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补充和拓宽。

2、教材编写采取夹叙夹议的形式。

课程标准中规定:六年级以夹叙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这样,教材既不同于小学前五年,又不同于初中教材。与小学前五年相比,课文论理的成份加重,不仅仅从故事中挖掘道理,还层次清楚地直接讲出道理。所以,六年级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讲明道理。老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课文论术部分讲清观点,又要利用课文中的事例,从感性材料入手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3、体现了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观是多层次的,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不可能是一个尺度,有的是应该提倡,但只有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有的则要求大多数人做到,也有的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都必须做到的。我们在教育上也要体现多层次性,在道德认识上,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知道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追求更高道德境界。在行为要求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现实,提的要适度,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做到的。

(注:本文1—5年级部分由李大同执笔,六年级部分由赵昕执笔)

标签:;  

小学思想品德课六年级教材的特点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